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此通知一出,引來了業內一片嘩然。很多人認為國家“變心”了,但更多專家則表示“并不是國家變心,而是政策從之前的母儀天下大力支持,逐漸轉向為扶優扶強。”接下來,我們看看和我們最息息相關的乘用車行業有哪些變化?
相比往年國家大力支持新能源發展不同的是,2019年新政仍按照續駛里程分檔補貼,但由2018年的五檔簡化為兩檔,整體退坡幅度平均在50%,且此前續航低于250km之下的兩檔車型不再給與補貼。續航里程250≤R<300和300≤R<400的兩檔歸并為一檔,補貼金額為1.8萬元;續航400km之上的補貼金額腰斬過半,由5萬降至2.5萬;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的補貼金額從2.2萬降至1萬;對于非私人購買或用于營運的新能源乘用車,新政按照相應補貼金額的0.7倍給與補貼。
除了國家補貼進一步降低補貼金額外,地方補貼也將退出改為補貼充電、加氫等基礎設施。這一新政對于那些續航里程在250~300km區間的車型影響并不是太大,但續航里程300~400km的車型由于沒有了多檔補貼標準,車企可能將會對產品續航里程進行調整,以最大程度降低補貼退坡帶來的影響。而對于那些續航里程250km以下的車型將會徹底喪失“國家的呵護”,喪失了國家補貼,這些車型可以說沒有任何競爭力。
可以說,隨著國家補貼的大幅縮減、地方補貼的取消,對于那些完全依靠財政補貼混日子的企業可以說是毀滅性的打擊。專家也認為國家的這種宏觀調控正在促進車企戰略的良性發展,加快產品的優勝劣汰。
同時,新政還再次提高了純電動乘用車電池能量密度的補貼標準門檻,由2018年最低105Wh/kg調整為最低125Wh/kg,而最高補貼倍數則由2018年的1.2倍降至1倍。作為三電之一的電池對新能源產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電池技術的不斷突破將會帶來全新的產業革命。所以,并沒有按照之前傳聞的180Wh/kg標準而是繼續采用了160Wh/kg的最高補貼標準,也表明了國家新政不僅逐步促進技術的發展,同時也并沒有過于要求急于求成,而是兼顧安全與技術的同步前行。
最后,相比2018年,新政在電耗補貼門檻及上限也都相應進行了提高。總體上看,新政將會進一步促進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戰略性發展,促進優勝劣汰的行業生態,并且不斷鼓勵技術突破和產品創新。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今年的新政,那就是“扶優扶強,加快促進行業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