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雨 劉順霞 閆志利

摘要:培訓是實施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需求調查是實施培訓的首要環節。在河南省選擇了三個貧困縣,調查了貧困人口的培訓需求及性別差異情況,發現河南省男性貧困人口相對較多;不同性別貧困人口對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機構、培訓教師、培訓地點的需求無顯著差異,對培訓時間、培訓時長的需求存在顯著差異。實施精準培訓扶貧,需精準調查培訓需求,依據培訓需求優化培訓要素,持續提升培訓要素的質量水平,強化各類培訓活動的管理,健全培訓效果評價追蹤制度。
關鍵詞:貧困人口;培訓需求;性別;差異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19)05-0028-05
培訓是積累人力資本的主要方式,有助于“拔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是貧困人口脫貧的有效途徑。陳雪梅分析了當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認為必須明確培訓對象和培訓任務,不斷創新培訓內容,滿足貧困人口培訓的個性化需求[1]。其他針對貧困人口培訓的研究多圍繞培訓主體、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培訓方式等方面展開,有關精準培訓扶貧的研究較少。需求調查是實施培訓的首要環節,培訓需求與被培訓者的人口學特征密切相關[2]。實施精準培訓,必須精準分析貧困人口的培訓需求。本研究選取河南省三個貧困縣,調查了貧困人口的培訓需求及性別差異狀況,旨在為實施精準培訓提供科學依據。
一、調查與分析方法
(一)調查方法
基于培訓專家的意見,借鑒以往研究成果,采用Delphi法制定了河南省貧困人口培訓需求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將貧困人口的性別狀況設定為基本信息,將培訓需求設定為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機構、培訓教師、培訓地點、培訓時間、培訓時長等七個維度、34個選項,各選項均為單選題。調查問卷經信度、效度檢驗確認在可使用范圍之內。
問卷調查由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組織部分教師和在讀學生利用2017—2018學年寒假實施,調查對象限定為河南省太康縣、舞陽縣、沈丘縣三縣年齡在16~60周歲貧困戶中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調查共發放問卷1 400份,回收問卷1 287份,問卷回收率為91.93%;按問卷填寫多項、漏項等標準,剔除無效問卷244份,確定有效問卷1 043份,問卷有效率為81.04%。
(二)分析方法
利用EXCEL軟件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匯總,建立了數據庫。利用SPSS22.0軟件對調查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比較了不同性別貧困人口培訓需求的差異狀況。
借鑒已有研究成果,建立“需求強度”概念,用于表達不同性別貧困人口的培訓需求狀況?!靶枨髲姸取北緸闋I銷學術語,指顧客對某種商品需求的迫切程度,用對某種商品有需求的人口(目標顧客)與總人口之比表示。本研究將“培訓需求強度(Demand intensity,DI)”定義為貧困人口對職業培訓服務這種“商品”需求的迫切程度。為便于比較分析,將培訓需求強度分解為“相對需求強度(Relative Demand Intensity,RDI)”和“絕對需求強度(Absolute Demand Intensity,ADI)”兩種類型。其中:
相對需求強度(RDI)=某性別貧困人口對培訓要素某選項需求人數/相同性別貧困人口對相同培訓要素需求總人數;
絕對需求強度(ADI)=貧困人口對培訓要素某選項需求人數/調查貧困人口數量。
公式中的“人數”指調查填寫有效問卷的人數。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貧困人口的性別狀況
