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本文從綠色包裝的概念及要求入手,分析我國綠色包裝現狀,提出建立和強化綠色包裝設計觀念需要得到政府部門、生產商、設計師、教育系統、消費者等多方面的支持與踐行,從設計師的角度列舉綠色包裝設計的相關策略。綠色包裝設計的推廣需要依靠全社會的力量。
關鍵詞:綠色包裝;設計;環境
中圖分類號:TB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5—0078—02
Abstract : starting with the concept and requirement of green packag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green packaging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that establish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cept of green packaging design needs the support and practice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manufacturers, designers, education system, consumers, et...This paper lists the strategies of green packaging design from the designer's point of view. The promotion of green packaging design needs the strength of the whole society.
Key Words : Green packaging; Design; Environment
1 綠色包裝的概念及要求
生態和環境的均衡是地球上所有人類生存的基礎,沒有它,生命和人類文化都無從談起[1]。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宣言,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又通過《21世紀議程》、《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宣言》等文件,隨后國際標準化組織統一制定了ISO/CD14000環境管理標準體系。這一系列的舉措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以突出“生態意識、環境保護”為核心的設計理念。這也反映了人們對現代工業文明引起的環境及生態破壞的反思。并要求設計師在人類需求與生態維護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同時也體現了設計師對于道德義務以及社會責任的反思和回歸。
綠色包裝(Green Package)又可以稱為無公害包裝和環境之友包裝(Environmental Friendly Package),指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無害,能重復使用和再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包裝。從技術角度講,設計定位需考慮包裝的整個生命周期均應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2]。
2 我國綠色包裝設計現存的問題分析
1)綠色包裝相關法規及標準不夠健全和難易具體實施。我國已相繼頒布與包裝行業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如《清潔生產促進法》、《包裝廢棄物處理與利用通則》《食品用塑料及紙制品的包裝、容器、工具等制品市場準入強制生產許可(QS)認證》《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治理商品過度包裝工作的通知》《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等,2018年9月將實施新修訂的《快遞封裝用品》系列國家標準。在實際的操作層面,很多環節仍然存在難易執行或是空白,一些相關法規及條理亟待修改和完善。但關于綠色包裝缺乏統一的、具體的評價標準和法規體系,這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2)我國包裝企業生產能力離發達國家環保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我國雖然包裝企業眾多,但大多數為中小型企業。部分企業規模小,綜合管理水平不高,生產設備落后,檢測標準陳舊,產品技術檔次不高,導致資源綜合利用能力底、耗能高、污染重,不能適應綠色包裝生產的要求。
3)綠色包裝設計觀念有待提高。長期以來,我們的生產廠家及設計師對包裝的要求停留在以市場需求和商品促銷為基礎的層面上,包裝設計及創意的定位點也著重放在商品和銷售兩個領域來進行考慮,追求消費與時尚。綠色包裝要求生產商和設計師摒棄消費至上的目標,制止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從設計倫理學的角度出發,詳盡考察研究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對自然環境及人類的影響,并考慮包裝廢棄物的對環境造成的后果及處理方式的可行性。
3 建立和強化綠色包裝設計觀念
1) 由政府以立法的方式向社會推動和強化綠色包裝設計的道德觀念。例如,德國于1991年通過了《德國包裝法令》,隨后又頒布實施了《循環經濟與廢物管理法》,規定商品生產者和經銷者回收包裝垃圾,要求容器及包裝物要貼綠色標識,綠色標識使用費視包裝垃圾再生利用的難易程度而定。又如,法國1993年制定了《包裝法規》、1994年頒布了《運輸包裝法規》,明確規定除家用包裝外,所有包裝的最后使用者要把產品與包裝分開,由公司和零售商進行回收處理。以典型的綠色包裝制度,歐盟“94/62/EC"指令為例,嚴格限制包裝和包裝材料中有毒、有害金屬和最大元素含量。因此,我國應盡早地建立自己的綠色包裝法規體系,參照歐盟及發達國家相關法規和標準,高標準、全方位地建立標準。
“94/62/EC”包裝材料和包裝中允許的最大元素含量見表1[3]。
2) 生產商、設計師遵循3R1D原則和產品周期評價中對環境友好原則進行設計。3R1D即減量化(Reduce),綠色包裝在滿足保護、方便、銷售等功能的條件下,應是用量最少的適度包裝,歐美等國家將包裝減量化列為發展無害包裝的首選措施;重復利用(Reuse),包裝可多次重復使用,充分利用資源;回收再生(Recycle),通過回收廢棄物,生產再生制品、焚燒利用熱能、堆肥化改善土壤等措施,達到再利用的目的;可降解腐化(Degradable),為了不形成永久的垃圾,不可回收利用的包裝廢棄物要能分解腐化,進而達到改善土壤的目的,世界各工業國家均重視發展利用生物或光降解的包裝材料。生命周期評價理論(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依據生命周期評價,用系統工程的觀點對綠色包裝提出理想的、最高的要求,即包裝制品從原材料采集、材料加工、制造產品、產品使用、廢棄物回收再生,直至最終處理的全過程均不應對人體及環境造成損害。這一階段對企業的要求較高,需實施清潔生產,通過ISO14000認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