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曉昀

澳大利亞悉尼科爾斯超市的老干媽油辣椒( 朱宏業/ 攝)
馬來西亞姑娘安吉拉20年前在浙江留學,2019年的“五一”她帶著一家三口又回到了當初讀書的地方。
“孩子最想看的是那些老字號,她一直幫爺爺、外公下單買東西,好奇這些‘老東西的魅力。”安吉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很多人以為,老字號商品在海外的購買群體年齡偏大,其實不然,“90后”才是主力軍。
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夏乾良的解釋是:對老字號有感情的海外華人多數年紀較大,網絡購物由孫輩操作。因此,老字號海外消費者的年齡構成要比國內更年輕。
上海人夏乾良1984年出生,在一眾老字號掌門人中,他算是個年輕人。
2018年,天貓“天字號”計劃的“天貓出海”項目啟動,老字號“炊大皇”打來電話問:“小夏啊,什么叫海外?跟貿易有什么關系?”
夏乾良解釋一通后,“炊大皇”下了個結論:你們“張小泉”可以先去試試。年輕企業家的認知和魄力,推動“張小泉”嘗試線上“出海”。
以2013年為分水嶺,張小泉的品牌文化有兩個版本。
2013年前的整體面貌是:我不變,我是一個老字號,永遠不變。
創立于1628年的張小泉,百年前曾遠渡重洋。1915年,張小泉剪刀參加了巴拿馬的萬國博覽會并獲得二等獎,自此遠銷南洋、歐美。1984年,國內市場需求高漲,這家企業陸陸續續暫停了所有的外貿業務。
到了2013年,它碰到了痛點,迫使企業自發地轉變。
消費者年齡層次年輕化后,具有不同審美觀念的小眾族群出現,他們對于美的需求千差萬別,推動著張小泉的產品作出相應變革。再者,為了“更中國”,深度挖掘老字號的底蘊和精髓,打開更大的市場,也勢在必行。
2018年,“國潮”這個詞匯熱度急劇飆升,從紐約時裝周上的李寧“悟道”“虎鶴”,到華為的高端機型與蘋果一爭天下,國內的本土品牌在消費市場上勢不可擋。這也為老品牌煥發青春指明了方向——“更中國”的內涵在于更貼近中國文化。
2019年3月6日,在《中國政協》雜志的“2019兩會委員說”欄目中,政協委員們這樣熱議“平臺經濟下的新文創新消費”:傳統文化是歷史留下的寶貴財富,中國的文化產業應該結合市場,讓中國人的智慧變成財富,并走向世界。
天貓海外負責人冷月曾分享過海外華人對國貨老字號的渴求。
一個澳洲女孩是二代中國移民,她特別想買文房四寶,但在當地很難買到,希望天貓把最具中國文化積淀的文房四寶帶到當地市場。在冷月看來,“對中華老字號最有感情的群體之一就是億萬海外華人。”
安吉拉的女兒瑪菲是馬來西亞的三代中國移民,她與這位澳洲女孩有著同樣的好奇心和鄉愁。
“我的購物車里裝了很多我不認識的東西,從吃的到用的都有:爺爺的龍井茶,奶奶的廣東香腸……我開始是聽囑咐加購物車,后來跟著老人嘗試,漸漸有了好奇心。”15歲的瑪菲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華人只是海外市場的敲門磚,要讓真正的外國人購買我們的東西,才是開拓了新市場。”
不過,對于夏乾良來說,海外華人并不是品牌出海的終極目標客戶,“華人只是海外市場的敲門磚,要讓真正的外國人購買我們的東西,才是開拓了新市場。”夏乾良說。
事實上,中國從不缺有歷史有品質的“老字號”,缺的是年輕消費者以及新消費市場對它們的認知度和美譽度。而通過平臺經濟發揮矩陣力量,可以打開一條捷徑。
2018年以前, “有覺悟”的老字號已紛紛在天貓上開設了自己的旗艦店,比如張小泉在2011年3月就已經入駐。
不過那時候“出海”要大費周折,海外和中國港澳地區的消費者在旗艦店下單后,需要尋找第三方轉運商,歷經兩三個月才能拿到下單的貨品。
2017年9月,天貓超市啟動“天字號”計劃,助力老字號進行全球化銷售和新零售探索。隨后,天貓快速推動該計劃向全國覆蓋。
2018年1月15日,天貓宣布“天字號”計劃升級,將通過“天貓出海”幫助超過1000家老字號和國貨大牌進入全球市場,打造現代中國“全球表達”的“新中國名片”。
“一店賣全球”平臺的搭建,使得消費體驗滿意度迅速增加,“消費者不僅能在一周左右就拿到貨物,還學會了用400電話享受全球售后服務。” 張小泉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天貓業務部經理蔣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以前的400電話,我們只接到過國內消費者的反饋。搭載‘天貓出海后,現在我們每個月都有十個以上的海外反饋,舊金山、紐約、倫敦的都有。海外客戶會極其認真地描述產品購買地點及使用狀況,并提出改進意見。”夏乾良笑著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我們的400電話,變成了全球聯保的電話。”
據蔣勇介紹,自2018年起,張小泉與天貓開啟了兩項市場對接:一是天貓海外自營,即天貓向企業采購貨品,然后在天貓海外自營旗艦店上運營銷售;二是天貓特色海外頻道,就是國內的旗艦店。
不到一年時間,這兩項業務量的總和,從月銷2萬元人民幣左右,上升至20萬元人民幣。
為了幫助客戶精準發掘市場需求,天貓為每家旗艦店提供一個“生意參謀”,這個“參謀”類似于數據銀行,是天貓線上運營的一個數據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客戶可以不斷地挖掘現階段消費群體的數據。
“比如一把剪刀,我們會出紅、黑、黃幾個款,某個顏色在哪個地區賣得好,通過‘生意參謀就能得到數據反饋,根據反饋則能安排投放量。”夏乾良說。
夏乾良說,數據決定產品設計和投放。尤其在海外銷售,商家需要更多的平臺數據確定產品分類和市場需求,老字號有了科技的輔佐,擰成一股繩,就是“老厲害”。
在數據的支持下,張小泉產品抵達了更多華人聚集社區,又經由華人群體向外國人滲透。
海外的經典傳播場景是這樣的:當地華人園藝師和本土園藝師湊在一起交流,本土園藝師背了一套工具包,上面插著將近二十把剪刀,每一把都有不同的功能;而華人只拿出一把張小泉已停產的鍍鎳老剪刀,通過調節螺絲的松緊度,就可剪不同尺寸的花枝。后來,本土園藝師更換了自己的工具。
最終,這款鍍鎳剪刀經過改進,成為境外銷售目錄中的主打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