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甜 蘇永昌



摘要:瑞士跨企業培訓中心是企業、職業學校以外的第三個學習場所,是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深層次發展的產物和載體,在瑞士職業教育體系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瑞士跨企業培養最基本的特點是其跨企業課程,呈現出“寬口徑”的課程目標、“標準化”的課程內容、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嚴格的學生學業評價、科學的課程質量管理這五個基本特點。我國公共實訓基地可學習借鑒瑞士經驗,將“課程”作為實訓教學模式改革的突破口,進行五方面的改革:一是開發實習實訓課程標準;二是建立實習實訓學業成果評價機制;三是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四是完善實訓課程質量監督管理機制;五是建設專業化的公共實訓基地師資隊伍。
關鍵詞:瑞士;職業教育;跨企業課程;公共實訓基地
中圖分類號:G71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19)05-0085-06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職業教育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的基本要求。但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還不夠健全,需要進一步做好頂層設計;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還不夠健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路徑模式還有待于進一步豐富和補充。這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也是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瑞士職業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瑞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瑞士職業教育的跨企業培養模式及其課程是其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瑞士跨企業課程(?berbetrieblichen Kurse,簡稱?K課程)為我國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的頂層設計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借鑒,也對今后我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本文通過探究瑞士?K課程的意義、組織機制、目標內容和教學原則等,分析瑞士?K課程的基本特點,提出我國新時代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改革發展的建議。
一、?K課程的發展意義
瑞士和德國作為世界上職業教育最發達的國家,都開展以“雙元制”為主體的基礎職業教育。學生以學徒的身份在簽約企業學習技術技能,同時還要在職業學校中系統學習職業理論、普通的學科知識等。此外,瑞士和德國還都注重發展跨企業教育中心,它是學校、教育企業之外的第三類學習場所,也是職業學校理論教育和企業實踐教育的重要補充。但近年來,兩個國家的跨企業教育中心的發展重點不盡相同,德國更注重硬件建設和功能創新,跨企業職教中心不僅成為多樣化的學習群體獲得技術技能的教育教學平臺,還成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智庫與創新試驗平臺[1]。而瑞士跨企業教育培訓偏重于內涵建設,強調開發標準統一、內容科學、體系相對獨立的?K課程。
(一)歷史溯源
?K課程被引入到職業教育中始于20世紀70年代。在1972年格魯貝爾委員會(Kommission Grübel)最終決議報告中首次建議將跨企業的職業引導課程補充到企業學徒教育中[2]。在1978年第三次修訂的《職業教育法》(Berufsbildungsgesetz,簡稱BBG)中規定,跨企業的職業引導課程是木工、電氣安裝等職業的職業教育必修課[3]。2004年修訂的《職業教育法》中明確提出,?K課程成為所有職業的必修課程內容[4]。
(二)意義功能
受教育者所在的教育企業,由于其生產經營產品和企業規模的限制,受教育者在培訓企業中所接受的職業教育往往不能涵蓋《職業教育條例》中規定的所有目標要求。因此,教育企業將學生送到跨企業培訓中心去學習?K課程,接受行業領域內更為寬泛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以補充企業中職業培訓的不足。例如,從事印刷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應熟悉各種印刷工具和夾具,而產品類型單一、規模較小的教育企業根本無法實現讓學徒熟悉各種印刷設備和工具。因此,瑞士職業教育?K課程,從根本上彌補了每個教育企業在基礎設施和軟件上不足的關鍵問題,提升了學生綜合職業能力。?K課程中有一個“印刷設備和工具”模塊,學習者有一周時間熟悉掌握各種印刷工具的操作方法,整個學習過程由專門的教師負責教授和管理[5]。跨企業培訓中心是企業、職業學校以外的第三個學習地點,?K課程是瑞士基礎職業教育體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基礎職業教育體系中相對獨立的子系統。(見圖1)
二、?K課程的組織管理
(一)法律依據
《職業教育法》和各職業的《職業教育條例》是瑞士開展?K課程的基本原則和法律依據。2004年修訂的《職業教育法》規定,?K課程是所有職業的職業教育受教育者必須完成的學習內容,即參加基礎課程學習是所有職業教育學生的義務與責任[6]。?K課程面向所有教育聯盟成員企業的學習者都免費。如果教育企業有條件組織學習者在企業內部培訓中心或教學工場中學習相關內容,且可以達到與?K課程相同的質量標準,則可以向州政府提出申請,各州主管部門對教育企業提出的申請進行審核,審核合格后可免除其學徒的?K課程學習義務[7]。
