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仁安
近年來,重慶庫區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認真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方針,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著力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綠色發展成效顯著。但在新時代,重慶庫區綠色發展既面臨一系列戰略機遇,又存在諸多現實難題,須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加快推進重慶庫區綠色發展。
一、重慶庫區綠色發展面臨的時代機遇
(一)綠色發展成為時代理念
當前,綠色低碳發展在全球范圍內已是大勢所趨,支持《巴黎協定》落實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從國內形勢來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科學回答了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新發展理念標志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們黨關于發展理論的一次新的升華。新發展理念已成為我國發展實踐的指揮棒。
(二)國家宏觀戰略定位帶來的機遇
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重慶庫區屬于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既有城市化地區,又有農產品主產區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就限制開發區域功能定位而言,《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指出:限制開發區域作為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主體功能是提供農產品和生態產品,保障國家農產品供給安全和生態系統穩定,但也允許適度開發能源和礦產資源,允許發展那些不影響主體功能定位、當地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產業,允許進行必要的城鎮建設??梢姡黧w功能不等于唯一功能。明確一定區域的主體功能及其開發的主體內容和發展的主要任務,并不排斥該區域發揮其他功能。這為重慶庫區綠色發展帶來重大戰略機遇。
(三)長江經濟帶建設產生的機遇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同志在重慶市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理念要先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擺上優先地位,涉及長江的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可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核心思想。在《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中,對長江經濟帶發展進行了四大戰略定位。四大戰略定位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導航定向。習近平同志關于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論述是回應時代命題所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長江經濟帶“四大戰略定位”使長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這無疑會加快長江經濟帶建設步伐,將為地處長江中上游的重慶庫區綠色發展帶來重要戰略機遇。
(四)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創造的機遇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重點任務等。2015年9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發布,提出到2020年,構建起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8項重要制度。十九大強調,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新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建立完善,為重慶庫區綠色發展創造了機遇。
二、重慶庫區綠色發展存在的現實難題
(一)綠色轉型轉而不快
當前,重慶庫區各區縣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加大綠色產業發展力度,但因創新驅動力不足,致使綠色轉型轉而不快,突出表現在:一是傳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制造業比例失調。盡管各區縣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制造業,但電子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汽車及智能汽車、智能裝備、環保產業、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制造業發展仍然滯后。二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目前,重慶庫區的現代物流、信息服務、金融服務、電子商務、商務會展、科技服務、文化創意、節能環保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與旅游休閑、商貿、健康養老、教育培訓、房地產等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滯后,現代服務業在第三產業的比重偏低。三是農業現代化推進不力。當前,重慶庫區農業的集約化、生態化、特色化、設施化、多功能化水平不高,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不到70。
(二)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突出
第一,重慶庫區的巫山縣、奉節縣、云陽縣納入三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巫溪縣納入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武隆區、石柱縣納入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與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 其余區縣納入成渝地區和長江流域主產區,致使重慶庫區整體性保護難度增大,生態環境質量不容樂觀。第二,重慶庫區隨著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快續推進,工業廢水及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總量仍然偏多,風險隱患大。第三,重慶庫區的城鎮、工業園區是重慶庫區發展的重點區域,是新時代重慶庫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而這些區域地處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區,屬于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屬于限制開發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任務十分艱巨。
(三)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滯后
