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國語學院 310000)
藝術與科技專業(會展設計)是藝術類設計學科的新興本科專業,也是浙江省緊缺專業,我院是浙江省本科藝術院校中設置藝術與科技(會展設計)專業的唯一院校。
我國目前各高校的設計類專業課程實施模塊化教學已經非常成熟,模塊化教學按專業課內容的體系設置大致分為專業基礎模塊,專業能力模塊和專業應用模塊。在學科轉型背景下,藝術與科技(會展設計)專業建立之后,如何針對學生的知識體系建設和意向職業規劃選擇下構建課程模塊體系,細化每個模塊所配備的專業理論和實踐課程,實現學以致用,以用辦學的專業建設發展之路;如何適應變化,轉換角色,整合不同專業背景的師資力量,以會展設計為特色辦學的教育教學,成為我院發展亟需研究解決的現實問題。
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文化發展戰略的實施,文化創意產業和會展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會展經濟,據資料顯示,2011年會展經濟直接產值僅為3016億元,至2016年全國會展經濟發展呈現迅猛增長的狀態持續升溫,年平均增速高達20%,據資料顯示,2018年我國會展行業展覽館數量已達164個,行業產值突破6000億元(圖表1)。此外,除會展行業直接利潤率保持20%-50%之外,能帶動交通、旅游、房地產等相關產業,提高城市知名度,利于城市招商引資的雙重增值效益,使得會展經濟成為了各地政府爭相舉辦的熱點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會關注。

圖表1:2011年-2018年中國會展業直接產值(單位:億元)
同時,伴隨著會展經濟快速發展,會展人才市場需求嚴重脫節,據資料顯示,目前在上海、北京和廣州,會展人才的崗位空缺與求職者的比例分別為10:1,8:1,8:1,會展市場對從業人員的需求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600萬人,但目前全國會展從業人員總共才有100多萬,缺口高達500萬(圖表2)。

圖表2: 2016年-2018年中國展覽館數量及室內可用面積情況(單位:個,萬m2)
盡管會展行業市場前景較好,但目前高校人才培養滯后,專業人才儲備面臨問題,質量和數量均不能滿足會展業的現實需求。筆者先后考察了浙江時代展示公司、杭州向正科技有限公司、一展文化創意工作室等相關設計企業,了解成熟、正規的大型會展設計企業部門職能崗位明晰,而會展工作的開展大致分為展覽的組織、策劃,設計、陳列、管理和運營等,各個階段任務重、時間緊,要求高,從業人員必須具備扎實的藝術設計能力、熟悉工程技術與材料、又要懂得會展策劃、組織、管理、運營等相關知識,甚至有時候項目情況特殊一個設計人員必須完成從策劃到設計和管理全過程的相關工作。
但從現有從事會展設計的人員來看,其專業背景基本由環境設計、平面設計等相關藝術設計專業組成,他們僅運用平面、建筑、空間的美學知識服務于會展業,缺乏對會展業的基本了解和對會展相關知識的掌握,結構單一,滿足不了會展業發展的綜合性人才需求。
藝術與科技專業是教育部從2012年新設的高校本科專業,國內設置藝術與科技專業會展設計方向較早的院校大致歸納有兩類:其中廣州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依托美術院校的藝術造型基礎,以空間展示、造型設計和多媒體技術為主要課程課程設置進行教學;另一類如上海師范大學、東華大學等院校則大致以原有的管理類和旅游類專業課程上設置,以會展策劃、會展經濟與管理為側重點作為培養特色進行教學。
在借鑒兄弟院校課程設置和專業特色經驗總結基礎之上,結合我院原有環境藝術專業、視覺傳達以及產品設計等專業特點和師資資源等情況,通過多輪的教研室討論研究,最終制定我院藝術與科技專業(會展設計)分為三個模塊方向,分別為會展空間設計、會展多媒體設計以及會展衍生品設計,來滿足未來會展設計行業是從會展策劃到展示空間設計、視覺多媒體設計、聲光電科技、交互設計,展會產品衍生復合型專業人才需求,從而凝煉專業特色,促進學科建設、實現教學體系的制定。
學生第一年進入設計學科基礎教育平臺,以寬專業、厚基礎為原則,突破傳統設計學科以繪畫和造型為主的課程體系,去掉繪畫基礎課程,將造型構成升級為多維設計,從平面、色彩到立體,再到展示空間模型構筑,強調對視覺的反映能力,對空間形態的感知能力,以及未知領域的探索能力。另外在理論教學中除了傳統的設計美學,增加會展概論,會展策劃與管理教學,并積極引進我校會展管理專業的資深教師和從事會展行業多年的企業工程師進行教學工作,使學生打好基礎,提高綜合素養。
學生從第二年開始進行專業選擇,與職業規劃相結合選擇方向,將在校專業學習時間延長到二年以上,學生可結合自身興趣和今后想從事的職業方向分別進入會展空間設計、會展多媒體設計以及會展衍生品設計等三個專業模塊化學習,培養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
學生四年級開始,學校將綜合考慮專業的應用性以及專業拓展等情況,以引進來或走出去等方式,與企業工程工程師導師制、公司實習社會教學等校企合作形式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圖3)。

