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光琳
說到紅色產業,人們的第一反應應該是紅色旅游,或是紅色革命文化所衍生的相關產業,但在革命老區百色市田陽縣,卻有著一種別樣的“紅色產業”。這個“紅色產業”的主角,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一個小角色,說它小,是因為它太常見。但在田陽當地,它卻是大角色,它撐起了這個縣農業的半壁江山……
興城村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示范園。
陽春三月,正是番茄收獲季節,記者專程前往依托番茄產業成為萬元村、有“廣西番茄第一村”美譽的田陽縣田州鎮興城村進行采訪探秘,尋找“第一村”的致富秘笈。
車子沿著村級公路,一進興城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番茄地,宛若走進一片綠色的海洋:一排排番茄畦地整齊劃一,每一株番茄藤上都掛滿了大大小小紅的、黃的番茄,田間地頭盡是忙著摘果、裝車的人。
“都說興城的地沒有一塊是閑著的,今天來到現場果然讓人大開眼界??!”記者不禁感嘆。
“我家一共種植10畝番茄,銷量很好,每公斤賣到了5~8塊錢,每年僅番茄一項純收入就有近15萬元?!闭谂d城村的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示范園里采收番茄的村民黃克澤帶領妻子和兒子邊采摘邊說。
“之所以成為萬元村,致富的秘笈就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黃克澤笑著說,從20世紀80年代算起,興城村就有很多村民自發地開始種植番茄,真正形成規模是90年代初期。
田陽縣地處右江河谷沖積平原中部,田州鎮興城村地處右江岸邊,土地肥沃,有3500畝水田,是水稻高產區。然而,傳統種水稻,農民吃得飽,難致富,怎么辦?
番茄種植產業成為田陽縣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
村里盯上了冬閑田。上世紀80年代初分田到戶以后,興城村有一位叫周奇幸的村民收割完晚稻后,試種了兩畝紅寶石番茄,當年就收入2000多元錢。周奇幸的成功嘗試,一下吸引了不少群眾跟著種植,黃克澤也是從那時開始跟著大家一起種植番茄的。到了90年代初,興城村在農業科技部門有關技術人員指導下,在雙季稻的生產基礎上,利用冬閑田發展以西紅柿為主的冬季蔬菜生產,率先大膽嘗試反季節種植蔬菜,并取得成功,開創了“稻—稻—菜”一年三熟耕作制的嘗試。
興城村黨支部書記、興城村番茄專業合作社理事會會長黃子剛告訴記者,目前采用的“稻—菜”一年二熟水旱輪作種植模式,提高了稻田生產力,興城村既是水稻高產區,也是農民高收入區,利用全部冬閑田種植番茄3500畝,平均畝產5000公斤,畝產值1.5萬元以上。
1999年,廣西區政府把秋冬菜開發作為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和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田陽縣抓住這個機遇,把番茄產業作為縣農業增收的秋冬菜支柱產業來發展,掀起冬種熱潮?!鞍衙恳粔K空菜地都種上番茄”成為田陽縣全縣干部的一項硬任務,當地政府為了發展番茄產業,要求機關單位都要積極參與,給予每個參與干部提供發展基金(產出后返還政府),創建示范點,積極帶領群眾種植番茄。興城村全村有672戶約2600人,耕地3500多畝全部種上了番茄。
隨著面積的不斷擴大和產量的增加,由于品種、種植技術和管理滯后,再加上群眾不了解市場行情,番茄種植曾經陷入“增產不增收”的怪圈,直接影響番茄產業經濟效益和群眾種植番茄的積極性。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讓當地政府著實苦惱。
“早前種番茄,由于品種差、產量低,始終沒把收入提上來?!秉S克澤說。黃克澤種植番茄已有30年,每年的早稻收割后,他就在田里種上番茄。
為了解決番茄品種單一、品質差、產量低等問題,田陽縣從2009年開始著手調整番茄的品種結構,進一步壯大番茄產業,因此豐富果實品種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根據市場不斷優化西紅柿品種,田州鎮先后從以色列、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引進“金幣”黃色和“千禧”粉色等小番茄以及“多菲亞”“海澤拉1420”等大番茄共10多個優質新品種,這些新品種都因具有“外形美觀、果皮光亮、果硬耐儲、甜度適中”等特點,備受客商青睞。經過多年的反復試驗和示范推廣種植,逐步成為該鎮番茄產業的主打品種。
興城村也先后大膽引進綠特丹、千禧、金幣、以色列海澤拉、多菲亞、拉比大番茄等新品種,番茄種植逐見效益。
“同樣品種的番茄,我們能夠賣出比別人更高的價錢,就是因為我們管理得好。”在種植番茄過程中,村民們一邊種植一邊探索,自己總結出了一套番茄種植的經驗,農民自己就是“土專家”。興城村菜農黃啟正,因為新品種“哈特”種子太貴,就自己摸索出用西紅柿苗剪下來直接育苗的辦法,省下大量種子錢,讓前來講課的以色列專家驚嘆不已。而且他們種菜并不盲目,很講究技術,很重視市場信息,每場技術、信息講座,很多菜農是一場不落。
經過不斷的發展,到2011年,興城村番茄年產值突破億元,僅番茄一項全村年人均純收入達10162元,成為百色市首個萬元村,被譽為“廣西番茄第一村”。
這一成績,與政府的扶持息息相關。
