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萬物復蘇,繁花盛開,梅花、杏花、桃花、櫻花……一片片的姹紫嫣紅等待著我們去一飽眼福。近幾年,隨著短途休閑游概念的升溫,“賞花經濟”迅速成為多地的新名片,比如江西婺源的油菜花、西藏林芝的桃花等等。
但是,我們也不能不正視一個問題,隨著“賞花經濟”熱度的逐漸升溫,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比如說很多地方種了油菜,都是一片油菜花海,出現了審美疲勞。因此:“賞花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形成產業鏈條。
油菜花海里擁抱自然,梨園鬧春盡情嬉鬧,這真是一副美麗醉人的景象。游客盡情歡樂的同時,也使得不少人成了“賞花經濟”的受益者。有一位“賞花經濟”的受益者,多年前,他發現桃園不好經營,就開始想辦法吸引人們去他家的桃園賞花,門票及售賣土雞等特產的收入,一度超過銷售桃子的收入,后來,附近山溝里先后有6戶人家開始經營農家樂,專供來桃園賞花的游客消費。不過,今年春天,這位朋友卻感受到來桃園看花的游客少了很多。原來,這兩年鄰縣幾個村莊也都建起了規模不小的桃園,分流了不少游客。同時,還有一些游客可能看膩了桃花,轉去觀賞新開的梅園、梨園了。這就引出了一個關于“賞花經濟”持續發展的問題:火爆的“賞花經濟”在改變產業結構的同時,自身是否也需要一種改變?“賞花經濟”面臨著同質化的競爭,如何才能持續性的發展呢?
有專家認為,要解決“賞花經濟”難以持續的問題,首先必須明白消費者的心理。人們為什么愿意跑到幾十公里外去看花?為什么城里人跑到鄉下去看司空見慣的紫云英、油菜花,而農村人則跑到城里來看司空見慣的櫻花、紫荊花?正是因為新奇和不常見。這就要求我們的旅游部門和地方政府,在打造賞花目的地時,要突出特點,求新求異。
充分的利用“賞花”這一需求,深入挖掘當地文化,將核心文化價值注入花“賞花經濟”。這個核心文化可以是當地厚重的文化脈絡也可以是你想傳遞給游客的價值觀、生活態度。比如臺灣的薰衣草森林,她們就抓住現代都會男女對都市叢林的疏離感,與假日想逃避忙碌生活壓力的心理需求,販賣一種“紫色夢想”。又如武漢大學櫻花游之所以一天游客量達20萬,花只是一種媒介,游客更多的是被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所吸引。此外,花田的打造,要考慮實地的具體情況、花期、品種、道路等因素,在規劃初期,就要考慮到對客戶引流、疏導,避免在觀賞火熱期,人群都聚在一起;還要留有余地,不需要上來都布局滿滿,后期增加景觀節點、拓展其他項目等沒有地,也避免了除此投資過大,收回成本困難。
消費者“喜新厭舊”的旅游偏好,決定了“賞花經濟”必須提前規劃。應該從“供給側”吸引更多的游客,而不是用新的桃花谷去替代舊的桃花谷。否則,由于花木種植的周期滯后,“賞花經濟”甚至可能將跟風種植的農民引入“傷農經濟”的死胡同。即使考慮農業休閑游的市場輻射半徑問題,最少也應該在地市一級有計劃地規劃“一鄉一花,一縣一品”,避免“千村一面”重復建設。
進一步說,在規劃指導當地鄉村旅游時,可以考慮引入公司化的經營模式。也就是說,將開放式、自發式的賞花游作為一種旅游產品來經營。從路線設計、土特產銷售、食宿規劃甚至設置景區收取門票等方面,都可以有一種市場化的思路,而不是靠農戶低水平重復建設。更重要的是,要將節令性的“賞花經濟”與鄉村建設、精準扶貧結合起來。要形成常年的鄉村旅游經濟,打破“賞花經濟”的季節性局限。在地方政府組織的新農村建設和扶貧工作中,要有意識地打造一些獨具特色的花木觀賞點,同時,引導扶貧對象生產銷售一些對路適銷的農產品。
能不能將單次賞花游客群轉變為多次農產品消費的顧客群,是“賞花經濟”能否真正撬動更大范圍經濟發展的關鍵,也是避免同質化競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