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商學院 江蘇 無錫 2141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在此過程中,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以及科學、全面地評估實施效果,不僅對全面脫貧目標的實現以及保證2020年后不返貧是必要的,而且對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短期的反衰退也很重要。所謂大數據時代,根據全球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定義,是人們對于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在金融、通訊、軍事等產業存在已久。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物流通訊等網絡發展,“大數據”在中國引起廣泛的討論與投入。利用大數據的思維和技術優化精準扶貧體制,做到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
崔家溝村位于山東費縣,是“沂蒙小調”誕生地之一,作為省重點扶貧村,崔家溝村15個自然村的1670位村民深深為貧困所束。為改變貧困局面,2016年崔家溝村實現了整體搬遷,解決了居住問題。并且,通過開展“三區同步建設”和“四化同步推進”的工作思路,解決了整體搬遷的持續性系統性問題。
1.理論意義。通過大數據應用與精準扶貧之間的關系,為開展結合大數據指導的扶貧工作提供可行性信心,也為貧困地區引入如電商扶貧等發展方式豐富理論依據并提供基礎。
2.現實意義。朱田鎮崔家溝村已初步確定產業導向,明確了以旅游產業與特色農業為支柱的發展方向,并且水利、道路、土地、寬帶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較大,這為大數據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應用提供了現實依據。
山東省費縣朱田鎮崔家溝村,簡稱崔家溝村,坐落在海拔460米的大山中,距離鎮駐地15公里,由15個自然村1670名群眾組成,是省定扶貧重點村,低保貧困戶占25.88%。
調查人員通過實地訪問崔家溝村86戶人家,制定了有關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互聯網普及程度等貧困現狀的調查問卷。綜合調查結果得出:(1)受調查家庭中2016年家庭平均純收入為約為人民幣34770元,最低收入僅為2350元。在構成家庭純收入的分項收入中,工資性收入來源比例最大,約占72.23%,農業經營收入所占比重較小。由此看來,促進崔家溝村水果種植等特色種植業還有很大前進空間;(2)由表1可知,崔家溝村人口老齡化嚴重,調查的86戶家庭中,年齡在60歲及以上的高達36.29%;(3)寬帶互聯網普及程度偏低,僅為20戶,約占受調查家庭的23.26%,這說明推進電商進崔家村社區仍需加大工作力度。

表1 所調查86戶家庭年齡分布
根據調查問卷的結果,調查所涉及的86戶家庭中,由表2可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文盲比率高達36.19%。這些家庭中共有32位處于3~18周歲的子女,約57%的子女正在讀中小學,約2.4%在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沒有高中在校生,年平均教育支出3317元,遠低于其他同類鄉鎮水平。這些數字表明了崔家溝村民對于子女教育的不重視。

表2 所調查86戶家庭文化程度分布
崔家溝村村民收入主要由工資性收入,農業及非農業經營收入,低保性收入,養老金、離退休金收入等組成。支出主要有農業及非農業經營支出,食品支出,報銷后醫療總支出等,其中醫療支出是大頭。由表3可知,86戶家庭中患有長期慢性疾病者占20.83%,患有大病者占3.47%,他們大部分都是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是脫貧工作中的“貧中之貧、難中之難”。據統計崔家溝村2016年家庭年平均收入僅為30007元,年人均收入只有9175元,報銷后醫療費用高達5582元,成為崔家溝村農民的一項重大開支。

