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杰 張孟婷
一、網絡治理理論
網絡治理理論由網絡和治理兩部分構成。首先,網絡無處不在,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各種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世界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成為一個大型的綜合網絡格局,而對于人類社會之間的網絡,陳振明教授做了如下定義:1.網絡是有多個參與者構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他們在地位上是平等關系;2.網絡存在的基礎是彼此相互依賴;3.目標的實現需要彼此之間的合作。其次對于治理,傳統意義上的治理包括統治、管理、指導的意思,而對于其概念,各國學者從不同的方面做了不同的界定,目前在學術界認同度比較高的是這樣來定義的:治理是政府和社會公眾共同來處理社會公共問題的各種方法的總和。治理讓公眾參與到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中去,同時將各類社會組織聯合起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它們之間存在的矛盾。
網絡治理理論最初是由美國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兩位教授提出來的,他們指出,網絡治理模式是一種最新的治理模式,是通過整合社會資源為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帶來新的活力。網絡治理理論是在綜合了網絡和治理的優勢之上新發展出來的一種治理理論,隨著信息化、社會化的發展,公共問題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日益增強,由傳統的單主體的治理理論很難解決出現的問題,因此,跨部門之間的治理理論應運而生,網絡治理理論作為在傳統的治理理論的基礎之上加以現代網絡技術的運用,加強了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的合作,總的來說,網絡治理改變了傳統的自上而下的以政府為主導的強制型的管理模式,它不僅是縱向上的管理,更加突出強調的是橫向上各層級、各部門之間的合作,其組成治理的網絡主體是多元的,在治理的過程中共同承擔責任,共同發揮作用,因而網絡治理具有傳統治理模式不可比擬的優勢。
二、網絡輿情模式的特點
(一)爆發速度快,傳播越來越迅速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在2018年8月發布的關于互聯網規模的報告中指出,截止到2018年6月,我國的網民人數超過了八億,而互聯網的普及率高達百分之六十,在網民用戶中,手機網民的比例占到了百分之八十。通過數據顯示,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手機已經成了網民接觸外界的主要信息工具,而由于手機的方便性與可操作性,使得信息的傳遞速度越來越快,每個人都可以公開的發表自己的觀點,手機等網絡設備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的飛速傳播成為可能,一個地區發生的事可以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這為焦點事件的傳播提供了基礎條件。同時,伴隨網絡的發展應運而生的“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體的出現,也為網民表達自己的觀點提供了可能。
(二)傳播方式由文字到圖片到視頻,難以控制
互聯網在發展的初始階段信息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文字的方式,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后,由文字為主的傳播方式逐漸轉變為圖片為主,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移動短視頻得到了迅猛發展,以至于現在信息的傳播主要靠短視頻的方式。相較于文字與圖片而言,視頻能夠給人更直接的沖擊力,能夠使人們更加迅速直接的了解信息的內容,傳統的文字的傳播方式,容易使人產生疲憊并且難以迅速捕捉到有用信息,而短視頻的方式能更容易的形成網絡輿情。但是,短視頻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文字傳播的一個缺點,就是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斷章取義的截取一部分內容,容易造成對真實信息傳播的失真和偏頗。同時,在監督方面,短視頻比文字的監督要求更高的技術,因而監控難度更大,對政府部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信息難以分辨,易被相關勢力主導
由于社會信息的傳播本來就是一個“壞檸檬市場”,信息不可能達到完全的對稱,而對于某些包含敏感信息的網絡輿情,由于其速度快和范圍廣以及真假難辨的特點,勢必會被相關利益群體所控制,同時,網絡輿情在傳播的過程中也會摻雜個人情感以及個人對該事件的出于自身利益考慮的言論,由于目前我國的關于網絡輿情的法律措施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必然會導致有部分網民趁機鉆空子,對信息造成失真性傳播,重則會引起極大的社會恐慌。
三、網絡輿情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制度不太健全
面對輿情由傳統向網絡輿情的轉變,為了應對網絡輿情較傳統輿情出現的新特點,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規,其中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即時通訊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等。這些法律法規的內容主要涉及兩方面:第一部分是通過成文的法律規定來確保公民的知情權與參與權得到保障;第二部分是對于網絡犯罪和信息違法等行為規定了相應的懲處措施。盡管國家出臺了明確的法律規定,但是由于內容過于龐雜,只是有一個宏觀上的指導綱領,籠統的內容較多,對于在具體的問題中如何管理網絡輿情還缺乏具體的實施性,特別是在涉及言論自由等方面的問題時,這種不足體現的尤為明顯,因此,還有較大的完善空間。比如在“2018年的鴻茅藥酒”事件中,就顯現出目前現存的相關法律規定還未能很好的處理網絡誹謗方面存在的問題。由于這種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一方面使得政府有關工作人員在執行其職能時,未能有章可依,非常容易產生侵害公民權益的問題,也不利于輿情的化解;同時另一方面,從公民的角度來講,相關制度的缺乏會使公民在參與網絡輿情的過程中感動到無所適從,同時也容易產生社會混亂的問題,網絡輿情肆意發展,失去控制。
