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珍珠蚌養殖協會會長到南美白對蝦致富帶頭人,他的創業歷程跨越了十年的時間,而這一切卻是被“逼”出來的。十年前,因為一件事,他成了村民最厭惡的人,為了給自己正名,他憋著一口氣養蝦,用十年的時間重新贏得大家的尊敬。而他養出來的蝦一公斤不僅比別人貴10元,2017年銷售額還達到了1200多萬元。
他叫羅德軍,是湖南省澧縣仙桃村人。2006年,羅德軍在老家養殖珍珠蚌,并帶動很多村民跟著他一起養。當時,羅德軍還被大家推選為縣里珍珠蚌養殖協會的會長,整個協會珍珠蚌的養殖面積達到4萬多畝,老百姓都很佩服他。
可好景不長,珍珠蚌剛養到第三年就出事了。當時村民為了加快珍珠蚌的生長速度,就往池塘中投放雞糞,澧縣緊挨著洞庭湖,結果造成湖區水質污染,所有養殖場都被政府強制關停。羅德軍覺得既然有污染,就算再賺錢的買賣也不能干,于是就把他自己的養殖場給關停了。羅德軍是全縣第一個關掉珍珠蚌養殖場的人,沒想到這個舉動卻把養殖戶們給惹毛了。
羅德軍是養殖珍珠蚌的帶頭人,村民原以為他能夠頂住壓力,站出來替大家說句話,可誰想他不但沒為大家爭取到利益,還第一個就撤了。珍珠蚌養殖需要五年才能見到效益。這剛養了三年,產出的珍珠規格小,根本不值錢。養殖戶們少的賠了三五萬元,多的賠了二三十萬元,村民不光埋怨羅德軍,有人甚至還懷疑他,是不是拿到了政府的什么補償資金,才帶頭關停養殖場。村民的質疑讓羅德軍百口莫辯,他一分錢好處沒收著,自己也虧損了四十多萬元。
羅德軍有理沒處說,他感覺既孤獨又無奈,恨不得地上有個眼能鉆進去。可長期這樣下去,也不是個辦法。羅德軍覺得自己必須要再找到一個新的賺錢門道,帶領村民致富,要不然他這輩子很難再面對當地的村民。
為了找到新的賺錢門道,羅德軍決定外出考察。在外地,他發現養殖南美白對蝦每畝塘的純利潤可以達到6000~10000元,再加上當時澧縣還沒有人養殖南美白對蝦。有消費市場,但沒人養殖,經濟效益還這么好,羅德軍看到了商機。他把自己家的2萬多棵楊樹賣掉,拿著賣來的300多萬元錢,在湖南省澧縣仙桃村承包了60畝水塘,開始試養南美白對蝦。
當時澧縣沒人敢養南美白對蝦,主要是因為這種蝦原本是在海水中養殖的,若要放在淡水中養殖的話,并不容易。羅德軍多方請教,自己還找資料學習,可是在第一年試養時還是栽了跟頭。
為了讓蝦苗適應淡水養殖,養殖水質的含鹽度要逐步降低,這個過程把握不好,蝦苗就容易死亡。
羅德軍反復試驗,三個月后,漸漸掌握了養蝦的門道。2009年,他首先試養20畝。在羅德軍的悉心呵護下,蝦苗的長勢還不錯,他心里十分開心。可到了收獲的時間,羅德軍又犯了愁。羅德軍把3000多公斤蝦捕撈上來后,拿到當地水產市場去銷售。本以為能賣個好價錢,可誰想因為量小,經銷商不愿意要。
為了打開銷路,羅德軍把蝦定價在一公斤28元錢,比外地運過來的蝦便宜兩元,靠著價格優勢,羅德軍才把產品賣出去。
雖然比別人的蝦便宜,但是羅德軍一公斤蝦還能有12元左右的利潤,他覺得效益還不錯。2010年,嘗到甜頭的羅德軍大著膽子把基地擴大到200畝。三個月后,羅德軍的蝦成熟了,這一次總產量達到7萬公斤,可是本地市場已經趨于飽和。
為了賣蝦,羅德軍四處參加農產品展會。在長沙的一次參展過程中,一個意外的發現,讓羅德軍有了賣蝦的靈感,讓他的蝦在池塘邊的批發價一公斤就賣到了52元,比上一年每公斤貴了24元。羅德軍在展會上到底發現了什么了呢?
在展會上,羅德軍的蝦因為存活時間長,引起了水產經銷商的注意,他們主動提出要加價購買,經銷商們的舉動讓羅德軍感到很奇怪。他覺得這里面肯定有奧妙。
于是,羅德軍從當地市場上買來外地蝦進行試驗,同樣條件下,外地蝦由于在運到本地市場時,一般要經過十多個小時的長途運輸,蝦的鮮活度比較低,只能存活5個小時左右,而自己的蝦則可以存活20多個小時。
羅德軍這才發現自己蝦的優勢就是鮮活度高。找到優勢后,接下來羅德軍就圍繞著一個 “鮮”字做起了文章。此外,他還改進了自己養蝦的方式讓自己的蝦不但不愁銷路,銷售價格還提高近一倍。他具體是怎么做的呢?
要想讓蝦出塘后的存活時間長,捕撈時對溫度的把控就很關鍵。羅德軍便探索出了三級降溫法,他會在高溫季節,等到傍晚池塘表層水溫降到35攝氏度,才開始捕撈。但光自然降溫還不夠,運輸蝦的最適宜溫度在16
攝氏度,如果短時間
內,一次降溫超過
10攝氏度,蝦就會出現應激反應,所以羅德軍又自制了一種降溫桶,撈上
來的蝦放在降溫桶
中,進行二次降溫。5分鐘后,再把蝦從降溫桶中
撈出,稱重裝車。在這個環節中,羅德軍才會把運蝦車上的水溫降至16攝氏度,讓南美白對蝦接近冬眠狀態,便于運輸。
因為蝦進籠的速度比較快,為了防止它們之間相互擠壓而造成傷害,羅德軍還會把每籠捕撈上來的蝦控制在15~25公斤左右,以確保質量。
除此之外,羅德軍還想出了一個分批次投苗的辦法,讓蝦的上市時間從一個多月拉長到4個月。20多萬公斤的蝦平均分到4個月去銷售。每天的捕撈量僅2000公斤左右,工人捕撈也輕松,蝦的鮮活度也有了保證。
憑著以上三招,羅德軍的蝦運到市場上成活率能達到98%以上,因為新鮮度高,很多經銷商主動找上門,愿意出高價收購。
但有了這些羅德軍還覺得不夠,他還想出了第四招——混養。
羅德軍在自己的蝦塘里套養上了胭脂魚、小龍蝦,以及羅氏沼蝦,不僅讓蝦的品質更新鮮,每畝塘的效益還提升7000元左右。2017年,羅德軍的混養面積達到240多畝,年銷售額1200多萬元。
養殖成功后,羅德軍又成立合作社,帶動澧縣及周邊地區600多戶農民,一起養殖南美白對蝦。從被村民誤解到再次成為致富帶頭人,羅德軍用十年時間重新贏得了大家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