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文
精衛鳴兮,天地動容!山木翠兮,人為魚蟲!嬌女不能言兮,父至悲痛!海何以不平兮,波濤洶涌!愿子孫后代兮,勿入海中!愿吾民族兮,永以大陸為榮!
這是炎帝為小女兒“女娃”所作的歌。據《山海經北山經》記載:“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從古到今,被視為中華民族始祖象征的炎帝與黃帝都帶有傳說色彩。炎帝也就是神農氏,有時候,人們把他的兩個名字連起來,叫他“神農炎帝”。神農氏有四個女兒,四個女兒中屬小女兒長得最漂亮,這個小女兒就是傳說中的精衛。那時候中原人都把孩子叫“娃”,這個小姑娘神農氏給她取名叫“女娃”。女娃從小就長得嬌美可愛,因而最得神農氏的寵愛。因身材纖巧,顯得弱不禁風,但她生性活潑,常常披著白色飄逸的衣服在田野上奔跑。當火紅的太陽從東方升起時,她就坐在田野上欣賞著周圍充滿生機的景色,沐浴著陽光。鳥獸在陽光下飛翔跳躍,萬物在陽光下茁壯生長。有時,她還跑到東海邊上看初升的太陽。當一輪紅日從海面上跳出來的時候,霞光萬道、光芒四射,美麗的大自然深深地吸引了她,她喜歡極了。她常常想,太陽升起的地方是不是更美呢?
這一天,女娃又跑出去玩耍了,望著天際,她想,我為什么不去看看那美麗的地方呢?于是她就跑到海邊,獨自一人駕著一只小船劃向太陽升起的地方。蔚藍色的大海一望無垠,海風迎面撲來,她使勁劃著小船追逐著海浪,不知劃了多久,突然間,天空電閃雷鳴,平靜的海面上波濤洶涌起來,海浪的聲音也變得狂暴了。夜幕降臨,天地間一片黑暗,女娃也精疲力竭,漸漸沒了力氣。大海奔騰著,咆哮著,烏云卷著狂風,洶涌的海浪把她的小船打翻了,女娃被無情的大海吞沒了……
就在女娃被大海吞沒后的第三天,一只小鳥從海面破浪而出。這只小鳥渾身長滿黑色的羽毛,頭頂上有彩色的花紋,白嘴殼,紅腳爪。這只小鳥不停地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清脆的叫聲傳得很遠。所以,人們根據它發出的聲音給它取名為“精衛”。傳說這鳥就是女娃轉化來的,它發誓要填沒東海!
在山西長子縣西面有座發鳩山,山勢高聳,林木暢茂,山頭霧罩云騰,翠奔綠涌,精衛棲息在發鳩山上,每天天一亮,它便銜起發鳩山上的小石子或是小樹枝,展翅飛到東海,把石頭或樹枝投下去。冬去春來,日升月落,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不畏嚴寒酷暑,不怕路途的遙遠,總是鍥而不舍地從發鳩山銜來石子和樹枝,來填塞東海。大海奔騰著,咆哮著,一只小小的鳥兒,怎可能把大海填平?
精衛精神感動了天神,水神共工就降下洪水,把高原上的泥沙沖進大海,把海水都攪黃了。精衛鍥而不舍的精神和意志也感動了歷代文人學者,陶淵明、岑參、韓愈、顧炎武等著名詩人都寫下了詠精衛詩文。陶淵明在《讀山海經》中寫道“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高度贊揚了精衛。千百年來,這個故事在大地傳頌,精衛的精神震撼著人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