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即將到來之際,環球時報旗下環球輿情調查中心6月3日舉辦《“藍天保衛戰、社會行動力”——2018-2019年社會公眾參與狀況調查報告(簡報)》的公開發布會及專家研討會。
該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我國環境治理與保護的態度是積極的。超過八成的社會公眾認為生態環境的紅線不可再被突破,并認同環境治理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長期工作。有近八成的社會公眾對政府治理態度和法規政策表示認可。
從調查結果看,當前階段,社會公眾參與大氣污染治理的實際行動相對不足。大多數社會公眾的自我約束較差,減排和節約水平不高,只有兩成多私家車車主會比較積極地響應停駛減排行動,只有約半數社會公眾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總是”能夠低碳出行或垃圾減量。環保對外監督行動水平較為有限,只有約三成的社會公眾表示自己曾經對大氣污染問題采取過公開的實際行動。
調研還發現,社會公眾參與的意愿和傾向很強,但認知層面還存在制約因素。舉例來說,對尾氣污染源的認同程度,有車群體比無車群體低約10個百分點,出行方式越依賴私家車的群體對尾氣污染的不認同比例越高。
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司長劉友賓受邀出席發布會并發表講話,他表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是一場需要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戰爭”,需要民眾的積極參與和踴躍響應。他肯定了此次調研的價值及其取得的成果,期待相關領域的調研能更好地服務于環境社會治理工作。人民日報數字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徐濤、環球時報社副總編輯蔣安全出席會議并發表講話。
會議上,一些專家學者也表達了專業看法和建議,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惠遠表示,可以考慮建立起實時更新的長效動態機制,也要重視農村地區的環保工作。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韓運榮表示,我們在關注生產方式的同時,也要反思生活方式的轉變。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晶晶則倡議政府、企業和NGO的聯合活動,形成多方合作的環保宣傳模式。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空氣質量項目主任萬薇認為,民眾在環保工作中的參與方式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個人防護、積極配合政府、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媒體現在不應該進行焦慮性的傳播,應該加強具體環保行為的宣傳。政府應該在環保工作中調動民眾參與的積極性,廣泛邀請大家參與。
此次會議還舉行了“生態文明社會化實驗室”的成立儀式,該實驗室由人民日報數字傳播與環球輿情調查中心聯合發起,旨在推進環境治理與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化”與“日常化”。▲
(安東)
環球時報2019-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