表3 所調查86戶家庭當前健康狀況分布
崔家溝村曾因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娶媳婦難的“五大難”而出名。于是,結合中央省市精準扶貧工作要求以及崔家溝村的實際情況,2016年崔家溝村實現了整體搬遷,并且,通過形成新型居住社區、就業安置園區、高效農業示范區“三區同步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推進”的工作思路,讓群眾實現了“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
在社區及周邊建設起木業產業園、服裝產業園以及居家靈活就業中心,使村民實現“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原來崔家溝村768名貧困人口中,有34人居家靈活就業,23人在木業加工園就業,67人在服裝產業園就業。
在實行了搬遷計劃后,費縣對崔家溝村原址的1萬多畝土地進行了土地整理與復墾,新增土地4000余畝,并將土地進行了一次集中性流轉,由農戶優先選擇開辦家庭農場或其他生態旅游項目,其余的土地通過引進農字號企業等進行開發利用。而今,整個項目區內發展了中草藥種植、茶葉園區開發、特色板栗、以及包括藍莓草莓、榛子、大櫻桃、紅肉蘋果在內的鮮果種植等現代農業,整個土地得到了有效的開發利用。通過鮮食林果等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可實現讓貧困戶有業可為,有金可淘,從而解決就業和貧困問題。
作為省級特色旅游區,崔家溝村利用得天獨厚的地勢條件,打造了江北最大的梯田風貌——沂蒙百花梯田生態旅游區。各種騎行賽事的舉辦讓更多的游客了解到沂蒙梯田秀麗的花海以及獨具一格的現代休閑農家樂與鄉村民舍。依托生態產業園區的鮮果種植業,游客可以體驗藍莓草莓采摘等樂趣。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為這片土地帶來她天然的魅力,作為“沂蒙小調”誕生地,崔家溝村給游客以追憶革命戰爭年代樂觀樸素、頑強斗爭的文化之旅。崔家溝村以自身豐富的旅游資源連同周圍其他旅游資源如投資20億元的大田莊全域生態游和投資20億元的許家崖“后鄉土”鄉村綜合開發示范區項目等的集聚效應為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要致富先修路”,費縣市委市政府根據中央精準扶貧要求,全面提升了崔家溝村的道路質量,并新增公路65公里。與此同時進行的是對村莊農田水利的整體規劃,政府共投資2.6個億,建設與農業生產和村民生活配套的水庫水利工程200多處,架設電線網路5000多米,這些基礎設施的投入為崔家溝村后續的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省定重點貧困村,崔家溝村的發展得到了中央財政專項資金與山東省財政扶貧資金的支持。僅2016年到2018年,山東省財政就經過各種渠道籌措了財政扶貧資金70多億元人民幣,設立了小額貸款扶貧擔保、公益事業與特色產業等三項基金。在利用財政“助推器”的作用之外,省政府還發揮了財政之杠桿與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與金融參與產業扶貧。
雖然崔家溝村采取的“易地搬遷、現代農業、旅游開發”相結合的精準扶貧措施已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
當前崔家溝村的扶貧政策尚未結合大數據的應用,雖然實行了建檔立卡管理,但始終無法準確把握貧困戶實時信息,容易存在已脫貧但仍被認定貧困戶或脫貧后又返貧但未能得到幫扶等情況。另外,未能做到“精準”的內涵即“對癥下藥”。比如,如果貧困戶是孤寡老人等無勞動能力的情況,那通過就業培訓以期實現脫貧就不適用,只有采取完善的社會保障、社會福利補貼等形式;而針對一些具有勞動力但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技術的人,則需對他們進行技術培訓、基礎知識培訓。
“自上而下”機制是一種政府主導型模式,即政府負責政策的制定,項目的選擇以及各種資源的獲得與分配。雖然對于短期的貧困戶脫貧成效顯著,但并不能實現貧困戶自力更生、走向小康生活的目標。另外,由于機制的不透明,很可能導致扶貧物資不到位或沒有切實用到項目上去的情況。
崔家溝村易地搬遷后,新建了就業安置園區、高效農業示范區以及“互聯網+”引領區。絕大部分普通群眾及貧困群眾都是去就業安置園區及農業示范區打工,而小部分文化程度較高、資金較為豐裕、有一定管理經驗的村民則通過開辦家庭農場等方式獲得極大收益。這就導致入駐的龍頭企業以及原本就相對富裕的村民在國家扶貧優惠政策下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提出的改進策略如下: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的獲取趨于全面、多樣,也是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全方位分析,才可以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決策。通過數據的整合分析,不僅可以使初期的識別貧困人口更精準,而且使中期的扶貧信息更加透明化,還可以更便捷地掌握后期脫貧情況。
1.對貧困人口建檔立卡。由專門的崔家溝村扶貧小組對各貧困戶進行信息錄入,具體了解其貧困狀態,進而分析其貧困原因,真正了解貧困者的需求。并且,實行動態管理,做到及時反饋扶貧工作進展情況。
2.聯合大數據智能分析平臺。比如貴州省與浪潮集團協議打造的“貴州省大數據精準扶貧平臺”,不僅避免了建檔立卡過程中出現的信息失真問題,而且項目資金的使用流向、扶貧工作的監管評估等都可以相應掌握。首先搜集貧困人口信息數據并進行識別分析,在扶貧項目實施期間可以通過大數據對扶貧資金實時監控,并與其他各部門數據共享,可以全面把握項目進度及資金使用情況。
3.形成動態化扶貧監管。通過大數據分析,實施貧困對象在貧困庫中的進入及推出機制,扶貧對象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將滿足貧困條件的人口納入貧困庫中,同時將已脫貧人口及時移出,這樣扶貧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就可以更加有針對性。
“自下而上”的機制是指充分發揮貧困人口在扶貧項目的選擇及設計以及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發揮他們的最大能動性主動脫貧。要充分聽取村民的意見,保證村民的知情權、話語權和參與權,提高村民在精準扶貧政策制定中的參與度。
崔家溝村實行的產業扶貧措施為貧困戶找到了工作,而電子商務的應用則可以為他們提供創業平臺。當前,互聯網的普及應用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再加上人們越來越注重蔬菜水果的綠色健康,崔家溝村民應該利用自身所具有的天然優勢,建立起電商平臺,實現農民與消費者直接對接。但崔家溝村人口老齡化情況較嚴重,因此必須要注入新鮮血液。政府可以采取崗位補貼等形式吸引技術人才、吸引年輕人返鄉,給當地帶來朝氣與干勁。另外,應當增加教育投入,開設相關培訓課程,提高村民的基本素養。
第三方主要指的是非政府組織如中國扶貧基金會等可以為當地提供專項扶助資金、技術、物質、人力資源以及輿論支持。
1.提供專業技術支持。擁有專業技術的非政府組織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幫助當地進行扶貧數據的搜集、數據真實性的檢驗等工作,以此來提高數據的可信度。
2.充當外部監督職能。由第三方評估監督,可以確保扶貧工作開展的公正性及客觀性。通過“貧困村隨機抽查”“調查人員暗訪”等方法評估扶貧工作開展效果,使扶貧工作信息更透明,確保扶貧工作的落實。
總之,當前的扶貧工作已進入攻堅階段,大數據背景給予了精準扶貧研究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崔家溝村較為完善的基礎建設為之具體實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政府需要聽取農民意見,增大群眾參與度。在項目實行過程中,大數據理念的引入有助于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落實與完善,而伴以開展的電商扶貧可以為貧困戶提供創業路徑。另外,第三方組織的參與也可以補充政府單一主體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