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英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傳統,是指博物館對人類與自然遺產進行收集、保存、研究、展示,最終實現文化傳承和知識傳播。
未來,則是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博物館開始全方位拓展自身存在的價值、社會作用及其與外部的聯系。
如今,孩子們為一座博物館飛赴一座城,姑娘們為搶購到“網紅口紅”而歡呼,“博物館里過大年”成為一種新“年俗”, 博物館不僅成為社區活動中心,更喚醒了一座座沉睡的城市……
人們驚喜地看到,博物館早已不是那棟安靜的建筑,它越來越表現出一種交互性,不斷拓展自身的邊界,成為更有溫度、更關注公眾的文化中樞,成為不同群體、不同文明交流對話的見證者、參與者,成為傳統與未來的紐帶,并以前所未有的創造力為城市帶來勃勃生機。
傳統意義上,博物館是城市的第二課堂、文旅資源、無形資產。未來,它不僅要滿足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要成為城市客廳,甚至以一種低碳環保的方式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
新時代的中國博物館,更應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博物館充分發揮文化“中樞”作用,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才能實現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