趙靈敏
5月18日,澳大利亞聯邦議會選舉結果出爐,執政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得票過半,51歲的澳大利亞現任總理、自由黨領袖斯科特·莫里森將連任。這一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因為選前的各項民調都顯示反對黨工黨的支持率遙遙領先,地下賭盤的投注率也表明工黨會穩贏,然而澳大利亞人最終在投票箱前做出了相反的選擇,從而讓此次澳大利亞大選成了繼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后的又一次超級“黑天鵝”事件。
澳大利亞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政治上也采取和英國類似的議會民主制,由議會選舉中得票最多的政黨組織政府。目前,澳大利亞的兩大黨是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和工黨。前者相對保守,后者同工會關系密切,偏向左翼。自2013年9月以來,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在澳大利亞連續執政接近6年,成績是不錯的。但這6年來,黨內已經發生了3次內訌,最近一次是2018年8月,前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的領導地位受到同黨的國土事務部長彼得·達頓的挑戰,特恩布爾辭職下臺,在其后的黨魁選舉中,國庫部長莫里森漁翁得利,繼任總理。

而特恩布爾被迫下臺后,對黨內局面失望至極,數次公開抨擊有關政策和個人。在這種悲觀氣氛的影響下,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內部士氣低落,多名議員和部長宣布辭職。工黨則士氣大振,以“變局”為主題,發起強大的競選攻勢,其政綱包括通過增加高收入群體的稅負和打擊逃漏稅行為,為低收入者提供更多支持,提高工薪階層收入,并在醫療和教育等社會福利領域允諾更多投資。
執政黨的內斗讓選民非常厭倦和失望。而澳大利亞的經濟表現也對執政黨不利。最新官方數據顯示,澳大利亞工資增長只有2.3%,失業率更升至8個月來高位。而據澳大利亞央行預測,澳大利亞今季經濟增長預計放緩至1.7%,為2009年以來最疲弱的一次。選前的多次民調都顯示,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必輸無疑。
然而,最終的選舉結果讓很多人大惑不解,工黨的支持者則抱頭痛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逆轉的情況,首先是因為選前工黨在民調中的支持率雖然一直領先,但并沒有能徹底甩開執政聯盟。根據民調機構益普索(Ipsos)在選前一天發表的民調結果,執政聯盟支持率為49%,落后于工黨的51%,但落后差距已較兩周前收窄了兩個百分點,顯示執政聯盟正在急起直追。
其次,現任總理莫里森的競選策略發揮了作用。執政聯盟內部的爭斗固然讓人厭煩,但恰恰證明澳大利亞人不愿看到政局再度動蕩,造成政策缺乏持續性。針對這種心理,莫里森著力強調執政聯盟在保持穩定、發展經濟過程中的作用,強調澳大利亞已連續30年保持經濟增長這一事實,并反擊稱工黨的政策只會讓澳大利亞政府回歸高稅收、高支出的赤字危機。而幾個極右政黨也一直在不遺余力地營造對工黨的恐慌心態,在敏感的難民、移民政策等問題上大做文章,讓選民以為工黨上臺會大規模接收難民和移民,這明顯影響了選民的心態。
而從更大范圍看,近年來,因為貧富差距的擴大、歐洲難民危機等原因,此前幾十年盛行全球的自由主義浪潮出現了退潮。自由主義倡導全球化、自由競爭、關心難民、同性戀等弱勢群體,理念是很好的,但現實中的過快推進超出了很多人的接受程度,漸漸招致了來自多方的強烈反彈,強調財富重新分配的社會經濟政策、要求將難民遞解出境的極右思潮就是其表現。
具體到澳大利亞,亞洲移民的大量涌入讓很多人深感不安,經濟上對亞洲的依靠和安全上離不開美國的現實,讓澳大利亞人產生了強烈的撕裂感。內外環境的變化,讓人們寧愿選擇維持現狀。而莫里森的保守色彩讓選民覺得更加放心:他是虔誠的基督徒,反對同性婚姻。在一個變動頻繁的世界上,這些履歷和往績對澳大利亞選民而言意味著可靠和安全。就這樣,莫里森放飛了近年來澳大利亞政壇最大的一只“黑天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