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裕杰 牟利軍 陳莫 張培玉 朱佳寧 王俊狄 吳華香
作者單位:310006 杭州,浙江大學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風濕科(江裕杰、陳莫、張培玉、朱佳寧、王俊狄、吳華香),腎內科(牟利軍)
患者男,56歲。因“發作性關節腫痛12年,再發關節腫痛2d”于2018年10月8來本院門診。患者12年前打球后突發左足背疼痛,影響行走,腫脹不明顯,12h后疼痛加重,出現腫脹,皮膚發紅,膚溫增高,至當地醫院就診,診斷不詳,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具體不詳)3d后好轉,停藥后復發,此后反復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治療,3個月后完全好轉。10年前出現腰背疼痛僵硬,坐位加劇,伸直時疼痛明顯加重,緩慢活動后可恢復正常,夜間明顯,曾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服用美洛昔康7.5mg口服1次/d及柳氮磺吡啶(具體不詳),后因肝損害停用柳氮磺吡啶。此后7~8年間歇(每1~3個月)發生足背、足踝疼痛腫脹,發作時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對癥處理。4年前出現膝關節疼痛腫脹,明顯時伴有發熱,服用美洛昔康3~5d好轉。膝關節腫痛每年發作數次,發作時仍服用非甾體抗炎藥。2年前因易疲勞發現有低鉀血癥,當時無肢體乏力,無腹脹,無肢體抽搐,無肌肉酸痛等不適入住本院,檢驗結果提示HLA-B27陰性;RF、抗 CCP正常;ESR 26mm/h;CRP 26mg/L;血常規 WBC 正常;肝腎功能無殊;尿酸200μmol/L,電解質:血鉀 2.55mmol/L(正常 3.5~5.5 mmol/L),鎂 0.51mmol/L(正常 0.73~1.06 mmol/L);尿鈣 0.36mmol/24h(0.25~7.5mmol/24h),尿鈉334.62 mmol/24h(130~260mmol/24h),尿鉀 84.5mmol/24h(25~100mmol/24h),尿氯 534.93mmol/24h(150~250mmol/24h);血氣分析:pH7.466。臥位腎素16.6μU/L(正常值 2.8-39.9μU/ml),立位 腎素42.1μU/L(正常值 4.4~46.1μU/ml);心電圖檢查示竇性心律,正常心電圖。泌尿系彩超未見異常。膝關節平片提示有膝關節間隙鈣質沉著(圖1),考慮焦磷酸鈣沉積癥可能。最終確診Gitelman綜合征(GS),基因檢測結果示SLC12A3突變,c.1378delG(圖2)。予對癥治療補鉀及補鎂治療后出院,出院后不規律口服氯化鉀緩釋片(補佳泰)及門冬氨酸鉀鎂片,仍有低鉀血癥及低鎂血癥。1年前開始出現膝關節內緊繃感,并逐漸出現膝關節下蹲受限。4個月前再次出現膝關節腫痛,行MRI檢查診斷半月板撕裂,予關節鏡手術治療,術中發現膝關節腔內大量白色石灰樣物質沉積在軟骨表面及軟骨中,考慮為痛風。2d前再次出現左膝關節腫痛,行雙能量CT檢查,提示假性痛風,建議繼續規律補鉀及補鎂,加用“依托考昔60mg口服1次/d”止痛治療。既往史:有糖尿病6年,現服用“阿卡波糖50mg 3次/d、格列齊特30mg 1次/d”,血糖控制可。一兄長有低鉀血癥,無關節腫痛病史。本次就診查體:血壓 122/70mmHg,脈博 93次 /min,神志清,精神可,心律齊,無期前收縮及雜音,雙肺呼吸音清,無明顯干濕啰音;腹軟,無壓痛反跳痛。左膝關節輕度腫脹伴壓痛,皮溫無明顯升高,無皮膚發紅,腱反射無減弱或亢進。檢測尿酸420μmol/L,雙能CT檢查可見雙膝關節軟骨內多發鈣質沉積(圖3),建議繼續規律補鉀、補鎂、止痛治療。2018年12月3日復診訴關節痛仍有發作,但較前好轉,復查血鉀3.21mmol/L,血鎂0.48mmol/L,繼續隨訪。