各職業的《職業教育條例》中大體規定了?K課程的內容[8]。除《職業教育法》和《職業教育條例》外,瑞士全國還實施統一的?K課程《教育計劃》(Bildungsplan)。從2004年起,為便于內容更新,瑞士各職業的《教育計劃》成為《職業教育條例》外單獨的文件內容。各職業的《教育計劃》中明確規定了?K課程具體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長等。
(二)組織機構
?K課程在聯邦政府、各州政府和行業協會三級監督管理之下有序實施。聯邦政府的監督委員會負責依據《職業教育法》和《職業教育條例》對?K課程實施全面的監督管理。各地區課程委員會(regionalen Kurskommissionen)負責制定具體的?K課程實施的具體教學計劃(Ausbildungsprogramm für die überbetrieblichen Kurse),以及負責與職業學校、教育企業之間的溝通協調工作,如上課時間等。各跨企業培訓中心隸屬于各自行業的行業協會,即行業協會是跨企業培訓中心的直接承辦單位,跨企業培訓中心負責?K課程的具體實施[9]。
(三)師資要求
教授?K課程的教師都是跨企業培訓中心的正式專職員工。高素質的專職師資隊伍為?K課程質量提供了根本保障。在《職業教育條例》中對跨企業培訓中心的專業教師條件都有著明確的最低要求:首先,必須要在相關的專業領域獲得雙學位(Doppelabschluss);第二,必須依據《職業教育法》第45條規定,具備職業教育學的學習經歷;第三,還要接受教學法方面的繼續教育培訓,獲得瑞士繼續教育聯盟頒發的證書(SVEB-Zertifikat),以及聯邦認可的培訓師傅的證書。具備以上三個條件,才能證明具備對青少年和成人開展職業教育教學的能力,才能成為跨企業培訓中心的?K課程教師[10]。
(四)經費支持
2006年,瑞士職業教育機構會議(Schweizerische Berufsbildungs?mter- Konferenz,SBBK)和職業教育問題經濟聯盟(Netzwerk der Wirtschaft für Berufsbildungsfragen,SQUF)共同研究制訂《?K課程購買方案》(?K-Pauschalen)。2008年,該方案在瑞士全國正式實施。該方案要求,按照學習者的人數和?K課程學習天數支付跨企業培訓中心?K課程費用。聯邦政府、各聯邦州和教育企業共同承擔?K課程的費用。其中,瑞士聯邦將承擔?K課程全部費用的20%;各州承擔的份額比例必須大于20%;其余費用全部由教育企業為其學徒支付[11]。據統計,2016年,瑞士聯邦層面對?K課程的直接投入為11 000萬瑞士法郎,占2016年瑞士聯邦政府公共事業經費投入的3.5%[12]。
三、?K課程的基本特點
(一)“寬口徑”的課程目標
瑞士通過開設?K課程,補充學校教育和企業教育的不足,來拓寬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實現寬口徑的職業教育。?K課程的內容具有很強的前瞻性,一般都是該領域的新知識、新成果、新技術等,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學科發展的最新動向,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專業培養口徑,實現未來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瑞士?K課程強調為企業實踐做準備,通過傳授行業領域內的全面的行業知識和一般知識,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個人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
(二)“標準化”的課程內容
?K課程包括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和自愿選擇參加的補充課程兩大部分。基礎課程是學生必須接受的義務教育課程,主要由各州進行資助;補充課程學習的決定權在于教育企業,即由教育企業在綜合考慮操作可行性和學習者能力后決定。
瑞士?K課程在內容設計中貫穿了標準化的思想。各職業采用全國統一的教學內容和標準,《教育計劃》是?K課程實施的基本依據。例如,在機械加工技術員職業的《教育計劃》中,每門?K課程的目標、內容和學時等都有詳細規定。學習者必須在1—2年級學習手動生產技術、機械制造技術等四門基礎?K課程,這些基礎課程總共學習時長為54天。在1—2年級學習者也可以學習CAD技術、自動化、電氣生產、焊接技術等補充課程,每門補充課程的學習時間最多為10天(見圖2)。這樣精準地確定課程標準使得?K課程能夠有目標、有標準的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13]。
(三)“行動導向”的教學原則
?K課程積極采用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完成主題式的教學項目。?K課程教學遵循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強調職業行動情境。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對職業活動過程的反思,以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知識與技能的愿望。強調教學過程是對企業真實情境任務的加工、處理,并在學習者經驗基礎上展開能力建構。二是遵循“完整的行動模式”。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將傳統勞動組織中相分離的計劃、實施、評價等工作內容結合起來,學生在給定的目標任務后,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制定計劃,確定合適的途徑和方法,并實施完成任務。三是強調三個學習地點之間的交流合作。跨企業培訓中心、職業學校和教育企業之間利用共同的學習平臺開展溝通協商,共同努力完成一個模塊化的?K課程內容。平臺的功能包括信息傳達、學生自我水平測試、教學文件的發布、教學過程的交流討論等。
以營銷員職業為例,?K課程教學流程一般如下:首先,在?K課程開始前的兩個月內,職業學校的教師組織學生圍繞?K課程內容先完成一些相關的準備任務,并針對學習項目進行自我水平測試;然后,學生在跨企業培訓中心學習?K課程,一般一個?K課程學習時間為2~3天。課程教學通常采用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學生圍繞教師設計的教學項目,自行組成6至7人的項目小組,通過搜集相關資料、策劃項目方案、預算項目經費等過程,自主完成項目活動,并撰寫報告向班級匯報整個過程;最后,學生將?K課程中所學習的內容,實踐應用在教育企業生產中[14]。(見圖3)
