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霖
呂勤做了十幾年泡椒鳳爪和牛板筋,他發現,消費者的口味越來越難捉摸。
呂勤經營的四川品品食品,牛板筋做到了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泡椒鳳爪打進了全國超市同類商品的銷量前三,他引以為豪的事情是,消費者會把品品生產的牛板筋夾在饅頭里當作正餐來吃。
但作為公司董事長,呂勤需要了解更多:品品所在的休閑零食行業,還有什么機會?細分市場是否已經飽和?需要做哪些銷售調整?
這正是中國最大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在培育的一項服務。從鳳爪、牛板筋、豆瓣醬,到T恤、耳機、水壺……做連接買賣方的平臺之外,阿里想為商品的生產工廠提供準確的消費需求分析,使工廠可以制造更多銷量好的商品。
與工廠更緊密的合作,代表了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的新方向:利用物聯網、大數據能力,從撮合買賣方交易的平臺角色,擴展至數據驅動制造的服務提供者,從依靠流量增長向憑借供應鏈服務增長延伸。
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20年,也是阿里巴巴將中國消費者吸引到線上去消費的20年,依靠互聯網流量和營銷邏輯,這家公司成為了中國第一大電商公司。為鞏固這一優勢,這家公司正在產品上游尋找增長動力。
同時,逐漸清晰的趨勢是,眾多電商公司都在嘗試這條向制造上游延伸的路徑,近年來,這條賽道上出現了網易嚴選、拼多多、必要商城、京東京造、小米有品等眾多玩家。阿里如何參與這場電商新生意?
品品食品是立足于成都的地方企業,不過,川渝兩地的銷售額不到品品總銷售額的10%,它在中國西北、華北、華中也有穩定的渠道客戶,需要為全國各地的消費者生產休閑零食。
但產品的成功率并不讓呂勤滿意。“五款新品,最多成一個,銷量差的最多半年、一年后就淘汰,兩年能出一個爆款,就燒高香了。”呂勤說。
長期以來,品品食品了解用戶的方法是在大學、商業街這些人流量大的場所發問卷調查,缺點是樣本小、耗時長、數據片面。由于對市場沒有充分把握,他吃過不少虧。
2014年,看到素食很流行,呂勤辟出一個2500平方米的車間,投入幾千萬元的設備,專門做竹筍、羅漢筍等素食包裝食品,但一年下來只做了1000多萬元的銷售額,大部分設備和包材都廢掉了。
這些是工廠看得見的損失,看不見的損失是渠道的退貨,以及大筆宣傳費用。他后來還做了當時流行的大豆蛋白粉Q彈豆干。“以為市場會很大,實際上又鎩羽而歸。”呂勤告訴《財經》記者。
呂勤的危機感也來自于銷售和營銷渠道的變化。2012年后,默默無聞做渠道、做產品的路子行不通了。“線下越來越不靈,我們的業績也掉了。”
網購時代以前,超市賣場是零售產品最重要的銷路,但2012年以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依賴線上購物。品品所處的休閑零食領域,重度消費人群是12歲以上的少年和青年,他們大部分已經很少去賣場。許多企業在這場線上賽跑中掉了隊,品品也未完全跟上線上的步伐,營收從2012年2億多元的高峰,跌至2013年、2014年的1.4億元。
相比線上,線下也顯得更難做。零售商向北京的沃爾瑪超市報新品,三個月、半年才能批下來,且進場費很高,許多小企業都交不起,品品幾年下來給超市交的進場費就超過3000萬元。即使進了超市,也不意味著會賣得好,需要用人海戰術做地推,還會發生產品在一個省份賣得好,推廣到其他地區卻發現銷不出去的情況。
營銷方式也需要改變。創業前,呂勤曾在喜之郎公司賣過果凍,他記得,20年前喜之郎從零做到十幾億元的銷售額,全憑在電視上砸硬廣,“大喇叭使勁喊,強迫消費者記住你”。如今電視廣告早已衰落,反而是在網上推爆款,相比電視營銷費用低,但能快速見到消費反饋。
看到這些變化,呂勤調整了產品、渠道和營銷策略。2018年,他在成都市區成立了電商團隊,三分之二的時間都花在做互聯網營銷建設上。目前線下自有品牌銷售占50%,剩下的50%線上銷售中,大部分是為三只松鼠等互聯網品牌做代工。
為互聯網品牌代工的生意,讓呂勤看到了線上零食公司打造原創大單品的潛力。線上起量快,只要賣得好,一款產品一年就能拿到兩三千萬件的訂單量,但和互聯網品牌合作的要求是加快出新品的速度。