圖1 X線檢查提示關節間隙線性鈣化(箭頭所示)

圖2 基因分析提示SLC12A3突變(箭頭提示缺失突變c.1378delG)

圖3 雙能CT檢查提示雙膝關節間隙鈣質沉積(箭頭所指粉色物質即為鈣質)
討論該患者為中年男性,慢性病程,表現易疲勞,低鉀血癥、低鎂血癥、尿鉀、尿鈉、尿氯排泄增多、代謝性堿中毒,無利尿劑使用史,臨床和生化檢查符合GS診斷,基因檢測提示SLC12A3基因突變,肯定了GS診斷。該患者反復發作性關節腫痛,以足背、膝關節、踝關節為主,經抗炎治療后好轉,X線和雙能量CT檢查有典型的軟骨鈣質沉著表現,尿酸正常,診斷為假性痛風。
GS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腎小管疾病,編碼遠端小管鈉-氯同向轉運體的SLC12A3基因失活[1],導致了其典型的電解質紊亂:低鉀代謝性堿中毒、低鎂、低尿鈣,部分患者可以合并。GS導致焦磷酸鹽沉積(CPPD)的機制如下:(1)低尿鈣:尿鈣排泄減少,增加了鈣鹽結晶沉積的概率;(2)低鎂血癥:鎂離子是焦磷酸酶的重要輔酶,可以激活焦磷酸酶,將焦磷酸水解為無機的磷酸鹽,此外,鎂離子可以與鈣離子競爭,增大焦磷酸鹽的溶解度[2]。
GS為遺傳性疾病,發病率較低,合并假性痛風患者則更少。文獻共檢索到8篇文章,報道了10例GS合并假性痛風的患者。GS合并假性痛風的患者中男性稍多于女性(男∶女 =6∶4),起病較早,平均起病年齡46.6歲,而原發性假性痛風的起病年齡在60歲左右[3],因此在早發的假性痛風患者中需要警惕GS。除關節癥狀外,大部分患者常有其它電解質紊亂的癥狀,但尚有小部分患者僅有關節炎表現。該患者除關節炎外其它GS相關癥狀不明顯,如肢體乏力、肌肉酸痛、抽筋等,因此容易被誤診。
診斷CPPD,影像學是重要的檢查手段,影像學檢查常用的方法是X線。X線表現為關節間隙沿軟骨分布的線性鈣化,尤其呈雙側對稱性[4]。但X線診斷特異度及靈敏度差,早期CPPD顯影不清,容易漏診。而在雙能CT中,尿酸鹽結晶表現為綠色,鈣鹽結晶則為粉色[5],而且能夠定位結晶是在軟骨表面還是在軟骨中,因此雙能CT可以非常直觀、準確鑒別痛風和假性痛風(如圖3所示),這也是首次報道利用雙能量CT診斷Gitelman綜合征合并假性痛風。
目前GS尚無法治愈,只能是糾正電解質和代謝紊亂及對癥支持治療。假性痛風治療措施主要為控制炎癥,因此其抗炎治療策略可以借鑒痛風,使用激素、非甾體抗炎藥、秋水仙堿等。與痛風患者可以進行降尿酸治療不同,CPPD的管理目標中未推薦以減少焦磷酸結晶為目的的治療措施[6]。但在GS患者中,適當補鎂可以預防CPPD。對于已合并CPPD的患者,理論上糾正血鎂水平可以促進焦磷酸鈣晶體的溶解。因GS相對罕見,目前缺少足夠的證據來證實這一點;在此類患者中開始補鎂治療是否需要預防急性復發也需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