總之,學生通過在職業學校中完成準備任務、在跨企業培訓中心實施項目任務、最后到教育企業中實踐應用,完成一個?K課程單元模塊的學習,擴充了行業領域內相關的基本知識、技能,提升了綜合職業能力。
(四)嚴格的學生學業評價
?K課程學習期間,科學嚴格的學業考評體系是?K課程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瑞士?K課程具備系統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首先,每個?K課程都進行專業結業測試和反饋。在瑞士,一個中職畢業生(EFZ)在學習期間將得到各項能力證書,其中跨企業培訓中心出具的?K課程能力證書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證書。在?K課程學習過程中獲得的各項能力、知識等都被評估并記錄在能力證書中(見表1)。在?K課程結束時反饋給學習者本人和教育企業。此外,?K課程學習內容是職業資格考試中筆試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15]。瑞士職業教育最終的畢業考試為全國統一的職業資格考試,相應的考試標準、要求都比較具體、明確。?K課程的學習內容嚴格按照規定納入到職業資格考試內容中。
(五)科學的課程質量管理
?K課程具有完善的質量管理機制。在《教育計劃》中的?K課程實施規章(?K-Ausführungsbestimmungen)部分中,明確規定了?K課程實施的質量標準。要求跨企業培訓中心必須按照給定的質量標準實施?K課程。
2009年,瑞士職業教育機構會議與職業教育雇主聯盟(Arbeitgeber Netzwerk für Berufsbildung,SQUF)合作開發Qual?K質量管理模型,該模型為?K課程提供一種簡單的定期評估的工具。目前被廣泛應用于各個跨企業培訓中心,用于跨企業培訓中心的自我評估和外部評價,以不斷改進提高?K課程質量。Qualük中涵蓋了15個具體的質量要求,對?K課程的學習內容、教學組織、師資設施等都有明確清晰的績效要求。(見表2)
四、借鑒
公共實訓基地運行的核心與靈魂是課程,同時課程也是公共實訓基地聯系企業、各聯盟院校的橋梁與紐帶。因此,應將課程建設作為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的重點,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重要突破口。瑞士?K課程體系和相關制度設計,可以為我國未來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發展提供設計上的借鑒和參考,也為我國當前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提供了一種新的路徑。
(一)開發實習實訓課程標準
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其健康發展,必須推進其規范化管理,就需要建立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標準體系,實習實訓課程標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近年來大量開展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的研制工作,2012年教育部頒發了19個專業大類412個《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2015年教育部頒發了19個專業大類230個《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17]。《專業教學標準》為各高職院校制定開發課程提供了基本依據,但是針對實習實訓課程的課程標準并不夠健全和完善。例如,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金屬壓力加工專業教學標準》中,雖然明確了該專業的“綜合實訓”要在校外進行,也提出了綜合實訓是包括“型材、棒材、線材、熱軋薄板、冷軋薄板、鋼絲繩、機械零件等生產的綜合實訓”,但是綜合實訓中每個項目的總學時和具體學時,每個項目要達到的具體目標,在此專業教學標準中都沒有明確的標準[18]。因此綜合實訓的過程質量很難得到根本保障,這最終將直接影響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我國可借鑒瑞士經驗,設計開發標準統一、內容科學、體系相對獨立的實訓課程教學指導標準,作為專業教學標準的一個重要子系統。標準開發過程中應注重兩點:一是強調前沿性的技術方法和一般性的職業引導性課程內容,拓寬專業口徑,為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二是設置模塊化的課程結構,將實習實訓融入到職業學習的全過程,并分段有序進行。
(二)完善學生學業考核評價
科學的評價體系是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為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建立學生實習實訓學業成果綜合評價體系已勢在必行。建議建立公共實訓課程結業證書制度,該證書將成為學生未來求職和升學的重要依據。將學生在各個實習項目中的過程表現,包括項目參與度、項目完成情況等都設置一定的權重比例,計算成最終的實習學業成績,寫入學生公共實訓課程結業證書中。評價主體應盡可能多元化,將個人評價、同學評價及企業師傅評價等形式納入評價機制。評價結果應及時反饋給職業學校和學生本人,便于教師掌握學生實習狀況和實訓學業水平,學生了解自身的優點和不足,為今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參考。
(三)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