就在三四年前,品品還是不慌不忙地一年出一個新品,這是商超時代的慢節奏:站穩腳跟兩年,形成熱銷五年,衰退幾年,一個好產品的生命周期一共十年。現在,互聯網品牌要求品品一年至少出10個新品:產品上市三個月,如果賣不起來,就會被淘汰,銷量好的產品半年被拉成爆款,但最多能賣兩年,新品很快覆蓋老品。
呂勤需要了解更多消費者的想法。
在阿里關于休閑零食行業的數據分析中,呂勤可以看到一些他想了解的信息。
分析報告通過對淘寶、天貓上零食消費者的留言、搜索進行大數據分析,然后給出報告,例如:品品食品生產的牛板筋屬于牛肉零食領域,年增速超過30%,市場規模大,是一個明星市場;在牛肉零食方面,消費者更喜歡麻辣、香辣口味,對嚼勁要求比較高,這是品品應該關注的方向。
同時,這個市場已經出現三只松鼠、良品鋪子這些知名度高、線上銷售能力強的品牌,數據分析工具建議品品:盯住這些品牌的爆款產品去研發。
呂勤也能了解,他所從事的鳳爪食品領域是雞肉產品中最受歡迎的品類,也是明星市場;其次,由于鳳爪通常一只一只放在真空包裝里,因此消費者比較關注一大包里有幾只鳳爪,分量足不足,包裝是不是漏氣,所以品品應該多關注鳳爪食品的包裝。
負責了解工廠需求、與工廠打交道的阿里天天特賣總經理唐宋告訴《財經》記者,和品品食品一樣,希望借助阿里大數據能力了解消費需求的工廠大約500家,目前阿里與幾十家工廠有較深接觸。
阿里為工廠提供消費需求分析,數據來自這家公司6億活躍用戶的消費、評論和搜索記錄。負責消費需求分析工具開發的是阿里的淘寶心選團隊,總經理張棣告訴《財經》記者,此前工廠不論是做問卷調查,還是分析淘寶的買家留言,得到的都是有限信息、局部洞察,阿里的大數據分析工具提供全域信息、全局洞察,后者的信息顆粒化更細致,分析更準確。
他表示,做消費需求分析要做大量語意合并,技術壁壘高,阿里積累消費數據的能力和相應的分析能力是優勢。
數據分析工具會首先根據產品銷售規模和增速,分析某個產品所在市場處于什么階段:銷售規模大、增長快的是明星市場,應該重點關注;銷售規模小、但增長快的是潛力市場,也應該關注;規模大、但增速放緩的是成熟市場,要審慎關注;銷售規模小、增長慢的被稱為瘦狗市場,不建議優先開發。
在市場分析的基礎上,分析工具會給出產品分析:算法會把淘寶數據里用戶評論、搜索中提及頻次最高的詞提煉出來,針對每個產品類型提煉5000個詞(例如服裝領域的“純棉”“韓版”“寬松”“白色”),再歸納出細分條目(如“面料”“版型”),每個條目下有200個詞及這個詞的相關評論,接著算法會對這些評論進行語意分析。
以T恤為例,通過統計和語意分析,可以知道,因為二線以下城市總體人數比一線城市人數多,T恤在二線、三線、五線城市消費者更多,年齡分布是20歲-30歲。
其中96%的消費者會搜索一款T恤是不是純棉的,45%的消費者會購買純棉T恤,46%的消費者會購買圓領T恤,50%的消費者會購買更寬松的T恤,22%的消費者會購買純色T恤。
其他關鍵詞還包括“是否黑色”“是否掉色”“袖子長短”“是否掉毛”“是否可以打底”“是否百搭”等。工廠可以根據自己的產品定位做調整。
再以燒水壺為例,阿里的數據工具分析了200萬條用戶數據,發現了三個消費者最不滿意的問題:噪聲、異味、線長。因此工廠需要優先考慮聲音大小、燒水異味、電線長短問題。同時,提及內膽材質的消費者很少,86%的人則對容量表示滿意,因此分析工具會建議工廠將容量、內膽材質維持在行業水平就可以,不必過多關注。
大數據再進一步分析,就可以知道,許多燒水壺的線長有1.5米,但1米長的線最合適,工廠就可據此改善產品,讓產品更受消費者歡迎。
為工廠提供消費洞察是阿里讓工廠變智能的一部分,另一項工作是產線的可視化,意思是用物聯網和大數據,收集分析產線數據,讓產線和工人工作情況更透明。
品品的生產線已完成自動化,灌裝生產線、鳳爪切割機等設備成熟,有智能改造的基礎。2019年4月,品品的工廠產線上安裝了傳感器、攝像頭和數字面板,工廠的工作流程和狀態能夠以數據形式呈現在面板上,提升工人、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
與阿里合作、做工廠產線數字化的步科公司負責人樊文宏告訴《財經》記者,傳感器、攝像頭能把產線數據實時抓上來,幫助工廠管理者了解哪些設備在運轉、生產了多少產品、有多少閑置產能,各產線不同產品的生產進度,數字面板能展示哪些設備運轉正常、哪些有瑕疵、哪些需要保養等信息,工廠可以依據這些信息分配各產線工作,防止產能浪費。
