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桂香,劉海軒,盧澤洋,吳 鞠,許麗娟,孫廣鵬,李 蘋,李 軍,徐程揚
(1.北京林業大學 林學院,北京100083;2.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調查規劃設計院,北京 100714)
受氣候變化及快速城市化進程影響,城市熱島效應已成為近年來全球研究的熱點,而改善城市空間布局[1]、優化城市森林結構[2-4]是解決熱島效應問題的重要途徑。如何提高人體舒適度,科學營建城市森林已成為城市森林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理清城市森林結構與人體舒適度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關于城市森林舒適度的研究主要以類型間和不同地段間比較為主[5-6],很少建立城市森林結構與降溫強度或人體舒適度之間的數量關系[7-10]。有限的研究結果表明:城市森林冠層結構與人體舒適度顯著相關[6-7],郁閉度、葉面積指數等結構參數可解釋溫度變化的60%以上[8-9],但對舒適度的解釋程度只有20%~30%[10]。那么,復雜結構林分中人體舒適度是否受多個結構指標共同影響,哪些指標是影響舒適度的主導因素?本研究以這些問題為導向,選取6個城市森林冠層結構指標,研究這些結構指標與人體舒適度的關系,旨在篩選對舒適度解釋程度較高的指標,確定林分舒適結構,為優化城市森林結構提供參考。
在朝陽公園、海淀公園、奧體公園、元大都遺址公園、八家郊野公園、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等典型北京城市公園內選取以喬木為主,并能為游人提供游憩空間的典型闊葉林分布設20 m×20 m的樣方,并在距林緣20 m處的林外空地設置對照點。試驗共設置1 444個樣方,基本涵蓋北京市城市公園主要林分類型。
參考前人研究結果[9-11],本研究選取葉面積指數(leaf area index,ILA),平均葉傾角(mean tilt angle,AMT), 冠層厚度(canopy thickness,HCT), 冠下高(height of canopy bottom,HCB), 冠高比(ratio of canopy thickness to tree height,RCT)和冠層通透度(the permeability of the canopy,PC)等6個冠層結構簡單指標。其中,葉面積指數和平均葉傾角采用LAI-2200型冠層分析儀(Li-cor,美國)直接測定,分別表征單位面積上覆蓋的葉片總面積和葉片與水平面的平均夾角;冠層厚度指林木樹高與冠下高差值的均值,表征葉片在垂直空間中的分布狀況;冠下高指林分平均活枝下高,表征冠下空間大小;冠高比為冠層厚度與平均樹高的比值,表征冠層和林下空間的協調程度;冠層通透度為林內平均照度和林外照度的比值,表征冠層透光程度以及葉片在冠層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均勻程度。

表1 試驗期間(7-8月)天氣狀況Table 1 Weather conditions during experimental period (July-August)
于2013-2016年7-8月的典型晴天(表1),對樣方林分基本結構進行調查,選取1 d中氣溫較高時段(10:00-16:00)對樣地林內外氣象因子和光照強度進行監測。其中林分基本結構包括樹高、胸徑、冠幅、第一活枝下高、葉面積指數、平均葉傾角等。采用Kestrel 4000(Kestrel,美國,溫度精度±1.0℃,濕度精度±3%,風速精度±3%)記錄林內外空氣溫、濕度和風速,各個樣方采集30 min,并采用照度計(HT-8318)測定林內外光照條件(其中測得照度的樣方共558個)。
本研究選取群落舒適度評價指標[12]綜合評價城市森林林內外舒適度。其中:S是綜合舒適度指標,在本研究中代表林下舒適度,S越小代表林下舒適度越高;T為平均氣溫(℃);HR為空氣相對濕度(%);v是平均風速(m·s-1)。以dS表示舒適變化強度,表征林分提高舒適度的能力。dS越小代表林分提高舒適度的能力越強。表達如下:dS=(S1-S2)/S2。其中:S1為林內舒適度,S2為林外舒適度。
為便于分析,將S和dS進行分組(表2)。其中S等級劃分及描述參考黃良美等[12]的研究;dS等級劃分參考文獻[7,10,12-13],并通過專家打分的方式,最終劃分為6個等級。

表2 舒適度指標等級劃分標準Table 2 Grading standards for confort indices
為縮小指標絕對值并便于分析,所有冠層結構指標取對數處理。使用SPSS 18.0進行方差分析、回歸分析,使用Excel 2007和Origin 8.0繪圖。
達到舒適的樣方共有735個,占樣方總數的50.9%(圖1),說明在炎熱的夏季,仍有49.1%的林分不能達到舒適,可能是受林外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舒適度低于林外的樣方有70%,說明林分的存在顯著增加了公園活動空間的舒適程度。達到舒適的樣方中,林內舒適優于林外的樣方數共466個,占總數的32.28%。

