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至今,“數學教學要從兒童出發,要讓兒童經歷學習的過程”的理念一直被提倡。可是,綜觀數學課堂上的小組活動研究,前后桌就近組成小組,幾分鐘的活動時間,就要讓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有的學生甚至沒有時間開口,沒有機會動手,試問這樣的數學學習能真正發生嗎?顯然,學生沒有學習的需求,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沒有經歷和體驗知識的研究過程,如此,學習是沒有真正發生的。
如何才能讓數學課堂的學習真正“發生”呢?筆者認為,一是學習任務必須能引發認知沖突激起學生內在需求;二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有效獲取基本數學活動經驗;三是讓學生主動展示交流,在互動交往中優化思維品質,提高綜合能力,獲得成功體驗,增強學習自信。
目前,筆者任教學校的數學組正在進行的學習群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組織形式,學習群以“選擇”為前提,以“活動”為關鍵,以“分享”為保障。學生因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實際需要聚集在一起,圍繞項目、主題、任務,選擇5~6個伙伴組建學習群,其本質就是建立學習共同體。
以下,筆者以蘇教版六上《認識正方體》的教學為例,談談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習群活動的教學嘗試與實踐。
高質量的學習在學習共同體中更有實現的可能性。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結合本節課的研究目標,筆者提前一天發布了如下研究項目:(1)請用所給的材料做一個正方體;(2)請在白紙上畫一個正方體;(3)請在生活中找至少5個正方體的物體;(4)選擇和教師一起開展學習活動。
經過學生自由選擇,班級里組成了6個基礎學習群,群里的學生都有共同的需要、共同的目標,在任務的驅動下積極、主動地共同完成各自主題項目。當然,班級中也存在不能獨立完成項目的同學,所以任務中安排了可以和教師一起學習,由教師引領著去認識正方體特征的活動。
學習真正發生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參與探索、不斷發現的過程,是一個交流分享、批判質疑,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以下就是筆者的學習群研究在組群后進行的具體操作過程:
選擇用提供的材料做一個正方體的學習群,群組成員課前討論并確定了如下活動流程:(1)說說這個正方體該怎么做;(2)嘗試做一個正方體,從做中學;(3)驗證做出的是一個正方體;(4)分享做正方體的過程。
一年級上學期學生對正方體有了初步的直觀認識,現在是在這個基礎上認識正方體的特征。為了能更好地完成制作,群組成員分頭查閱各種資料:有的查書,有的找數學實驗室的正方體模型。發現正方體要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完全一樣的正方形。
接下來嘗試做一個正方體,筆者發現有以下幾種情況:(1)有學生提出拼粘的方法,畫6個正方形剪下粘起來,制作成一個正方體;(2)有學生提出畫粘的方法,可以畫連著的4個正方形剪下來作為正方體的身體,另外再剪2個正方形作為蓋子(如圖1)。這個地方是學習的難點,學生提出求助,筆者在圖2的研究基礎上給予點撥,嘗試把蓋子也畫在身體上,讓學生嘗試畫剪粘(如圖2~5),制成一個滿意的正方體。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在這個畫剪的過程中,有學生發現兩個連著的蓋子不一定要面對面,一上一下都可以,如圖6所示:

(圖6)
全班學生經過頭腦風暴,加上一系列的動手操作,發現了制作正方體的各種方法,終于制成了正方體。如何證明制作的就一定是正方體呢?學生根據查閱的正方體特征,用直尺測量的方式進行驗證,發現正方體有大有小,但是每個正方體的12條棱都是一樣長的,這個學習群的研究項目算初步完成。
選擇在紙上畫正方體來研究的學習群,群組成員課前討論并確定了如下活動流程:(1)拿一個正方體物體放在紙上沿著它的邊描下來;(2)觀察描下來的圖形;(3)說說怎樣可以在紙上畫一個正方體,同時查閱資料,研究立體圖形的畫法;(4)嘗試在紙上畫一個正方體;(5)分享畫正方體的過程。
選擇找生活中的正方體物體的學習群,群組成員課前討論并確定了如下活動流程:(1)說說準備找什么樣的物品;(2)尋找生活中的正方體物體,每人至少找5個物體;(3)觀察、測量這些物體;(4)比較所找的正方體物體和數學上所指正方體的區別,從生活中的正方體物體抽象出數學中的正方體圖形。
選擇和筆者一起認識正方體的學習群,筆者按照蘇教版教材,提供各種各樣的正方體物體,讓學生進行豐富的感知,抽象出數學上正方體圖形,形成表象,發現它們的共同點,了解正方體的特點:有6個面,12條棱,每個面都是完全一樣的正方形,每條棱都是一樣長。完成相應的基礎性練習,鞏固新課知識。
全班36名學生通過“選擇”項目主題組成一個個基礎學習群,因為有共同的需要,有任務的驅動,展開了豐富的“群組活動”,通過活動這一環節,互相激勵,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共同發現,共同努力達成項目目標,讓每個組員都經歷動手操作、成果分享、達成目標的過程,讓每個組員都參與學習,獲得學習經驗,形成成果,讓學習真正發生。
每個學習群都有自己的項目主題,圍繞這個項目主題展開了豐富的活動,經過一系列的操作、觀察、比較,得出了學習成果,但是各個學習群之間經歷的學習過程不一樣,獲得的學習成果不同,組際交流,能進一步分享大家的經驗成果。
“做一做”“畫一畫”“找一找”“學一學”群分別分享了他們的研究過程。研究發現,不管通過什么方法去研究,正方體的特征都是一樣的,這樣研究活動就產生了共鳴。同時群組還分享了他們的研究發現,例如“做一做”群發現制作正方體時的巧妙之處:把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連接著畫在紙上,剪下來直接拼成一個正方體。
活動研究到這里,筆者作為學習的助力者,繼續引發大家的思考:除了這6種,你還能找到其他的辦法嗎?可以繼續尋找,遇到困難可以拿一個正方體剪一剪,看看它打開的樣子,可以幫助你思考。
每個小組每位成員都經歷了研究正方體的活動過程,分享了他們的活動經驗。這樣的組際分享,打開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認知,引導學生圍繞核心問題展開對話,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與掌握學習的核心問題,在不斷反思中提升能力。
經過分享交流,然后重組學習群,6個小組每組選擇一個同學組成新的6人學習群,共組成6個學習群。群里有用做、畫、找、學正方體的6種不同研究方法的同學,共享學習經驗和成果,集中大家的思維,完成書上的相關練習。
這樣的群組學習,通過學習群內、學習群與學習群間的匯報交流、經驗分享,教師不僅在空間上為學生創造了很多選擇,而且在學習方式和交流分享上也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群組學習方式最重要的是,把學習的權利真正落實到學生手中,讓學生在真實、復雜、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中,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