在番茄產業發展過程中,田陽縣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政府部門組織動員、包裝宣傳、資金支持和宏觀調控等,農業技術部門不斷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及進行推廣培訓,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和產業的發展水平。目前,全縣的番茄產量已從當初的平均畝產2500公斤提高到現在的平均畝產5000公斤。
同時,為促進番茄產業持續發展,田陽縣黨委政府還出臺了《蔬菜生產扶持補貼辦法》《冬春水利建設大會戰實施方案》《整村推進土地整治工程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投入9億元建設農田水利、土地整治、生產基地道路硬化等基礎設施。
“外型美觀,甜度適中”的新品種逐漸成為田陽番茄產業的新品種。
2010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引導下,興城村群眾按照“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組建了興城番茄合作社,有536戶農民加入合作社。黃克澤一家也加入了合作社。
隨著番茄種植規模的擴大和社員收入的增加,合作社籌措資金建設番茄采后收購交易、商品化處理設施,開展清洗、分級、包裝、預冷等經營項目,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番茄種植的綜合效益。2015年合作社成員僅番茄生產人均純收入達16800元,番茄成為對當地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貢獻最大的產業。
黃克澤一家種植番茄數年間,種植面積從最初的2畝發展到現在的10畝,收入也節節上漲。
經過30多年的摸索,興城村的村民們在種植方面已經有了很成熟的經驗和技術,而且錯開市場高峰上市,各地客商紛紛慕名而來到田間地頭收購。
目前,作為百色首個人均純收入超萬元村的興城村,經過多年摸索,村民不但掌握了高超的種植技術,還懂得利用優質品種、延遲掛果期、錯開上市時間等提高單產效益,并成立番茄生產合作社,實行統一種植和銷售,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興城村番茄產業取得成功,給田州鎮提供一個番茄產業化發展的好樣板,經過幾年發展,以番茄種植為代表的秋冬菜產業在田州鎮全面推開,并輻射帶動了周邊鄉鎮秋冬菜種植的蓬勃發展,全縣秋冬菜產業開始興起,截止目前,田陽縣秋冬蔬菜種植37萬畝,其中番茄已種植24.25萬畝,產量約84萬噸、產值約9.5億元。
興城番茄合作社帶領興城村群眾發展番茄產業的成功做法和生產經營模式,也引起了全縣適合發展番茄產業的區域群眾學習、效仿,合作社數量不斷增加,有效提高了農民發展番茄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帶動了全縣番茄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番茄生產占秋冬菜比重穩定在80%以上。
雖然田陽種植番茄已有30多年歷史,但近些年來出現裂果率較高、標準化生產技術應用相對滯后、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品牌意識不夠強等問題。
“番茄產業做大做強,要進一步在提質增效上做文章。”田陽縣農業局副局長韋文學說,以往村民們種植番茄都是自發的,種植時間、管理、銷售都不統一。種植的時間不統一導致病蟲害防治不規范,有時候一片地里就中間一小塊區域的番茄發病了,很快周圍一大片的番茄也跟著遭殃。這樣不僅不利于整體知名度的提升,也造成了一定的市場亂象。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當地政府決定抓標準化、規?;a,按照規?;l展、標準化管理、市場化營銷、品牌化銷售的這個思路發展番茄產業。并于2013年年初,田州鎮領導班子結合該縣農業發展的形勢,大膽提出“將田州打造成全國‘番茄之鄉’及農民收入翻番目標”的工作思路,以做大做強秋冬菜、芒果等特色產業為核心,建立“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通過合作社帶動,使種植戶轉變新觀念,把過去單靠傳統種植技術獲增長轉化到靠無公害標準化管理、節水滴灌和測土配方施肥一體化、綠色生態綜合防治病蟲害等綜合技術奪高產的方式上來,形成統一的管理理念,凝聚民心,匯集力量。
之后,按照現代特色農業發展要求,以成立一個合作社,轉變一種觀念,把好三個環節,實行八個統一的措施和方法,田陽番茄開始走上“提質增效”之路,做大做強做優番茄產業。
“成立一個合作社”,在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矛盾的問題上,按照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引導有條件的農戶自愿加入,成立番茄專業合作社??墒罐r戶共同面對市場,解決了農戶分散經營成本高、應變市場能力差、市場不暢通的問題。
“轉變一種觀念”,加大技術培訓力度,目前興城村分別被中國農業大學列為農家科技小院、研究生學習培訓基地,中國農科院熱帶農業科學院列為蔬菜技術服務共建村。通過與院校開展合作,把過去單靠傳統種植技術獲增長的觀念,轉化為以無公害標準化管理、節水滴灌和測土配方施肥一體化、綠色生態綜合防治病蟲害等綜合技術獲高質高產的方式,年均開展種植技術培訓達200多人次,不斷提高種植戶的技術管理水平;
