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青
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而跨境融資也必然成為促進企業走出去的重要途徑。2017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的發布,這意味著,隨著融資規模不斷擴大,融資方式不斷豐富,融資政策不斷放松,讓境內企業跨境融資更加便利,政策更加寬松。但在寬松的跨境融資政策下,企業跨境融資仍處于摸索階段,如何進行跨境融資、實現跨境融資,依然存在諸多的陷阱。
一、陷阱特征
QF公司是一家經營板材、涂料、建材、五金批發的中小企業,經朋友介紹由某中介公司聯系與某境外投資公司簽訂了融資協議,融資金額335萬港幣,期限3年,融資利率8.2%。在此期間,境外投資公司委托境內中介機構派人對轄內企業項目進行考察,作出股權價值分析報告,同時由中介機構推薦項目評估機構,并由企業分別支付評估費、調查費、差旅費等各種費用十余萬元。合同簽訂后,QF公司按照宏觀審慎新政到外匯局辦理了跨境融資外債登記,登記后投資公司又要求企業將股權質押給境外投資公司,并就股權質押事項單獨提供“個人對外擔保登記憑證”。但該融資債權人、債務人分屬境內外,在跨境擔保中屬于“其他類型對外擔保”,按規定外匯局無需為其辦理跨境外匯擔保登記。當企業前往外匯局登記同時,外匯局馬上意識到其中風險,對公司面臨的風險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講解,規勸企業中止合同,但對方堅持不予認可。綜述上屬企業陷入騙局過程歸納以下特征:
(一)中介為媒。有些不法中介機構打著為中小企業提供跨境融資服務的名義,與境外注冊的投資公司聯手。利用了中小企業心理戒備放松,貸款融資難,求發展心切,不折手段誘導企業與其簽訂跨境融資合同。
(二)合同亂象。境外投資公司常常利用一些中小企業大都不了解或從未接觸過相關的法規政策,在合同中規定一些不合理的條款。如指定融資專用賬戶,融資金額大、借款期限三年以上,年借款利率在5-9%、合同只適用國外法律等。造成企業維權手續復雜、訴訟成本高,給企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三)借機抽身。一旦企業表達融資意向后,境外公司就指派相關人員對企業投資項目進行所謂的資產評估,騙取企業數額不等的咨詢、評估費等前期費用。在騙取到各種高額費用后,又尋找各種理由迫使企業終止合作,而境外投資公司確逃之夭夭。
二、陷阱分析
中小企業由于融資困難,在生產經營中存在著較強的融資欲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涉外金融法律知識,一些境外投資公司利用企業對外匯政策不熟悉和對融資具有強烈欲望的心理,誘導企業參與境外融資且騙取資金。
(一)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匱乏,易陷入融資騙局。由于中小企業受自身經濟實力薄弱,融資難的問題日益突出。一些投資公司宣稱的低成本、低風險境外融資渠道,對中小企業存在著巨大的誘惑力,加之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低下,防范意識薄弱等因素,很容易被詐騙機構吸引入坑而上當受騙。
(二)企業信息閉塞,對相關政策了解甚少,為騙局實施提供了機會。此類詐騙主要是針對中小企業,而這類企業的管理人員素質低,知識面窄、思想保守,不能與時俱進的學習和掌握跨境融資的新政策,尤其是對涉外資金的融資模式知之甚少,風險防范意識淡薄,警惕性不高,對融資項目又急于求成,因此很容易被誘騙。
(三)現有外匯監管手段對詐騙行為無能為力。面對外債詐騙案例由于沒有打擊詐騙行為的權力,外匯局往往只能對受騙企業進行政策解釋和風險提示,無法直接幫助企業挽回經濟損失。此外,承辦中介服務的也是合法注冊的公司,受騙企業舉證困難,難以證明其存在欺詐的事實,而境外詐騙公司的責任認定和追究難度較大,受騙企業維權成本高。
三、防騙對策
當前中小企業境內融資難的問題依然嚴峻,中小企業又缺乏相關外匯知識且缺乏防范意識。為此,需相關部門共同合作,加大案例警示和宣傳培訓,提高企業風險防范意識,讓企業充分了解政策、熟悉程序、認識風險,積極推動企業更好地開展跨境融資業務,避免受騙上當。
(一)為中小企業跨境融資牽線搭橋。外匯局和銀行機構要加強與企業聯系,掌握企業近期資金流轉情況。特別是銀行方面在業務辦理中,要加強事前風險提示,警示企業戒除利用外債撈取不當利益的投機僥幸心理,幫助企業了解相關政策的操作流程,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同時要拓寬境內融資渠道,加大銀行對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合理降低企業貸款準入門檻,幫助企業控制資金融資成本,切實解決境內企業融資難題。
(二)加強政策宣傳力度,提高企業風險防范意識。外匯管理部門要加強和擴大外匯政策宣傳渠道,加強與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聯系,充分利用營業網點積極宣傳外匯管理政策,適時開展風險提示和窗口指導。讓更多的企業及時了跨境融資政策和操作流程,切實提升企業的風險防范意識,讓企業充分認識到全口徑跨境融資業務的優勢,讓更多的企業了解外匯政策,正確引導企業走出去,享受貿易投資便利化所帶來的紅利。
(三)形成監管合力,加大境外融資詐騙打擊力度。外匯局應在全國范圍內加大境外融資相關案例交流和通報力度,強化與公安、商務等政府職能部門的溝通協作,建立外債詐騙案例信息共享機制,形成監管部門之間的監管合力,凈化跨境融資環境。(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荊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