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牛心李是廣西三大名李之一,因其形似牛心而得名。
立足資源稟賦,廣西各地不斷發掘自身地域優勢,尋求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推行“精準扶貧,產業先行”的原則,因地制宜,狠抓特色產業,各地基本構建了“縣有扶貧支柱產業,村有扶貧主導產業,戶有增收致富項目”的產業扶貧格局,為產業扶貧發展尋求到新的突破口。
“今年有500多畝掛果,產量大約有5萬公斤,去年價格是60元/公斤,今年價格不會差到哪里。”
當下是牛心李花開時節,凌云縣歌頂牛心李產業核心示范區里,示范區負責人周于允盤算:示范園在東巴鳳二級公路旁邊,不時有游客開車進來參觀,這是發展旅游的契機,現在果林里正建設農家樂、觀光路,待條件成熟,再打造新型農業綜合體。
歌頂牛心李示范區位于凌云縣邏樓鎮歌頂村,面積達3000畝,目前全種上牛心李、百香果、桃果。周于允出生于1979年,家里有兄妹6個。當年父母體弱多病,幾個姐姐輟學在家照顧父母,年幼懂事的周于允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小小年紀就外出打工。期間,因為勤勞肯干,周于允撐起了一個家,日子也一天天變得好起來。
“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但我還是想回家鄉發展。”周于允說,近年來,農村大部分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北上廣深”,村里的土地開始雜草叢生,他琢磨著,在農村發展產業,也許大有可為。
周于允首次返鄉創業之路并不平坦。2000年,他選擇短平快的林下養雞項目,并注冊“紅米雞”品牌。第一批3000余只“紅米雞”上市,市場反映良好。但是第二年下半年,他的2萬余只雞患病,在短短10天時間里,病死3/4。
開弓再無回頭箭。周于允與家人商量后,外出考察學習,2003年決定發展種桑養蠶。沒有資金,就向親戚朋友借;沒有種桑養蠶技術,就跑到鎮桑蠶辦求助。在鎮政府支持和幫助下,到2008年,他家的桑地達200余畝,走出了養雞失敗的陰影。
隨后,周于允決定發展凌云牛心李種植。凌云牛心李是廣西三大名李之一,因其形似牛心而得名。最初牛心李作為庭院作物而存在,農戶將其種植在房前屋后,因果實難以保存,多年來未能大面積種植。近年來,隨著交通和冷鏈技術的發展,凌云牛心李走進了南寧、廣州、北京、上海等地市場,供不應求。
2013年,在鎮里的支持下,周于允流轉土地800余畝,改良技術種植牛心李。2014年,他注冊廣西凌云縣渤林家庭農場有限公司,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公司目前已規模化種植牛心李3000余畝,并吸納30余戶貧困戶就業。
三聯村引進香蔥試種,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
廣西優越的自然條件成就了品質優良的水果,也成就了蔬菜。在南寧市西鄉塘區金陵鎮三聯村,往來的貨車絡繹不絕。村民徐成進正在田里忙著收割最后一茬香蔥,他說:“我家種了5畝香蔥,今年行情不錯,收購價達4元/公斤,還在田里時就被預訂一空。”
據悉,曾經的三聯村主要以種植香蕉為主,一遇到自然災害就基本絕收。2000年,三聯村受到霜凍侵襲,全村百分之六十的香蕉基本絕收,對農民的經濟收入影響極大。
于是三聯村“兩委”提出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從原來的香蕉生產調整為蔬菜生產。經過市場調查和走訪桂林、鄰縣(區)等多地學習借鑒經驗,三聯村“兩委”引進蔥苗試種,第一年組織60多戶試種60多畝,當年畝產2000公斤,且在南寧市場可賣到4元一公斤,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之后,香蔥種植面積每年遞增200畝,很快成為三聯村致富的主要產業。
目前,三聯村種植香蔥4000余畝,年產量900萬公斤,經濟收入約6000萬元。“我從剛開始試種香蔥0.5畝嘗到甜頭后,逐年擴大種植面積,現在種植香蔥10畝,年增加收入16萬元。”種植大戶李文杰還帶動親友及村民種植香蔥100多畝,收入有了大幅的提升,成為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
為了保證村民香蔥的銷售和價格,該村成立了扶照蔬菜專業合作社,以種植銷售香蔥等蔬菜為主,采取“農戶+合作社”模式,由合作社統一定價、統一銷售,“抱團”發展大大降低了農戶的風險。村“兩委”牽頭組織村里經濟能人成立銷售隊伍,多渠道聯系外地客商,打開北方市場,香蔥成功銷往到北京、鄭州等地。2018年,三聯村人均收入為1.39萬元,其中香蔥生產收入占68%。目前,三聯村種植香蔥4000余畝,年產量900萬公斤。