“把好三個環節”,對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把關;
“實行八個統一”,在標準化方面,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實行統一品種、統一播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標識、統一包裝、統一質量、統一銷售等。
總的來說,通過精選品種,注重管理,錯峰上市這一系列舉措,成就了田州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的榮譽稱號。獲得此殊榮等于得到一張“金名片”,讓農民得到實惠,嘗到了甜頭。近幾年來,興城村年種植番茄3500畝,平均畝產約5000公斤,總產量1505萬公斤,總產值3010萬元,戶均番茄收入達4.48萬元,人均番茄收入1.18萬元,成為全縣種植番茄起步最早、品種最新、產量最高、質量最好、效益最佳的“五最”番茄標準園村。
田陽縣番茄種植業也由河谷平原向山區逐步擴展、品種繁多、生產經營向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市場營銷體系日益完善。全縣年番茄種植面積由2005年3.15萬畝擴大到現在的24.25萬畝,番茄產業也成為全縣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
經過三十年多年努力,田陽番茄產業迅速發展,品種日益多樣化,生產的規?;?、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水平不斷提高。
收獲季,在田陽各地番茄種植田間地頭,菜農們在忙碌的采摘、撿選、裝簍;一輛輛車牌為京、遼、鄂、湘、粵、川的外地大貨車,載著一車車紅燦燦的番茄,運往全國各地。
面對大量上市的番茄,該縣黨委、政府通過各種渠道,積極打通銷路。一方面,該縣組織營銷隊伍,派出工作隊前往外省推銷;另一方面,通過阿里巴巴網、中國農副產品信息網、中國農業信息網等網站進行互聯網推廣。目前,田陽已經形成市場銷售體系,銷售渠道暢通,名聲越響價格越攀升越不愁銷路。2017年,全縣種植蔬菜面積37萬畝,總產量達105萬噸,產值達15億元,產品北抵俄羅斯,南至越南,東進粵港澳,遠銷北京、重慶、廣州、沈陽、武漢、嘉興等全國100多個大中城市以及俄羅斯等國際市場,田陽縣已經成為全國“南菜北運”重要基地。
與此同時,田陽縣農業、工商、供銷部門共同培育和扶持了“田陽縣蔬菜協會”“興城西紅柿合作社”和“農友圣女果專業合作社”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實現統一生產、銷售、注冊產品商標等形式創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優質蔬菜產品品牌,提高蔬菜生產的集約化程度,降低市場風險。
為解決大量蔬菜銷售和貯運問題,該縣于1999年建成中國西南最大的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為延長產品保鮮期,確保產品質量,緩解銷售壓力,田陽縣還建成冷庫350座,總容積達2.8萬立方米,并配備相應設備,實現蔬菜精選、分級、包裝和保鮮貯藏。為確保蔬菜質量安全,該縣投資建設兩個縣級檢測機構,以及河谷鄉鎮的檢測點,完善檢驗檢測網絡,全縣秋冬蔬菜合格率長期保持在99.5%以上,田陽秋冬菜真正以質量和品質贏得市場。
田陽番茄聲名遠揚,當地種植的番茄也很受市場的青睞,成為了田陽農民開啟致富大門的一塊“敲門磚”。因而西紅柿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造就了許多番茄種植大戶,涌現出了黃子康、黃澤、黃耀共等種植大戶和能手,這些種植大戶中有的以單家獨戶來生產,有的以合作組織形式共同生產銷售。他們不僅帶動本村及周邊村屯種植,還到田東、右江區等縣區通過土地流轉種植番茄,帶動和壯大了田陽縣以番茄為主的蔬菜產業的發展。
番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 生產周期主要集中在 11 月至來年4月,約6個月。以番茄為主的蔬菜種植成為引領全縣農業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農民人均蔬菜種植收入達4560元以上,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左右,促進種植農戶增收。
裝滿一車車的番茄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
由于番茄種植區域多數農民收入較高,不少番茄種植戶聘請番茄種植區域以外的農民從事田間護理、采摘等工作。據統計,每年約有3.6萬山區農民到番茄生產基地務工,其中貧困農民約9700人。此外,番茄采收后經收購、清洗、分級、包裝、預冷、儲運、營銷等環節獲得增值,并開發了大量就業崗位,每天吸納8000~10000人就業,其中帶動約640戶貧困戶2560人參與番茄生產經營活動,人均日收入100~150元。近年來累計有6000人通過參與番茄生產經營活動增收脫貧。秋冬菜基地開發了大量務工崗位 ,吸納山區貧困農民從事番茄生產經營活動,增加貧困農民收入,實現脫貧致富。
番茄富了興城農民,也富了眾多種植番茄的農民。村里大部分的村民已建起了小洋樓,裝起了電話,買了冰箱、電視機等家用電器,一些村民還購買了小車,當地人風趣地稱之為“番茄樓”“番茄車”“番茄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