一是法律政策體系建設滯后。比如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但由于相關生態法律法規在重慶庫區宣傳普及的力度較弱,缺乏細化可行的實施細則,生態執法監督檢查跟不上,重慶庫區的生態執法效果還不理想。二是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滯后。如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不配套和激勵不到位的問題還很突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有諸多障礙;在現實生活中違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逆向激勵機制還存在;違背新發展理念的逆向選擇行為還屢見不鮮;不計環境成本、不管生態后果、追求短期政績的行為還有一定的市場等。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滯后已成為制約重慶庫區綠色發展的重要瓶頸。
三、重慶庫區綠色發展的基本路徑
(一)構建綠色產業體系,謀求重慶庫區綠色發展新思路
一是大力發展綠色工業。要加快現有重化工、裝備制造、紡織服裝等傳統企業生產工藝、設施(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綠色化、智能化水平;重點培育交通運輸裝備、綠色食品加工、現代生物醫藥、現代輕紡服裝、精細鹽氣化工等特色制造業集群和能源工業集群;著力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新能源汽車及智能汽車、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著力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鏈化”發展山地高效型農業。要以忠縣柑橘產業“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的深度產業鏈為樣本,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實現傳統農業向集約化、特色化、生態化、設施化、多功能化的現代農業轉變。三是努力發展以生態旅游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重慶庫區各區縣要以建設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為契機,共筑長江沿線江上觀光旅游帶、長江北面高山度假休閑旅游區、長江南面峽谷風光旅游區、長江腹地山水田園風光旅游區“一帶三區”大三峽旅游新格局,大幅提高金融保險、現代物流、航運服務、旅游休閑、健康養老、文化教育、電子商務、研發設計等服務業比重。
(二)推進綠色低碳循環工業園區建設,打造重慶庫區綠色發展新平臺
一是嚴把企業環評關。各工業園區要認真踐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對于擬入駐的企業,嚴格執行國家、重慶市產業禁投清單,對引進高污染、高耗能項目實行一票否決,對不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項目一律禁入,同時依法依規淘汰現有企業尤其是化工、玻璃、印染、造紙、建材等環境影響較大的落后產能。二是注重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對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要變廢為寶。工業廢水利用方面,要加大用水大戶企業的中水回用力度,逐步實現廢水零排放;工業廢氣利用方面,最大限度地提高廢氣余熱利用率,讓廢氣變“錢”;在固體廢棄物利用方面,要綜合利用,讓固廢成“寶”。三是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各區縣工業園區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實施“結構減排”;鼓勵企業使用清潔能源,進行清潔生產,做好“技術減排”;以企業脫硫脫硝工程為重點,抓好“工程減排”。
(三)打造重慶庫區生態城鎮群,提供重慶庫區綠色發展新引擎
一是構建全域生態格局,筑牢城市生態屏障。要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庫區內構建“三山一湖”的城市生態安全格局。其中,“三山”指大巴山、巫山和七矅山,是重慶庫區的重要生態屏障;“一湖”指“三峽平湖”,是重慶庫區生態系統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劃定“三生”空間,加強統籌協調。要按照“三生統籌”、“多規合一”的原則,劃定庫區生態、農業、城鎮空間。其中法律法規明確需要保護的區域和維護生態安全格局需要控制的區域統一劃入生態空間,城鎮開發邊界外圍的基本農田和其他集中連片的優質耕地等劃入農業空間,各級城鎮集中發展建設區及外圍需要控制的地區劃入城鎮空間。三是創新城鎮發展模式,構建生態城鎮體系。要以長江黃金水道、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為支撐,以特色經濟的空間建設需求為出發點,形成功能聯系緊密但空間據點式、彈性化、生態化的城鎮網絡體系。
(四)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力度,提供重慶庫區綠色發展新支撐
一是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庫區內各個城市要在城市規劃區內劃定城市通風廊道,努力緩解因通風不暢造成的污染物擴散條件較差、大氣污染較為嚴重的問題,同時健全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大氣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讓天更藍。二是重拳治水。要進一步提高長江三峽庫區(重慶段)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加大再生水利用、河湖濕地生態修復、城鎮黑臭水體整治、小流域污染綜合整治,同時嚴控農業面源污染、工業廢水污染、城鎮生活污水污染。水環境質量的全面改善,讓水更清。三是加強土壤污染防治。要加強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控制農業污染,推進受污染農用地安全利用,同時加強城市及工業園區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實施建設用地準入管理,防范建設用地新增污染,開展污染治理與修復,確保土地開發利用符合土壤環境質量要求。土壤污染的管控與修復,讓地更綠。
(五)強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夯實重慶庫區綠色發展新保障
一是認真落實生態環境垂直管理制度。各區縣要自覺接受上級生態環境部門對所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監測考核和生態環境屢責情況的監督檢查,區縣生態環境部門要進一步聚焦屬地生態環境執法和生態環境執法監測,鎮鄉(街道)生態環境機構要明確職責并配備專職人員。二是完善綠色考評機制。要強化生態環境“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要求,加大資源消耗、生態環境保護等指標在區縣、鄉鎮街道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中的權重,形成與主體功能區相適應的差異化績效考核評價制度和獎懲機制。三是嚴格生態責任追究。對領導干部全面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避免出現“拍屁股”走人的現象。推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把“硬指標”真正落實到“硬約束”上。四是共建重慶庫區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機制。要充分依托渝北、萬州、涪陵、江津區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集中審理重慶庫區涉及環境資源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為守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五是再造以綠色發展為目標的生態補償機制。要在穩定現有生態補償政策基礎上,按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原則,完善庫區森林、水流、耕地、草場、濕地、礦區等重點領域和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禁止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等重要區域的縱向、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擴大補償范圍,加大補償力度。(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市萬州區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