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正值牡蠣肥美的時節,在山東、遼寧等沿海居民的餐桌上,一種外殼呈金黃色的牡蠣憑借“高顏值”的形象備受追捧,被大家稱為牡蠣界的“土豪金”。這一通體金黃、自帶光芒的牡蠣品種,便是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院長李琪教授與他的團隊歷時八年精心選育的我國第一個高端牡蠣品種——長牡蠣“海大2號”。
牡蠣,俗稱大蠔,又名蠣黃、海蠣子等,味美且營養價值豐富,有“海里的牛奶”的美譽,是頗受大眾喜愛的“海味”。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牡蠣價格昂貴,經濟價值十分可觀。“長期以來,我們國家的牡蠣養殖沒有高端品種,多為大路貨,嚴重制約了這一行業的發展。”李琪說。
為了改變我國牡蠣養殖業良種匱乏的問題,2014年李琪帶領科研團隊成功選育出了我國第一個牡蠣新品種——長牡蠣“海大1號”,填補了我國牡蠣良種培育的空白,推動牡蠣養殖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
在選育長牡蠣“海大1號”的同時,李琪和他的團隊也開啟了培育我國高端牡蠣品種的創新之路。在平常出海作業或開展育種工作時,李琪發現個別牡蠣一側的外殼呈金黃色,于是他們就把這種牡蠣挑選出來,進行家系選育,然后再從其后代中選擇左右殼均為金黃色的進行交配,歷經2代之后,再進行2代群體選育,對其生長速度、出肉率等進行改良和優化,又經過連續兩年生產性養殖對比實驗以及小規模的推廣示范養殖,最終培育成功了我國牡蠣的自主高端品種——長牡蠣“海大2號”,并于2017年4月獲得了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頒發的水產新品種證書(品種登記號:GS-01-007-2016)。
“海大2號”與未經選育的長牡蠣相比,平均殼高、體重和出肉率分別提高39.7%、37.9%和25.0%以上,左右殼和外套膜均為色澤亮麗的金黃色,被沿海養殖戶喜稱為“金牡蠣”“金蠔”。
回首這一新品種的培育之路,李琪表示,苗種選育期間,赤潮、臺風和水質變化往往會給幼小的牡蠣苗致命打擊,一旦一個代際的選育中斷,他們前期的努力將付之東流。為此,李琪帶領團隊分別在多個不同的海區進行選育,做好備份,防范風險。“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李琪說,這意味著他們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努力。
據了解,目前我國牡蠣養殖的年產量已占全球8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牡蠣養殖國。“我們是牡蠣養殖大國,但還不是強國。”李琪說,要想實現從牡蠣養殖大國向養殖強國的轉變必須走良種培育之路。他表示,長牡蠣“海大2號”只是他們在培育我國高端牡蠣品種的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接下來還會有更多高端品種問世。


長牡蠣“海大1號”
由牡蠣養殖大國向強國邁進的征途中,牡蠣育種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李琪表示,既要立足我國現實,埋頭苦干,也要向發達國家學習,開拓視野,在交流互鑒中提升創新能力,建設我國的牡蠣育種“夢之隊”。
在2019年1月舉行的第四屆乳山(國際)牡蠣文化節上,李琪和他的團隊選育的新品種長牡蠣“海大2號”受到游客的交口稱贊,“金牡蠣太漂亮了,外殼我要收藏制作工藝品。”“肉質細嫩爽滑,又甜又鮮,真贊!”……同樣感到高興的還有北方的牡蠣養殖業主。
在李琪的手機里有一個名為“長海牡蠣產業群”的微信群,里面大多是遼寧省長海縣的牡蠣養殖業主,他們時不時地就牡蠣養殖中出現的難題請教李琪。盡管每天教學和科研的任務很重,但李琪還是會擠時間回答養殖業主的提問。他說,看到自己培育的牡蠣養殖戶愿意養,老百姓喜歡吃,不僅能產生經濟效益,還有不錯的社會效益,他在忙碌中自有一份快樂。
長牡蠣“海大2號”問世以來,憑借其符合國人審美標準的“土豪金”外殼,以及成活率高、出肉率高等特點迅速贏得了市場青睞,在山東、遼寧等沿海地區廣為養殖,在打造牡蠣品牌、豐富百姓餐桌的同時,也為我國漁業“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的發展目標不斷助力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