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崢
美國在推動“印太戰略”上又有新動作。美國防部6月1日發布《印太戰略報告》文件,這是美國政府迄今對該戰略最為詳盡的官方表述。同日,美國代理防長沙納漢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闡述“印太戰略”的基本構想,直接要求亞洲盟國增加安全開支,列出了效仿美國的一系列具體要求。
上述動作給印太國家釋放出了矛盾信號。一方面,美國似乎已經確定“印太戰略”的核心內容,即以“自由和開放”為原則,以阻止“他國挑戰印太地區秩序”為目標,以“提升應對能力、威懾能力和聯合行動”為手段。換句話說,“印太戰略”是美國為了應對該地區“重大意外傷害”預先準備的一份保單。另一方面,美國似乎又不想在這項“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的戰略上投入太多資源和精力,而希望亞洲盟國與伙伴“共同、合理地分擔責任”。
這份保險主要保的是美國,但美國卻希望它的亞洲盟國盡可能多地為此承擔相關經費。
基于此,“印太戰略”成了美國強加給亞洲國家的一份眾籌意外險。“印太戰略”所防范的所謂意外,是該地區最不可能發生的情況之一,而為了加入這份集體保單,亞洲國家卻需要先付費。
從“印太戰略”推出至今,美國用這一戰略在廣大的亞洲、拉美和太平洋地區畫了一張大餅。2017年,美國總統特朗普在APEC越南峰會演講中宣稱要與地區內國家建立“公正和互惠基礎上”的堅實貿易關系,通過“提供高質量的基礎建設投資”來推動經濟增長。但這種承諾至今沒有兌現。2018年,國務卿蓬佩奧宣布美國將在該地區投資“數字網絡、能源和基礎設施”。但該投資項目僅有1.13億美元,還不夠美國咨詢公司的咨詢費。如今,美國提出的“更好地利用投資引導開發”法案又畫了一個每年600億美元海外投資的大餅。但從實際情況看,由于貿易戰和地緣政治緊張,美國對印太國家的投資并沒有增長。
與之相對,廣大亞洲國家卻看到了美國官方沒有說出的另一個“印太戰略”。該戰略所追求的“公正和互惠”是以美國單方面發動貿易霸凌為基礎;其“自由和開放”是讓美國企業通行無阻,讓他國企業無路可走;其“提升應對能力”需要以各國增加防務開支為前提。這些國家感到,美國仍然想維系在這一地區的特權和地位,卻不想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這與亞洲廣大國家所希望的地區局勢并不相同。
更危險的是,美國實現“印太戰略”的主要條件是該地區的地緣局勢進一步緊張,出現所謂“他國挑戰印太地區秩序”的情況。只有發生這種情況,美國當前“跟著美國走,站好隊”的策略才能顯示出微弱的可行性。廣大亞洲國家擔心,美國并不是消極地等待形勢向這一方向發展,而是有意促使局勢發生美國所期待的變化。要求亞洲國家普遍增加軍費、增加這一地區軍備競賽的可能性是促使地區局勢發生變化的手段之一,這會引起相關國家的警惕。
絕大多數亞洲、拉美和太平洋國家希望看到一個更加全球化、多極化、以區域組織為中心、支持自由貿易的印太秩序,這也曾經是美國所支持的目標。但如今,美國不再有足夠的自信堅持這一目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多極化沖擊了美國的霸權和特權。在現實利益與理念追求發生沖突時,美國義無反顧走向了重利輕義的一邊。美國不再通過差別化待遇的方式支持和促進這一地區的多極化發展,中國、印度、日本等該地區的主要國家成為其“薅羊毛”的主要對象。相比美國,中國的地區主張和理念與這些國家的長遠訴求有著更大交集,這也是美國同樣不能容忍的情況。
隨著中國繼續與周邊國家搞好關系,妥善解決周邊敏感議題,美國所售賣的“安全焦慮”就將在這一地區愈發沒有市場。在朝核危機降溫后,美國迫切希望找到挑動地區局勢的下一個切入點,地區內海洋爭端對美國的戰略意義再次凸顯。此次美國代理防長在香會上對中國的批駁、美國防部的《印太戰略報告》,無非是美國試圖挑撥、離間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又一個戲碼,但這種銷售策略還行得通嗎?答案顯而易見。▲(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