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岳,周畢軍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0)
目前,我國醫學教育面臨的問題是,醫學生質量呈下降趨勢,畢業生崗位勝任力不足無法直接從事臨床工作。教育部(教高[2009]14號)文件中明確指出,提高質量,加快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重視實踐,加強醫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崗位勝任力不足的根源主要是臨床思維缺失,臨床思維是一名合格臨床醫生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是建立在廣泛的多學科知識之上的收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1]。智能模型人、互聯網、云平臺等現代信息技術,使醫學教育發生深刻變革,醫學院校可以借助虛擬病例,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彌補傳統醫學理論講授式教學內容繁雜、抽象,難以掌握等缺點。我校采用iStan智能模型人與標準化病人(SP)相結合的臨床思維訓練模式,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選取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16級臨床醫學專業8班和9班共217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兩班教材、授課教師、教學進度及授課計劃相同。8班學生109名,其中男50名,女59名;9班學生108名,其中男48名,女60名。兩班學生在入學成績、期末成績、年齡和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將8班設為對照組,9班設為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實驗組利用iStan智能模型人與SP進行臨床思維訓練,比較兩組教學效果。
1.3.1 對照組 采用傳統教學法進行大班授課,以教師講解為主。課上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順序,利用多媒體依次講授疾病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學生完成相關習題。
1.3.2 實驗組 利用iStan智能模型人與SP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臨床思維,以解決臨床問題為目的。
(1)課程內容。打破教材邏輯順序,以臨床診療順序為依據,利用iStan智能模型人與SP模擬臨床場景,重組教學內容,利用教學任務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實現理論與臨床無縫對接。教學內容涵蓋內、外、婦、兒等學科。
(2)教學過程。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通過案例創設臨床情境,設計一系列問題引領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尋答案。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分為若干診療小組,每組5~6人,利用iStan智能模型人與SP在教師指導下分組完成學習任務。教師課前將相關的教學資源提供給學生,學生自主學習。課上,學生積極與教師互動,與同學協作,達到解決問題和共同學習的目的,最終完成知識內化。課上教學過程包括以下5個環節:問診、查體、輔助檢查、診斷、治療。①問診:重點為現病史,如誘因、主要癥狀、伴隨癥狀、一般情況、診療經過等。②查體:要求全面無遺漏,重點檢查與疾病相關的部位,考查學生臨床技能掌握情況。③輔助檢查:輔助檢查有確定診斷、鑒別診斷、了解病情發展、明確疾病分型、動態觀察疾病等的作用。④診斷:臨床診斷可能并非一個,這就需要全面思考,抓住主要信息和線索,合理推測,綜合判斷,避免漏診、誤診。⑤治療:重在明確治療原則,根據疾病的發展,提出適合的治療方案。以急性膽囊炎和膽石癥為例,問診時,把握主要誘因為進食油膩食物,主要癥狀為陣發性右上腹絞痛,多無黃疸,查體墨菲征(+),輔助檢查首選B超,見膽囊內強回聲光團,應與急性胰腺炎等鑒別,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采用抗感染治療或膽囊切除術。授課期間采用超星學習通發布問題,考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教師及時解答問題并糾錯。
兩組授課結束后,采用主觀、客觀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兩種教學方法的效果。
1.4.1 客觀評價 以小組為單位,計算考核成績和通過率,分析授課是否達到預期效果??荚囶}目為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原題,采用OSCE模式進行考核,分為第一站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滿分37分),第二站體格檢查和基本操作(滿分40分),第三站多媒體機考(主要為檢查結果判讀,滿分23分)3部分,考試時間65 min/人。
1.4.2 主觀評價 由師生共同評價兩種教學方法的效果。教師評價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教學配合度、自學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和解決方案等;學生評價課堂教學效果以及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知識掌握持久性和臨床思維能力等的培養質量。
應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考核成績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問卷調查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實驗組3站考核成績及通過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均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考核成績及通過率比較(±s,分)

表1 兩組考核成績及通過率比較(±s,分)
實驗組對照組t值P組別 體格檢查和基本操作2 8.2±4.4 2 1.7±8.1 7.4<0.0 5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 多媒體機考1 6.5±2.2 1 0.3±5.3 1 1.3<0.0 5 2 2.1±3.6 1 3.4±6.5 1 2.2<0.0 5總分6 6.7±9.9 4 5.5±1 8.8 1 0.4<0.0 5通過率(%)6 9.4 4.6-0.0 0 0
本研究共發放教師問卷25份,回收有效問卷25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發放學生問卷217份,回收有效問卷217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教學配合度、師生互動情況、解決問題能力、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操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知識掌握持久性和臨床思維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均P<0.01),見表2、3。

表3 兩組學生教學評價結果比較[n(%)]
臨床思維是醫務工作者分析疾病、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礎[2-3]。目前,多數??圃盒ER床醫學專業仍然采用傳統教師講授的課堂教學方式,重在對知識的記憶,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臨床思維的培養不夠重視,導致學生空有知識而不會運用。傳統教學模式一般從疾病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斷、治療來進行講解,學生逐漸形成固定思維模式,但臨床接診卻是從癥狀、體征再到疾病,需要從結果到原因逆向思維。利用iStan智能模型人與SP模擬臨床情景,嚴格按照臨床路徑,以解決臨床問題為目的,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提出問題、分析推理、解決問題,注重臨床思維培養與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完成從學生到醫生的轉變。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考核成績(尤其是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教師評價(解決問題能力)、學生自評(溝通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學生臨床思維能力顯著提高。
以解決臨床問題為導向,教學與臨床對接,消除傳統課堂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聯系不緊密、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學生自主性差、可持續學習能力缺失的弊端。利用iStan智能模型人與SP教學是一種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相結合、崗位與課程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針對臨床特點,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采取情景模擬、任務驅動、小組合作、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寓教于樂,寓學于樂。研究結果顯示,利用iStan智能模型人與SP教學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和操作能力,實驗組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模式。
醫學生綜合素養包括醫學專業素養(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和非醫學專業素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利用iStan智能模型人與SP教學時,要注重專業理論講授和技能培養,同時兼顧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完成3個轉變:(1)將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被動學習轉變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主動學習;(2)將學生的獨立學習轉變為探究式學習和小組協作學習;(3)將枯燥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轉變為生動的臨床情景。研究結果顯示,利用iStan智能模型人和SP教學提高了學生考核成績、操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及醫學生綜合素養。
利用iStan智能模型人與SP教學使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因此,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和綜合素養至關重要。教師要想成功實施這種教學模式,提升學生課堂積極性、教學參與度、自學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就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備課,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不斷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了解學科動態、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環節,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研究結果顯示,利用iStan智能模型人與SP教學,能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發現、解決問題能力,提升教師教學水平。
臨床思維作為一種能力,其訓練不可急于求成,必須通過不斷練習和循序漸進的方式才能達到效果。臨床思維訓練方法多種多樣,病例選擇和編寫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師的觀察和反饋能力是教學的保障,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積極參與是教學成功的必要因素。利用“iStan智能模型人與SP教學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由教師講授變為教師引導,由記憶教材知識變為解決臨床問題,克服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諸多弊端,取得了較好效果。該教學模式以就業為導向,提升醫學生崗位勝任力,提高教學質量,符合醫學專科院校臨床專業人才培養宗旨,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