在被調查的1 043名河南省貧困人口中,男性人口586人,占調查總人數的56.18%;女性人口457人,占調查總人數的43.82%。男性人數比女性人數多出129人,是女性貧困人口的1.28倍。由此推斷,河南省男性貧困人口多于女性。
(二)貧困人口的培訓需求
河南省貧困人口培訓需求的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1.培訓內容
調查問卷將培訓內容設定為七個選項,分別為文化教育類、專業技術類、法律知識類、經營管理類、休閑娛樂類、創新創業培訓和其他。由表1可見,河南省貧困人口對培訓內容的絕對需求強度從大到小依次為:專業技術類、經營管理類、法律知識類、創新創業培訓、文化教育類、休閑娛樂類、其他。顯著性檢驗結果表明,不同性別貧困人口對培訓內容的相對需求強度存在差異,但未達顯著水平(p>0.05)。男性貧困人口對各項培訓內容的相對需求強度與絕對需求強度的排序一致;女性貧困人口對各項培訓內容的相對需求強度從大到小依次為:專業技術類、經營管理類、法律知識類、文化教育類、創新創業培訓、其他、休閑娛樂類。
2.培訓方式
調查問卷將培訓方式設定為面對面授課、現場培訓、多媒體培訓、多方式結合四個選項。由表1可見,河南省貧困人口對培訓方式的絕對需求強度從大到小依次為:現場培訓、面對面授課、多方式結合、多媒體培訓。顯著性檢驗結果表明,不同性別貧困人口對培訓方式的相對需求強度存在差異,但未達顯著水平(p>0.05)。男性對現場培訓的相對需求強度大于女性,女性對面對面培訓的相對需求強度大于男性。對其他培訓方式的相對需求強度與絕對需求強度無性別差異。
3.培訓機構
調查問卷將培訓機構設定為社會培訓機構、職業院校、企業培訓機構、社區(鄉、村兩級)培訓四個選項。由表1可見,河南省貧困人口對培訓機構的絕對需求強度從大到小依次為:職業院校、企業培訓機構、社會培訓機構、社區培訓。顯著性檢驗結果表明,不同性別貧困人口對培訓機構的相對需求強度存在差異,但未達顯著水平(p>0.05)。男性貧困人口對培訓機構的相對需求強度與絕對需求強度一致,女性貧困人口對培訓機構的相對需求強度從大到小依次為:職業院校、企業培訓機構、社會培訓機構、社區培訓。
4.培訓教師
調查問卷將培訓教師設定為縣鄉技術人員、農業經營大戶、專家學者、企業技術人員、其他五個選項。由表1可見,河南省貧困人口對培訓教師的絕對需求強度從大到小依次為:專家學者、縣鄉技術人員、企業技術人員、農業經營大戶、其他。顯著性檢驗結果表明,不同性別貧困人口對培訓教師的相對需求強度存在差異,但未達顯著水平(p>0.05)。男性貧困人口對培訓教師的相對需求強度與絕對需求強度一致,女性貧困人口對培訓教師的相對需求強度從大到小依次為:專家學者、企業技術人員、縣鄉技術人員、農業經營大戶、其他。
5.培訓地點
調查問卷將培訓地點設定為縣城、鄉鎮、村里、生產現場四個選項。由表1可見,河南省貧困人口對培訓地點的絕對需求強度從大到小依次為:鄉鎮、村里、生產現場、縣城。顯著性檢驗結果表明,不同性別貧困人口對培訓地點的相對需求強度存在差異,但未達顯著水平(p>0.05)。女性貧困人口對培訓地點的相對需求強度與絕對需求強度一致;男性貧困人口對培訓地點的相對需求強度從大到小依次為:鄉鎮、村里、生產現場、縣城。其中,對鄉鎮與村里的相對需求強度值相等。
6.培訓時間
調查問卷將培訓時間設定為六個選項,分別為農閑季節、根據農業需要、出門務工前、隨時舉辦、晚上、其他。由表1可見,河南省貧困人口對培訓時間的絕對需求強度從大到小依次為:農閑季節、根據農業需要、晚上、出門務工前、隨時舉辦、其他。顯著性檢驗結果表明,不同性別貧困人口對培訓時間的相對需求強度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男性貧困人口對培訓時間的相對需求強度與絕對需求強度一致;女性對培訓時間的相對需求強度從大到小依次為:農閑季節、根據農業生產需要、隨時舉辦、出門務工前、晚上、其他。顯然,女性對隨時舉辦、出門務工前培訓時間的相對需求較大。
7.培訓時長
調查問卷將培訓時長設定為一周以內、一周至一個月、一個月至半年、半年以上四個選項。由表1可見,河南省貧困人口對培訓時長的絕對需求強度從大到小依次為:一周至一個月、一周以內、一個月至半年、半年以上。顯著性檢驗結果表明,不同性別貧困人口對培訓時長的相對需求強度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女性貧困人口對培訓時長的相對需求強度與絕對需求強度一致;男性對培訓時長的相對需求強度從大到小依次為:一周以內、一周至一個月、一個月至半年、半年以上。顯然,女性要求培訓時長大于男性。
