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夢婷
一、新舊個人所得稅制度的比較
根據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第七次修正,本次頒布的新的個人所得稅法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一是明確的把居民個人和非居民個人的概念引入進來,同時將在中國境內居住的時間由原先的1年改為現在的183天;二是由原先的分類稅制改為現在的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這4項收入所得實行綜合征稅;三是提高了綜合所得的基本的減除費用的標準;四是優(yōu)化調整了稅率結構,開始實行綜合的所得稅率;五是設立了六個專項附加扣除項目;六是增加了反避稅的條款。
(一)引入了綜合征稅
我國之前一直實行的是分類稅制,采取“分別征收,各個清繳”的征管辦法,按收入來源的不同,對其進行分類,并按不同的稅率辦法進行征收。這種稅制容易造成收入來源比較單一的工薪階層的稅負較重,收入來源比較多元化的高收入人群稅負較少的現象。這樣會造成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而且現階段工薪階層的收入增長較快,分類稅制對其更加不公平。新個人所得稅法就看到了這些問題,并對其進行了一些改動。它采用了綜合征稅和分類稅制相結合的辦法。雖然沒有將全部收入納入綜合征收的范圍,但是將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這4項收入納入了綜合的征收的范圍。例如,張某有3400元的工資、薪金所得,700元的勞務報酬所得;李某有4100元的工資、薪金所得。如果按照原先的稅法算,張某不用交稅,李某要交稅,這時人們就會說,不是一樣的收入,為什么會交不同的稅;按照新稅法來算,張某、李某就都不用交稅了。
(二)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改進稅率結構
基本減除費用標準由原先的3500元改為現在的5000元。這個標準的提高會使人民的稅負普遍降低,讓我們直接感受到國家政策改變對我們的影響,間接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成本,這是全民共享的生活水平提高的直接措施,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水平。新個人所得稅法依舊沿用七級累計稅率,稅率從3%到45%,它的速算扣除數有所增加,每個稅率檔次的范圍也有所提高。最大的改變是居民個人按照年來合并計算個人的所得稅,區(qū)別于以往的按月計算,這樣可以平均某個月發(fā)生的特別事項,從一整年來看,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
(三)增加了六個專項附加扣除項目
這次新的個人所得稅法增加了子女教育、繼續(xù)教育、大病醫(y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贍養(yǎng)老人六項專項附加扣除項目。在以往的個人所得稅法里稅前能夠扣除的項目非常少,而這次稅法改革能夠把子女教育、繼續(xù)教育、大病醫(y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贍養(yǎng)老人這六個項目都考慮進去,說明有關部門向全社會積極公開的征求意見稿時,考慮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理論結合實際,認真反復思考,仔細斟酌,最終確定了這些與人們息息相關又切實可行的扣除標準。
二、新個人所得稅存在的問題
(一)監(jiān)管不夠到位
工薪階層的個人所得稅基本由其工作單位代扣代繳,稅務機關對其有著非常嚴格的納稅標準,監(jiān)管、監(jiān)督和檢查都相對比較容易、簡單和全面。但是對于一些自由工作者和高收入人群等的監(jiān)管的范圍就不是那么嚴格,他們的個人所得稅就沒那么容易征收。
(二)信息不能全部共享
現在社會發(fā)展的多元化也導致許多人收入來源的多樣化,并不單單靠工資薪金所得,稅務部門并不能掌握所有的信息來源,因此只能被動的接受納稅信息。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雖然稅務局與許多部門之間已經可以聯網互通信息,但是仍舊有許多部門的聯網信息還在建立當中,這個需要時間去完善,所以導致信息不能全部共享,但這只是時間問題。
(三)費用扣除的標準不合理
費用的扣除不能夠單單看個人,要從多個方面考慮,比如可以從不同地域的生活水平考慮。我國的地域遼闊,南方和北方的經濟差異較大,如果按照相同的標準扣除,明顯有失公允。我們對費用扣除標準也缺乏一定的動態(tài)的管理機制,沒有做到與區(qū)域物價指數和平均工資水平相掛鉤。
三、新個人所得稅的完善
稅務部門要加強監(jiān)管體制,建立納稅信用等級制度,對不同納稅信用等級的納稅人實行不同的納稅監(jiān)管政策,建立數據庫并共享信息,一旦發(fā)現偷稅漏稅現象,要有嚴格的懲罰措施,防止再犯。不同區(qū)域建立不同的扣費標準,當地部門根據不同的收入和消費進行標準的加減扣除,因地制宜。我們應該加強公民的納稅意識,使納稅人更加知法、懂法、守法,培養(yǎng)公民自覺的納稅的意識。相關部門也要將稅收收入的用途公開透明化,真正做到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形成良好的循環(huán)。 (作者單位:浙江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