圖1 北京城市森林舒適度Figure 1 Comfort degree in urban forests in Beijing
葉面積指數、平均葉傾角、冠層厚度、冠下高、冠高比與林下舒適度呈顯著(P<0.05)或極顯著(P<0.01)相關(表 3)。 其中, 冠下高與林下舒適度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r=0.692,P<0.001)。可能在高溫高濕的夏季,冠層所形成的生態場對較小的林下空間影響力大[14],同時較小的冠下空間有利于阻隔林外熱空氣,因此在高溫時段較小的林下空間有利于提高林內的人體舒適度。平均葉傾角(r=0.472,P<0.001)和冠層厚度(r=0.458,P<0.001)與林下舒適度存在中度正相關關系,較低的平均葉傾角有利于阻隔垂直方向上的太陽輻射,減少林下顯熱通量,而冠層厚度大的城市森林雖然蒸騰潛力大,但不利于水蒸氣散溢,增加了林下的相對濕度,因此在高溫高濕的時段,厚冠層不利于提高林下舒適度。 葉面積指數(r=-0.314,P=0.002)和冠高比(r=0.254,P=0.014)與林下舒適度呈弱相關關系, 葉面積指數表征冠層的蒸騰能力,蒸騰作用強既降低溫度又增加濕度,而增加濕度不利于舒適度的提高。冠高比受冠層厚度和冠下高影響,而2個指標的制衡關系使得冠高比對林下舒適度的代表性較低。
葉面積指數、冠高比和冠層通透度與舒適變化強度極顯著(P<0.01)相關(表3)。冠層通透度與舒適變化強度存在較強的正相關關系(r=0.738,P<0.001),較低的冠層通透度使冠層阻隔垂直方向上的太陽輻射能力較強,使得林內舒適度優于林外。冠高比與舒適變化強度存在中度正相關關系(r=0.433,P<0.001),可能的原因為,在北京城市森林冠層厚度整體較高,降溫效應較強的基礎上,較低的冠高比適當增加了林下空間,有利于水汽散溢,減小濕度從而增大林內外舒適度的差異;葉面積指數與舒適變化強度的相關性較弱(r=-0.356,P=0.001),可能因為降溫和增濕對舒適度的提高有相反的影響。
選取與S和dS存在中度以上相關關系的指標進一步分析冠層結構對林下舒適度和舒適變化強度的影響。

表3 舒適度指標與冠層結構指標相關性Table 3 Correlationship between canopy structures and comfort indices
不同林下舒適度等級下各冠層結構指標差異極顯著(P<0.001)(表4)。等級4下的平均葉傾角顯著(P<0.05)大于等級1下的平均葉傾角;等級4下的冠層厚度顯著(P<0.05)大于等級1,等級2和等級3下的冠層厚度;等級4下的冠下高顯著(P<0.05)高于等級1,等級2和等級3下的冠下高,等級2下的冠下高顯著(P<0.05)高于等級1下的冠下高。

表4 不同林下舒適度等級下冠層結構指標差異性分析Table 4 Difference significanceof canopy structures in different grades of S
隨著林下舒適度等級的提高,平均葉傾角、冠層厚度和冠下高都呈逐漸增加的趨勢(圖2)。不同林下舒適度等級下,平均葉傾角數據分布較均勻,但各等級下均有少量極低值分布(圖2A)。可能平均葉傾角過低時雖然阻隔來自林冠上方的熱輻射,但同時降低了垂直方向上的通風效果。總體來看,平均葉傾角降低有利于林下熱舒適提高,但是過低的平均葉傾角對林下舒適沒有代表性,利于林分舒適的平均葉傾角取值為27.48°±1.67°。不同等級下的冠層厚度(圖2B)和冠下高(圖2C)數據分布均勻,較低的冠層厚度和冠下高有利于林下熱舒適,利于林下舒適的冠層厚度和冠下高的取值分別為(7.40±0.09)m和(2.67±0.06) m。

圖2 不同林下舒適度等級下冠層結構指標的變化Figure 2 Change of canopy structures with S grades
以林下舒適度作為因變量,平均葉傾角、冠層厚度、冠下高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圖3)。排除的變量為冠層厚度,關系式各參數均達到顯著水平(P<0.05),平均葉傾角和冠下高的協同作用對林下舒適度的解釋程度為51.1%,相較單一結構指標有所提升[10]。

