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石斑魚孵化逐漸進入規模化階段,但由于技術、天氣、操作等因素,造成石斑魚孵化成功率低,現將石斑魚孵化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及防控措施介紹如下:
剛開袋的魚苗,從袋里投放到池塘,環境變化大,會有一個應激過程,將影響魚苗的成活率。如果小魚活力好,池塘的水質好,通常成活率高,反之則成活率低。
開袋后的魚苗,卵黃囊里的營養已經消耗殆盡,此時便需要攝食餌料來補充能量,俗稱“開口”,這時餌料的適口性決定了魚苗能否成功攝食。一般魚苗的口裂只有60微米,剛開袋的小魚主要攝食對象為懸浮餌料、藻類和小型輪蟲。如果池塘中輪蟲過大,水的透明度高,藻類過少,水里的懸浮餌料又少,小魚就很難“開口”。俗話說:“吃的東西多,肯定開口容易”,建議開口當天潑灑“利餌多”+“水產誘食酵母”來解決這一問題,超微粉碎,適口性好,懸浮時間長,而且能培養輪蟲。
氣泡病是個大問題,水里藻類過旺,水體表面因為藻類的光合作用產氧,很容易發生氧氣過飽和,此時水體的pH值也會超過9.0。而剛開袋的小魚苗往往在水體的上層,很容易因為氧氣過飽和發生氣泡病損耗掉,所以預防氣泡病尤為重要。適當補菌補碳(“利菌多”+“活力碳”),穩定水體,避免藻類過量繁殖,也可維持正常的pH值。
青苔:孵化過程中,隨著輪蟲越來越多,藻類就會越來越少,水就會越來越清。如果處理不好,青苔就會暴發,過多易纏繞魚體,死亡腐爛以后大量產生硫化氫等有毒物質導致“漂魚”。如何防治青苔很重要。若池塘經常長青苔,孵化前全塘進水20~30厘米,全池潑灑“苔藻凈”浸泡塘底,徹底消滅池塘底部的青苔種子,再肥水,能有效避免青苔生長。若孵化后期青苔已經少量長起來,可以在有青苔的地方潑灑“底居安”抑制青苔,“利菌多”和“利生多”也可以有效抑制青苔生長。
水變:前期的水變,基本上都是輪蟲繁殖起來后水“掉清”和喂蟲之后的水變濃變渾。前期的“掉清”可以少量多次的補肥補菌“藻安生”+“利菌多”,促進藻類的生長;中后期需要水質清爽,也是以補菌為主,“利菌多”+“利生多”促進有機質分解,足以讓水質清爽、穩定。
營養不足:魚苗在“開翅收翅”階段(背鰭第二鰭條和胸鰭左右2個鰭條從魚體內長到最長然后收回,其他鰭條全部長出,達到正常長度的過程),生長速度快,對營養的需求也大,營養不夠,生長慢,抵抗力弱,更易發病。“激活”+“營養快線”營養全面,可以讓魚苗更好更快的生長。
喂“蟲”后“漂魚”:很多在喂蟲后兩三天,魚就出問題了。為何這時容易出問題呢?原因如下:
(1)石斑魚苗本身腸胃弱,蟲又是從雞糞塘里培育出來的,沒洗干凈,魚苗就很容易感染細菌出現腸胃病,以至于體質差、開始出現“漂魚”。所以一定要把蟲洗干凈,可以用“優肽”洗蟲,去除蟲里的細菌。(2)喂蟲后水變濃,懸浮顆粒多,弧菌等大量繁殖,導致魚苗感染后出現“漂魚”,“利菌多”+“利生多”補菌,分解有機質,使水清爽、穩定。
返底:孵化后期,特別是抓魚前幾天,池塘經過半個多月養殖,藻類也經過了幾個生長周期,新藻生長,死藻老化沉底,喂蟲后的一些死蟲也和死藻一樣堆積在塘底發酵。趕上風向變化、天氣變化或者晝夜溫差變化引起上下層水對流,池塘底層的毒素等有害物質就會返到水中,魚就“漂了”。用“底居安”+“底加氧”,降解底層死藻死蟲,增氧解毒防返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