三、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調查結論
1.不同性別貧困人口培訓要素的絕對需求
調查結果表明,從培訓內容看,河南省貧困人口對內含專業技術、經營管理知識的生產經營類知識培訓的需求最大,對法律知識、創新創業知識培訓的需求次之,對內含文化知識、休閑娛樂知識的綜合素質類培訓需求相對較低。從培訓方式看,對現場培訓、面對面授課兩種培訓方式的需求最大,其次為多方式結合,對多媒體培訓方式的需求相對較低。從培訓機構看,對職業院校作為培訓機構的需求最大,對企業培訓機構的需求次之,再次為社會培訓機構,對社區作為培訓機構的需求相對較低。從培訓教師看,對專家學者、縣鄉技術人員作為培訓教師的需求最大,對企業技術人員作為培訓教師的需求次之,對農業經營大戶和其他人員作為培訓教師的需求相對較低。從培訓地點看,對鄉鎮、村里作為培訓地點的需求較大,其次為生產現場,對去縣城接受培訓的需求相對較低。從培訓時間看,對農閑季節或根據農業生產實際需要作為培訓時間的需求較大,對晚上、出門務工前實施培訓的需求次之,對隨時舉辦和其他時間安排的培訓需求相對較低。從培訓時長看,河南省貧困人口對一周至一個月培訓時長的安排需求最大,其次為一周以內或一個月至半年,對半年以上培訓時長的安排需求較低。
以此推斷,滿足河南省貧困人口培訓需求的最優要素組合為:由職業院校組織專家學者在農閑季節赴鄉鎮對貧困人口面對面開展為期一周至一個月以內的專業技術類培訓。
2.不同性別貧困人口培訓要素的相對需求
調查結果表明,從培訓內容看,不同性別貧困人口均對專業技術類培訓相對需求最大;從培訓方式看,不同性別貧困人口均對現場培訓相對需求最大;從培訓機構看,不同性別貧困人口均對職業院校相對需求最大;從培訓教師看,不同性別貧困人口均對專家學者相對需求最大;從培訓地點看,男性貧困人口對鄉鎮和村里的相對需求最大,女性貧困人口對鄉鎮的相對需求最大;從培訓時間看,不同性別貧困人口均對農閑季節的相對需求強度均為最大,女性對隨時舉辦、出門務工前培訓時間的相對需求較大;從培訓時長看,男性貧困人口對一周以內的相對需求最大,女性貧困人口對一周至一個月的相對需求最大,對培訓時長的總體需求大于男性。
依此判斷,不同性別貧困人口對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機構、培訓教師、培訓地點不存在顯著差異,對培訓時間、培訓時長的需求略有不同。本著“不讓一名貧困人口在全面建設小康路上掉隊”的理念,培訓機構在開展面向貧困人口培訓時,應充分考慮不同性別貧困人口培訓需求的差異,盡量滿足每一位貧困人口對培訓要素的個性需求,進而實現精準培訓。
(二)對策建議
1.精準調查貧困人口的培訓需求
基于職業教育的治愚扶智效能,世界各國均將培訓作為治理貧困的重要手段。實踐證明,精準扶貧的關鍵是精準識別幫扶對象,精準確定幫扶主體,精準實施幫扶舉措[3]。對培訓工作而言,實現精準培訓必須精準掌握貧困人口的培訓需求狀況,保障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各種培訓活動達到預期的扶貧效果。調查結果表明,不同性別貧困人口對培訓的相對需求均存在一定的差異。為實現精準培訓,各級政府培訓主管部門及各類培訓機構在開展培訓活動之前,要科學調查不同性別貧困人口的培訓需求,并盡力細化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機構、培訓教師、培訓地點、培訓時間、培訓時長等,為實施與貧困人口培訓需求相匹配的培訓提供科學依據。
2.依據培訓需求優化培訓要素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時代,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受到廣泛重視。實施精準培訓扶貧也需要高度重視培訓各要素的優化組合,實現合理配置,進而解決貧困人口培訓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調查結果表明,不同性別貧困人口對培訓要素的相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異,政府相關部門及培訓機構應針對不同性別貧困人口的培訓需求,將精準培訓落實到各個要素。例如,對男性貧困人口,應加強專業技術培訓并適當增加一些創新創業培訓,盡可能地在村鎮開展為期一周以內的培訓等;對女性貧困人口,應在專業技術培訓的同時增加經營管理類培訓,并盡量在鄉鎮開展為期一周至半個月的培訓等。通過一系列針對性措施,使培訓要素按貧困人口需求聚集在一起,最大限度地發揮培訓扶貧效能。
