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小英
(慶陽市人民醫院,甘肅 慶陽 745000)
膀胱造瘺術的目的是通暢地引流尿液,避免出現下尿路梗阻[1],保護腎功能。我院行膀胱造瘺術的多為年老體弱或有嚴重心血管疾病、手術耐受性差、經濟拮據、尿道外傷、神經源性膀胱患者[2]。該類患者病情穩定后往往選擇回家休養,之后每月會定期來院更換造瘺管。氣囊導尿管去頂插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因導尿管刺激引發膀胱攣縮出現的疼痛不適感,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從2014年2月開始我科對長期膀胱造瘺患者應用此方法,實施集束化護理,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我院是一所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地處城鄉交界處,泌尿外科是我院特色專科,年門診量 2.5萬人次,設床位50張,2014—2017年平均住院1 506人次。采取隨機分配原則,將2014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泌尿外科簽署知情同意書行膀胱造瘺術、無精神疾患、語言表達無障礙的114例患者(男80例,女34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女為39∶18,年齡 22~81 歲,平均(45.8±9.2)歲;觀察組:男∶女為 41∶16,年齡 21~78歲,平均(45.6±8.9)歲,病程 1~16年,平均 8.5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方面差異無顯著性(均P>0.05)。
更換造瘺管前選擇型號適宜的氣囊導尿管,并進行注水實驗,檢查氣囊的完好性。對照組采用雙腔氣囊導尿管插管法,插管后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集束化護理,插管前嚴格無菌消毒,將氣囊導尿管前段距引水孔約3 mm處剪掉,使其呈直角,使用專用的水溶性潤滑劑涂抹導尿管后從恥骨上造瘺口垂直插入,見尿后注入無菌注射用水,觀察有無滲尿,如有滲尿可再注入2 ml無菌注射用水,將造瘺管連接引流袋。
集束化護理:嚴格無菌操作,妥善固定管道,護理操作前后均要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劑消毒;使用封閉的一次性抗反流集尿袋,每周更換,定時排空集尿袋,排放口不可接觸未滅菌的容器,造瘺管與集尿袋連接處用無菌透明敷料貼包裹。造瘺口敷料應保持清潔干燥,用0.5%活力碘消毒造瘺口,每日兩次,有滲液應立即更換敷料。定時夾閉造瘺管,每2~3小時或有尿意時開放,永久性膀胱造瘺者晚上可不夾閉。指導患者合理飲食,營養均衡搭配,多喝水,每日飲水量保證在1 500~2 000 ml,睡前、夜間適量飲水,使飲水量分配均勻,起到稀釋尿液、內沖洗尿路的作用[3]。臥床者可做肢體主動、被動運動,可下床者進行適宜的鍛煉,堅持用藥。為減輕患者病恥感,外出時可用布套將集尿袋套起來。
比較兩組術后3個月時小腹部疼痛情況、膀胱激惹發生率以及生活質量。采取5點口述分級評分法(VRS-5)[4]對小腹部疼痛程度進行評價。0度,無疼痛;Ⅰ度,輕微疼痛(有異物感,可忽略);Ⅱ度,引起不適感的疼痛(有尿意,可忽略);Ⅲ度,具有窘迫感的疼痛(尿急,無法忽視);Ⅳ度,嚴重的疼痛(有疼痛,干擾注意力);Ⅴ度,劇烈的疼痛(疼痛劇烈,出汗,心率加快)。將Ⅰ度、Ⅱ度視為輕度不適,Ⅲ度視為中度不適,Ⅳ度、Ⅴ度視為重度不適。以生活質量卡氏評分標準[5]評估患者生活質量,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1)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膀胱激惹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舒適度比較(n)
(2)術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前列腺增生、膀胱功能障礙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越來越多,其中大部分老年患者因無法耐受大型手術而選擇行膀胱造瘺術[6],多數患者需要長期或終身留置膀胱造瘺管。一月一次的造瘺管更換十分重要,醫務人員的經驗和技巧與造瘺管后期并發癥有直接關系,應最大程度減輕患者痛苦,避免醫源性侵入性操作給患者造成傷害。傳統護理方法及常規尿管留置很難達到患者期望,膀胱的交感神經主要分布在膀胱三角區、膀胱頸、后尿道、前列腺等部位,插管時容易引起小腹部疼痛及膀胱激惹。臨床上使用硅膠尿管取代了組織相容性小的橡膠尿管,但硅膠尿管頭端較硬,雙腔氣囊導尿管的氣囊腔距離導管頭部約2.5 cm[7],而大多數長期帶管患者有膀胱萎縮現象,插管時導尿管前端觸及前列腺、膀胱三角區和膀胱后壁毗鄰的直腸,或導尿管水囊內注水不當刺激膀胱三角區均會引起膀胱頻繁收縮,產生排便感。集束化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方法,能很好地滿足患者的護理要求[8-9],剪去氣囊導尿管頂端縮短了造瘺管頭部深度,避免插管過深引起的刺激癥狀。VRS-5不受患者認知及其他因素影響[10],能直觀簡單地表達患者感受。
我院開展集束化護理聯合氣囊導尿管去頂插管,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的生活環境、傷口管理,降低了插管感染率[11]及小腹部疼痛、膀胱激惹發生率,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提高,醫患關系更融洽,患者更加信任和愿意配合護理操作,治療依從性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集束化護理聯合氣囊尿管去頂插管能有效降低膀胱造瘺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減輕患者痛苦,保護患者隱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