圖3 藝術與科技專業(會展設計)教學體系框架
圍繞會展設計職業方向所需要的知識、技術或技能為中心,以學生“人盡其才”為準則構建會展設計課程體系,設立相關模塊的主干課程,以相對系統的課程內容解決各個模塊領域的問題。通過對傳統藝術設計教學課程的刪、弱、增、并來整合教學內容,降低課程的重復率,使教學更有專業針對性和實用性。
會展空間設計模塊——以空間為主線,注重會展空間要素原理和方法的探究,關注空間形式的剖析和分解。在教學中,針對展會空間的主題,開設敘事性展示設計、體驗性展示設計、商業品牌空間設計等相關核心課程。敘事性展示設計課程以空間為工具,以展示的主題內容和背景故事為媒介,通過創意和藝術造型手段設計獨特的空間“劇情”,讓觀者在一個充滿戲劇設計的感性空間中,以直觀、反思或輕松的方式感知故事情節并吸收展品的訊息。體驗性展示設計課程以空間為載體,以調動觀眾的身臨其境的體驗感為目標,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方面引起觀眾的注意力,并且獲得精神的滿足和愉悅,主動的接收展示信息。商業品牌空間設計以商業品牌的植入為導向,協調處理品牌形象、產品展銷與店面展示,以及會展整體空間的劃分和有效利用的關系。
會展多媒體設計模塊——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各種視覺形式、影像、音頻等多種媒介混合進行信息傳播,極大地刺激著人們的眼球,會展設計表達方式從傳統的靜態媒介轉向多媒體。我們設置虛擬技術與藝術、會展廣告設計、新媒體交互設計等課程。虛擬技術與藝術課程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在會展設計中,主要利用電子信息平臺建立三維圖像,觀眾直觀地進入到虛擬場景中與展品的進行交互體驗。會展廣告設計是展會活動中信息傳遞的主要方式,在當代新媒體和新技術的影響下,現代會展廣告更側重于科技手段的植入,使其呈現新的藝術感染力和宣傳作用。新媒體交互設計是網信息化技術快速發展的產物,教學內容涵蓋會展整體設計的視覺特色、展示空間內部的信息互動、展品視覺形象的塑造等方面。
會展衍生品設計模塊——會展衍生品設計有兩個方向,一個是以會展主題為文化信息資源,創作研發各種展品、資料、展會紀念品和禮品,使其成為會展信息的載體和衍生品;另一個是浙江傳統手工藝衍生品的開發,傳統手工藝衍生品是一個新興概念,以傳統手工藝產品為原型,經過設計的創意開發,制造出蘊含傳統文化和藝術精神的系列產品,既能夠適應現代的審美和生活需求,又是傳統手工藝再生的新途徑,并且最終通過商業會展的形式加以傳播。課程設置會展衍生品設計、木藝衍生品設計、金屬工藝衍生品設計、皮藝衍生品設計、布藝衍生品設計、竹藝工藝與衍生品設計。
三大模塊所有課程以理論與實踐組合,以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為一體,形成完整的專業知識技能鏈條,教學內容雖然相對獨立,實際上是相互支撐、環環相扣,有針對性、系統化地研討模塊方向內容,以特定專業能力培養作為出發點,每個模塊解決會展設計的某個問題,完成某項任務,其課程由淺入深,聯系緊密。學生經過該模塊的學習能夠獲取專業技能,從而將傳統的按學科知識體系構建專業課程體系,轉變為按職業能力導向體系構建專業模塊。
設計教育的突出特征就是應用實踐性,我們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解決設計項目的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想象能力、交流與協調能力等。因此,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均要以應用為目的。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積極探索討論式、案例式、PBL問題啟發式等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所有的課程在大三上學期結束,大三下學期和大四階段實施項目制的拓展教學方法,即讓學生走出課堂進入導師工作室或企業進行實踐項目能力的鍛煉。目前,設計系與浙江時代國際展覽公司、杭州向正科技有限公司已經簽訂人才合作培養協議,企業派出一線設計人員來校設計工作室進行項目指導和技能培訓,我們為企業挑選優秀學生進入企業實踐,作為企業發展的后續儲備人才。通過實踐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培養了學生項目實踐能力,有效的實現職業接軌。
我院藝術與科技專業(會展設計)的模塊化教學是區別于傳統模塊化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根據會展行業的實際發展和設計崗位的需求,進行專業特色化的模塊教學,以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核心,注重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和職業崗位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其目標非常明確,即讓學生了解行業發展、前沿資訊,成為市場人才所需,直接為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而進行的一套針對性強的理論和教學實踐,是我院在當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具有探索性的一次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