3.持續提升培訓要素的質量水平
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世界發達國家均主張將培訓作為社會公益事業興辦[4]。也有學者提出,國家應提供免費培訓減少貧困,增加勞動者就業機會[5]。為推動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我國政府也安排了財政資金,實施了“雨露計劃”培訓扶貧項目、精準脫貧技能培訓項目、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等,取得了較大成效。調查發現,河南省部分貧困人口反映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機構、培訓教師、培訓地點等要素未滿足自身需求。針對這種情況,各級政府應在加強各項培訓活動扶持力度以及培訓效果宣傳的同時,持續提升各培訓要素的質量水平。無論是培訓教師選擇,還是培訓方法確定等,均以滿足當地貧困人口需求、適應貧困地區實際為目標,以此吸引更多的貧困人口積極參與到培訓活動中來。
4.強化貧困人口培訓活動管理
世界發達國家中央及地方政府均設有專門機構管理或統籌農民培訓工作,能夠確保培訓需求調查的順利進行[6]。河南省面向貧困人口開展的培訓活動雖多,但缺乏統一的管理部門,培訓需求調查不到位現象極其嚴重。部分培訓活動或憑行政部門負責人意志實施,或追求本單位自身業績,經費、場地、設備、師資等培訓資源分散,培訓效果不佳。政府多個部門均具有培訓職能,導致面向貧困人口實施的培訓內容、培訓時間等經常出現重疊現象,既降低了貧困人口培訓的效率與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訓資源和培訓經費的浪費。建議河南省建立統一的貧困人口培訓管理部門,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負其責”的原則,努力形成“一個部門牽頭、一個計劃統籌、一批職能部門承辦、多個培訓機構實施”的局面。
5.健全培訓效果追蹤評價制度
貧困人口的培訓效果不僅涉及各級各類扶貧基金的使用效率問題,也直接影響到貧困人口參與培訓的積極性,關聯到貧困人口的脫貧進程。要充分發揮鄉村基層組織的作用,結合本地產業發展狀況,精準調查貧困人口培訓的現實需求與長遠需求,做到“沒有需求調查的培訓不實施、不撥款”,倒逼相關培訓機構做好貧困人口培訓需求的調查工作。按培訓即時效果和培訓后期效果兩個層面,建立第三方培訓效果評價機制,促進培訓機構不斷提升培訓質量。建立培訓后效果追蹤制度,一方面觀察貧困人口接受培訓后的增收效果,為進一步改進培訓工作提供依據;另一方面,要調查貧困人口持續接受培訓的需求,使其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實現永久脫貧。
參考文獻:
[1]陳雪梅.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貧困人口職業教育脫貧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8(3):157-160.
[2]謝晉宇.人力資源開發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唐銳.基于培訓視角對“扶貧三問”的探索解答——以宜賓市委黨校開展精準扶貧培訓為例[J].領導科學論壇,2018(2): 80-81.
[4]徐國慶.新福特主義與后福特主義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比較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4(12): 56-59.
[5]Daniel Rauhut,Neelambar Hatti,Carl-Axel Olsson. Economists and Poverty:from Adam Smith to Amartya Sen[M].NewDelhi:Vedams ebooks Pvt. Ltd,2006.
[6]李玉松.發達國家政府促進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經驗與借鑒[J].農業經濟,2011(12): 49-51.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