我國的公共實訓基地的教學,應積極采用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倡導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促進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獨立或以小組的形式完成從信息的收集、工作計劃的制訂到工作任務的實施以及對工作成果的評價等,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綜合職業能力。學生有明確可測的學習目標,有顯性成果的工作任務,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結合,增強學生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同時,強調公共實訓基地與職業院校和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建立合作學習平臺,共同促進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培養。
(四)加強實訓基地運行監管
首先,健全公共實訓基地內部質量保證和內部治理體系,完善實習實訓的督導,增強實訓制度自主保障能力。在統籌課程實施的各種要素的同時,科學使用質量管理模型等技術手段,使課程管理更具科學性,提高公共實訓基地的使用效益以及實訓教育教學質量。
其次,建立公共實訓基地的財政投入機制。我國未來的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應建立完善的資金投入體系,明晰國家、地區和院校三個層級對共享實訓基地的職責權利以及相關的資金投入的份額,建立長期穩定的投入機制,加大各方的資金投入力度,從根本上解決公共實訓基地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提升公共實訓基地的基礎能力和運行保障水平。
(五)建設專業化的師資隊伍
實習實訓教學質量提高的關鍵是高質量、專業化的師資隊伍。瑞士的《職業教育條例》以法律形式規定了各職業的跨企業培訓中心的培訓師傅的能力和素養要求,對我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具有借鑒意義。首先,我國應加快完善國家職業院校設置辦學標準,及時修訂國家層面實訓教師的準入標準。公共實訓基地專職教師,不僅要專業技術過硬、還要具備基本的教師資質和相關教育經歷。同時,應在各個專業的國家級專業教學標準中,提出各專業實訓教師的最低標準。其次,各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也應努力打造一支滿足新時期產教融合新要求、專兼結合的專業化師資隊伍。應繼續從企業生產第一線吸納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進入公共實訓基地參與實訓教學,以保持學校師資結構的多元化和靈活性,提高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鄂甜.德國跨企業職教中心改革新動向及其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18(11):81-87.
[2]Emil Wettstein.Die Entwicklung der Berufsbildung in der Schweiz[M].Bern :hep verlag,2014:69.
[3][4][6]SBFI.Sechs Jahre Neues Berufsbildungsgesetz- Eine Bilanz [R].Bern :SBFI,2010:23-24,26.
[5][7]Pierre-Yves Puippe.Wir K?nnen Einheitliche ?berbetriebliche Kurse Anbieten[J].Berufsblidung,2010(5):12.
[8]Wolfgang Bliem, Alexander Petanovitsch,Kurt Schmid.Duale Berufsbildung in Deutschland,Liechtenstein,?sterreich und der Schweiz[R].IBW,2016:44.
[9]Umsetzung Berufliche Grundbildung [EB/OL].(2017-11-28)[2018-10-03].https://www.ehb.swiss/umsetzung-berufliche-grundbildung.
[10]Ausbildende in der Erwachsenenbildung[EB/OL].[2018-09-17].https://alice.ch/de/ausbilden-als-beruf/.
[11]Sbbk.Reglement Zur Subventionierung Von ?berbetrieblichen Kursen(?K)[Z].Bern:SBBK,2013.
[12]SBFI.Kosten der ?ffentlichen Hand für die Berufsbildung- Rechnungsjahr 2015 [R].Bern:SBFI,2016:23.
[13]SBFI.Bildungsplan Polymechanikerin EFZ/Polymechaniker EFZ [Z].Bern:SBFI,2010:23.
[14]überbetriebliche Kurse[EB/OL].(2015-11-30)[2018-08-03].http://docplayer.org/13441522-Ueberbetriebliche-kurse.html.
[15]überbetriebliche Kurse[EB/OL].(2017-11-28)[2018-04-03].https://www.ausbildung-id.ch/bildung/grundbildung/ueberbetriebliche-kurse/.
[16]Qualit?t der Berufsbildung--QualiCarte[EB/OL].(2017-11-28)[2018-08-03].http://qbb.berufsbildung.ch/dyn/bin/4844-4845-1-qual_k_karte_d_2010.pdf.
[17]杜怡萍.論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建設的標準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3):43-47.
[18]中等職業學校金屬壓力加工專業教學標準[EB/OL].[2018-10-15].http://www.moe.gov.cn/s78/A07/zcs_ztzl/2017_zt06/17zt06_bznr/bznr_zzjxbz/zzjxbz_jgzz/201708/P020170826613558774612.pdf.
(責任編輯:張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