為促進三聯村香蔥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金陵鎮黨委、政府制定了專門計劃,定期邀請廣西農職院專家、科技特派員到田間地頭傳授種植、病蟲害防治技術,提供小額信貸幫扶蔥農發展壯大生產規模。
同時,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50萬元加固維修8座水壩、修建水渠和公路等基礎設施,當地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靈山縣穩健發展苗木特色產業。
而在氣候暖和,雨量充沛的靈山縣,當地有著苗木生產優越的自然條件,靈山發掘自身地域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苗木產業。站在靈山縣那隆鎮靈二村的苗木產業基地中,鳥語花香,今年的花卉苗木又是一派豐收的景象。
靈二村有611戶農戶種植苗木共725畝,占耕地面積的63%,品種包括荔枝、龍眼、芒果、楊梅、黃皮、李子等20多個,其中:新晉培育出來的“妃子笑”和“無核”荔枝兩個品牌尤為突出,受到市場的熱捧。
苗木主要銷往廣東、海南、四川、越南和老撾國內國外等地,價格一般在7~11元每株,2019年預計出售270萬株,總值超過1100萬元,平均每戶收入1.5萬元,村里的合作社還帶動34戶貧困戶參與種植苗木100來畝,每戶每年均增收1萬元。
“今年我種植2.5畝苗木,獲得產業獎補資金2000元,加上有了黨建指導員、扶貧隊員和合作社的支持,銷售不成問題,預計今年苗木收入達到1.3萬元,”靈二村貧困戶駱進朝開心的說道。
近年來,靈山縣根據名優特產水果等花卉苗木的發展趨勢,采取“黨支部+基地、黨建指導員+實地指導、黨建+電商、黨群+客服”等模式,大力建設苗木產業基地,成立專業合作社,推行特色品種示范試點。
通過開展黨支部主題活動、爭創“荔鄉”標兵等方式,聯系農業培訓機構對苗木基地贈送高產管理技術和提供技術支持指導,輔助農戶培育苗木,產業不斷壯大。
為了更好地可持續發展苗木產業,靈山縣力推“花卉苗木”以獎代補產業發展政策,同時進行推廣電商技術,拓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銷路也不斷擴大,很好地助推了全縣的特色產業發展,對脫貧攻堅發揮著重要作用。隆安,小龜鱉成“致富哥”
黃沙鱉
龜鱉
農產品種植業扶貧向好,養殖同樣大有可為。
在隆安縣雁江鎮和濟村那綠屯,樓上、院落中、天井里,村民們的房子里修建了各式各樣的家庭養龜池。養殖龜鱉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
2009年,梁華園、潘文安夫婦自籌資金7萬元,建起700平方米鱉池,養殖山瑞鱉350只,當年養殖收入達14萬元,純收入達6萬元。經過幾年的發展,夫妻倆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
2011年11月,他們成立龜鱉養殖專業合作社,建設龜鱉養殖科技示范基地。通過“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戶”模式,采取統一化、標準化養殖,用合同契約規范龍頭企業與養殖戶之間的關系,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在此基礎上,梁華園還無私傳授科學養殖技術,積極開展技術培訓。
截至目前,和濟村已發展34戶農戶飼養龜鱉,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飼養龜鱉9000只,年人均增收約1800元。
而在桂平,黃沙鱉養殖成當地“致富神器”。位于桂平市金田鎮東面的禾益村樹綠水清,氣候宜人,特別適合魚、蝦、鱉的生長。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禾益等村村民利用庭院閑置空間創坑建池養鱉,采用天然飼料福壽螺肉、小魚、小蝦喂養,經用純天然的飼料以及在無污染的自然條件下馴養的黃沙鱉,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是高檔的滋補品。近年來,禾益村以“協會+基地+農戶”方式推動黃沙鱉產業發展,運用咨詢、培訓和現場指導等方式,為農民群眾解決養殖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養殖戶不斷增多,養殖規模不斷擴大。
目前,黃沙鱉養殖人數達4300多人,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金田黃沙鱉養殖基地通過了無公害標準化產地認定,并通過了黃沙鱉無公害產品認證。黃沙鱉產品遠銷兩廣,福建、澳門、香港、臺灣等地,并由香港遠涉重洋,轉銷美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歐州等地,發展前景相當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