產線上的終端設備把信息下發到產線工人,工人可以知道自己的任務,設備也記錄了每個工人負責的訂單、批次及哪臺設備生產,如果出現食品質量問題,可以通過數據追溯。
工廠還能通過設備了解哪些產品已經入庫、哪些還在生產、產品當前的配料情況,據此做生產規劃。
四川郫縣豆瓣醬企業滿江紅是阿里和步科合作的工廠之一,也在做生產過程的數據化改造。
滿江紅還保留著傳統的人工釀造豆瓣醬的技法。董事長羅遵榮告訴《財經》記者,豆瓣醬的釀造分為一年釀造至五年釀造,五年釀造的豆瓣醬通常味道最好,但釀造過程中,溫度、濕度、工人翻曬豆瓣醬的動作、日曬時長等因素都會影響豆瓣醬的質量。
在步科為這家豆瓣醬工廠安裝的設備上,可以看到每缸豆瓣所處的位置、已發酵時間、目前豆瓣達到了什么等級,預計成熟時間、實時溫度、濕度等。
這些設備目前能達到的只是初級效果,工廠希望這臺設備及其他輔助的傳感器工具未來可以增加一些功能,比如記錄工人翻曬的次數、動作,這樣工廠就能根據最終豆瓣醬成品的味道和質量,回溯生產期間的數據,了解什么樣條件下生產出了更好的豆瓣醬,把傳統經驗用數據標準化。
負責大數據、云存儲、物聯網業務的阿里云是下一步工作的基礎。
把足夠多的需求數據、消費數據和生產數據放在阿里云上,可以借助算法挖掘三方的相關性,得到一些預測能力。
例如,基于一件商品賣了多少件,判斷可能還需要多少量,背后有沒有相應的產能,物料有沒有準備好,以便更快地進行生產調整;或者基于需求預測,做一定程度提前生產,降低庫存壓力。“這是從需求預測到銷售、生產預測,把不確定因素變穩定。”唐宋說。
嘗試新模式的阿里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做出成功案例,驗證“新生意”的有效性。
雖然阿里云積累了一定的企業和工廠服務經驗,在阿里的BtoB項目淘工廠中為工廠提供一些數字服務,但這些業務均針對采購端,如幫助牛仔褲老板采購上游的布料、紐扣、拉鏈、縫線等,本質上依然是撮合買賣方,未觸及消費端、產線和產品。
這家公司也做過一些扶持中國代工廠做自主品牌的事情,也未涉及用大數據、物聯網驅動產品制造。
從需求預測到銷售、生產預測,要做出成熟的案例,路途依然漫長。不論是消費需求和銷售分析,還是工廠可視化,這些事情對每一個合作工廠的數據量和分析能力要求非常高,目前阿里對工廠的數字化改造還在早期,可以得到一些行業共通的結論,但尚未做到為每家工廠做個案分析,工廠數據也處于剛開始采集的階段,實現數據指導生產還需時日。
但生意模式的變化已經發生。唐宋表示,淘寶、天貓發展多年,流量、營銷玩法層出不窮,但在生產制造端,十多年來沒有變化,“這也是最大的機會”。
未來一年,天天特賣平臺上會重點銷售一些工廠的商品,為這些工廠快速積累數據,用于做工廠個案分析。更全面的分析需要一家工廠線上線下兩部分銷售和生產數據,因為線下銷售數據難以實時抓取,唐宋在與幾個工廠討論,希望工廠單獨開辟幾個產線、廠房,專門給淘寶和天貓生產商品,用新數據與以往的情況比,看數字化生產能夠提升多少效率。
商業模式變化的背后是阿里的業務部門調整。
天天特賣從2018年中開始轉型,從此前的營銷平臺,轉為輔助淘寶工廠做改造的營銷銷售+制造平臺。此前在淘寶中負責做阿里自主零售品牌的頻道淘寶心選,承擔起服務平臺的角色,負責開發需求數據分析工具,并搭建Saas系統,連接工廠、零售商和產品設計師,做一個從產品設計、生產到銷售的流程服務平臺,替代合作工廠和企業填寫excel表格、口口傳遞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張棣介紹,工廠有制造能力,但一些工廠缺乏好設計,大部分工廠只能代工,也缺乏銷售渠道,零售商缺好商品,設計師的優勢是設計,但缺乏制造和銷售能力。
淘寶心選可以將幾方聯合起來,并從產品啟動、供應商簽訂合同、考察工廠是否符合入駐標準、商品規格數據、知識產權確認到商品生產銷售進度,監控每一個環節。
目前逐漸清晰的趨勢是,眾多電商公司都在嘗試這條向制造上游延伸的路徑,還沒有形成清晰的格局。“阿里曾經制定了下單-發貨-物流的在線交易標準,我們同樣要在生產制造端建立標準。”唐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