(二)內容多且雜,秩序混亂
在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的一個顯著地特點就是信息量非常多并且雜亂無章,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首先是網絡輿情的非結構化特點所決定的,非結構化是指在結構化以外的數據無法固定的儲存在結構內的數據庫中,只能以別的形式存放起來,比如文檔、圖片、視頻等;其次,由于現在的網絡媒體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門檻低,人人都可以參與其中,人人都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未經深思熟慮的發布與轉發,必然帶來無用信息甚至是負面信息的泛濫,由于網民素質良莠不齊,網絡成了部分低素質者的怨氣發泄地,通過調查不難發現,網絡輿情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情緒化顯著;最后,目前由于信息化的發展,產生了一大批的大V與高人氣主播,他們對于信息的推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水軍的出現也混淆了視聽,擾亂了正常的網絡輿情秩序。綜上所述,網絡輿情出現了良莠不齊、秩序混亂的特點,加大了管理的難度,對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缺乏合理的輿情監督機制
由于網絡輿情的突發性強、頻率大,情緒化等特點,網絡輿情在發展的過程中很容易造成嚴重的失控現象,與其等到真正的出現問題在進行決絕,不如從一開始就在源頭上杜絕,想要減少乃至杜絕網絡輿情的失控問題的出現,一方面需要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加強監督。而在當前的情況下,網絡輿情的監督是十分缺乏的,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既保證網民的知情權又維持正常的輿情秩序的合理的監督體制,因此許多網民會借著輿情的表達的機會肆意的宣泄自己的不合理不正當的情緒,更有甚者在就著某一事件公開損壞國家和黨的形象,在給輿情管理帶來難題的同時給社會帶來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因此,對于網絡輿情的合理監督顯得至關重要。
四、網絡輿情存在問題的對策
對于網絡輿情出現的問題,運用網絡治理理論分別從政府、社會和網民個人三個方面給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一)轉變理念,完善信息公開制度
首先,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新媒體的發展,網民數量不斷地呈線性增長,各種信息飛速傳播,沒有什么信息是公眾無法取得的,傳統對于負面信息想要隱瞞公眾的理念已經完全不可行,政府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捂起來”、“藏起來”、“瞞起來”的對于輿論的處理方法,對于突發的輿情,最明智的解決辦法就是積極地正確的做信息公開,政府各級領導干部要切實轉變觀念,增強憂患意識和防范意識,對于公眾提出的疑問積極地回應,不回避、不掩蓋。另一方面,對于網絡輿情存在的問題要加強監督,建立合理完善的監督機制,可以出臺一些關于網絡輿情監督的臨時法規,讓網民有法可依,也讓執行者有法可依,避免由于制度的不健全而產生的灰色地帶帶來執法困難的問題。同時,政府作為整個社會的領導者,要積極聯合各個部門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參與到網絡輿情問題的治理中來。
(二)加強培訓,提高網絡素質
在網絡輿情這方面存在問題的培訓包括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對于政府領導干部的培訓;另一方面是對于網民的培訓。首先,從領導干部來看,加強培訓可以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對于網絡輿情和突發狀況的處理都有一定的應對措施和能力,在培訓方式上可以通過專題報告、集中學習、模擬實踐等,同時還應該對其進行專門的專業技術的培訓,比如計算機技術的使用等,同時還應該將行政能力滲透在領導干部的選拔與任用時,將網絡運用能力作為一項考核標準;另一方面對于網民的培訓,這一部分培訓的是否有效是網絡輿情能否良性發展的關鍵,網民是網絡輿情的主要參與者,通過培訓提高其素質,可以從源頭上杜絕問題的發生,對網民的培訓可以通過滲透的方式,由于網民數量多和難以集中的特點,采取像領導干部一樣的培訓方式是不可行的,可以通過網絡新聞、網絡廣告的方式從日常中對其加以滲透。
(三)充分發揮政務“雙微”的作用
所謂“雙微”是指微信和微博。在網民或者社會公眾看來,網絡政務平臺能夠很好地反映政府部門平時的工作情況,能夠很好地加強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關系,對于網絡輿情出現問題的時候能夠積極有效的加以解決。微博與微信作為自媒體時代兩個信息傳播媒介,對于網絡輿情的傳播與掌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部門如果能夠好好利用這兩個軟件,積極公開自己的政務,自覺接受網民的監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網絡輿情出現負面的問題;另一方面,當網絡輿情真的出現負面問題的時候,由于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政府積極地與群眾保持聯系,積極地公開政務,公民也真正的了解政府的工作,對于輿情的把控和解決也會起到一個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利用“雙微”公開政務,不僅能讓公眾更好的了解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政務公開的成本。(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