圖3 林下舒適度隨平均葉傾角和冠下高的變化Figure 3 Change of S with AMTand HCB
不同舒適變化強度等級下冠高比、冠層通透度差異極顯著(P<0.01)(表 5)。 等級 6 下的冠高比顯著(P<0.05)高于其他等級下的冠高比;等級1下的冠層通透度顯著(P<0.05)小于其他等級下的冠層通透度。
隨著舒適變化強度等級上升,冠高比和冠層通透度有上升的趨勢。冠高比、冠層通透度較低時,林內舒適度優于林外(圖4)。舒適變化強度等級5和等級6下的數據分布較少,說明林內舒適度普遍優于林外。不同等級下的冠高比數據分布較均勻,近似正態分布(圖4A);不同舒適變化強度等級下的lg(PC+1)的標準差分別為0.27,0.40,0.47,0.48,0.42和0.57,等級3~6下的冠層通透度值較離散(圖4B),使得等級間的差異不明顯,說明較低的冠層垂直通透度才有利于增大林內外舒適差異,林隙的存在很容易造成林內舒適度值升高,甚至高于林外。林內舒適優于林外的冠高比和冠層通透度取值分別為0.720±0.003和6.510%±0.884%。

表5 不同舒適變化強度等級下冠層結構指標差異性分析Table 5 The difference significanceof canopy structures in different grades of dS

圖4 不同舒適變化強度等級下冠層結構指標的變化Figure 4 Change of canopy structures with dSgrades
以舒適變化強度為因變量,冠高比和冠層通透度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圖5),關系式各參數均達到顯著水平(P<0.05)。冠高比和冠層通透度的協同作用對舒適變化強度的解釋程度為55.5%。
能提高城市森林舒適度的冠層結構指標主要有平均葉傾角、冠層厚度和冠下高。林下舒適度值隨平均葉傾角的增加而升高,較低的平均葉傾角有利于提高林下熱舒適。本研究平均葉傾角等于0的樣方較多,這可能是由樹種類型決定,也可能是高溫天氣對葉片生理狀態的影響,不同林下舒適度等級下均有平均葉傾角等于0的樣方分布。可見,平均葉傾角等于0時,對林下熱舒適沒有代表性,可能的原因是阻隔熱輻射的同時降低了冠層通風性;林下舒適度值隨冠層厚度的增加而升高,較低的冠層厚度(7.4 m左右)有利于增加林下舒適度。本研究關于冠層厚度與林內舒適度的關系是基于北京城市森林冠層厚度整體較高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說明北京城市森林結構狀況較好[15],生態效益較強。如果要全面了解冠層厚度與林內舒適度的關系,則低冠層厚度(6.0 m以下)對舒適度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林下舒適度值隨冠下高的增大而升高,較低的林下空間(2.7 m左右)有利于提高林下舒適度,這可能是受高溫高濕的特殊天氣條件影響。符合以上條件的北京城市森林胸徑分布為16.2~19.2 cm,樹高分布為9.25~11.36 m。可見,夏季舒適度較高的北京城市森林主要分布在胸徑等級居中,樹高相對較低的林分中。

圖5 舒適變化強度隨冠高比和冠層通透度的變化Figure 5 Change of dSwith RCTand PC
增大林內外舒適變化強度的結構指標為冠高比和冠層通透度。舒適變化強度值隨冠高比的增大而升高,較低冠高比有利于提高林下舒適度并增大林內外差異,與冠層厚度對舒適度的影響一致。可見,冠層厚度的改變對舒適度的影響力大于冠下空間的改變對舒適度的影響;舒適變化強度值隨冠層通透度的增加而升高,較低的冠層通透度有利于促進林內舒適度優于林外。舒適變化強度等級2以上的冠層通透度數據離散性較大,說明冠層通透性較大時受環境條件的干擾較大,只有較低的通透度(6.51±0.884)%才能使林內舒適度顯著優于林外。
本研究中單一結構指標對舒適度代表性總體較低,多個結構指標對舒適度的解釋程度達到50%以上,說明舒適度受多個指標共同影響,但仍有近50%的舒適程度變化是由其他因子引起的。影響氣候舒適度的原因是多樣化的,水面及其面積大小[16]、不透水地面比例[17]、城市建筑[18]等,均對城市生態系統的人體舒適度有較大的影響。作為綠色基礎設施,城市森林與建筑等灰色基礎設施通常是融為一體的。本研究在各樣點調查冠層結構時,盡量避開灰色基礎設施,但仍難以排除周邊灰色基礎設施的影響。所以,欲準確闡釋城市森林結構與林內氣候舒適度的關系,需要將其他城市因子考慮在內。如何構建含灰色基礎設施在內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冠層結構指數,這類指數是否能夠更加準確地預測林內舒適度,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此外,本研究是在不考慮太陽輻射的前提下對舒適度進行的分析,實際上,光照、氣壓等也是影響人體舒適的重要因素[13,19]。因此評價北京城市森林舒適度的合理指數仍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