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義 楊然伊 宮澤楠



摘要:文章充分挖掘貴州地區傳統及特色文化,以“姑娘酒”為主題,基于符號學設計原理進行“貴州婚戀酒具”文創產品設計,通過借用、重建受眾主體的特征形式符號,使產品形式表達有趣且具有吸引力。同時研究受眾群體的使用習俗和習慣,并結合形式元素對產品使用交互方式進行指示、定義,進一步強化傳統習俗與文化。從文化觀念、產品表現形式以及使用交互方式上實現創新與突破,為基于傳統民俗文化的文創產品設計提供設計參考。
關鍵詞:貴州;民俗文化;酒具;符號學
中圖分類號:TB47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5—0112—03
Abstract : Based on the full explo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nd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 Guizhou, this paper presents the“Guizhou Marriage and Wine Set”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emiotic design. With the theme of“Girls' Wine”, the semantic level clearly show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girls growth and the wedding wishes ;by appropriat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characteristic from symbols of the audience ,the product form is interesting and attractiv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audience' s custom and habits, combined with formal elements to indicate and define the way in which products are used, further strengthening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culture.“Guizhou Marriage and Wine Sets" realizes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 from the concept of culture, product expression and use of interaction, and provides design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Key Words : Guizhou; Folk culture; Wine set; Semiotics
近年來,貴州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并致力以文化促發展、創意贏未來,逐步進入文創產業發展的春天。但目前貴州文創產品設計開發對貴州民俗文化深度挖掘不夠、文化底蘊與內涵不足、缺乏基于“用戶體驗”的研究。本文立足于貴州傳統民俗及酒文化,依托“多彩貴州——貴銀產品設計”微課堂項目,結合符號學設計原理進行“貴州婚戀酒具”文創產品設計,并針對其使用交互方式展開研究,有利于提升貴州文創產品的價值,促進貴州文創產品多元化發展,同時為基于傳統民俗文化的文創產品設計提供設計參考。
1 酒具設計的符號學原理
設計是研究人為事物的科學,是針對特定目標即“事”之問題的求解活動,是運用分析、綜合、歸納、推理等多種設計方法以及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創造“物”的科學行為。符號學理論以“理性姿態”和“藝術內涵”為“用戶”創造新的生存方式和文化觀念,提供了一種廣闊的視野和全新方法。莫里斯提出符號行為學,在三種意義上對符號行為作了規定,即標識、評價和指令作用,并在1938年出版的《符號理論基礎》中把符號學分為語構學,語意學和語用學三個部分(圖1所示)。語構學研究符號在整個符號系統中的相互關系;語意學研究符號與實物的關系;語用學則研究符號使用者對符號的理解與運用。本文依托“多彩貴州——貴銀產品設計”微課堂項目,充分挖掘貴州地區傳統特色文化,進行“貴州婚戀酒具”特定主題和區域性文創產品設計,語意層面明確示意為“見證女孩幸福成長及新婚祝福”;同時借用、重建產品使用群體的相關形式符號,使產品形式表達有趣且具有吸引力;最后根據符號學語用學,研究產品使用群體的使用習俗和使用習慣,并結合造型元素對產品使用交互方式進行指示、定義,強化傳統習俗與文化的傳播和繼承。在“貴州婚戀酒具”設計過程中,三個層面相輔相成,從文化觀念、表現形式以及使用交互方式上實現創新與突破。
2 貴州婚戀酒具的語意研究
酒文化是貴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以多民族、多酒俗著稱,呈現了貴州多姿多彩的風土人情,具有極高的設計開發價值。酒在貴州人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是家庭日常必備品,更是節日盛宴待客時必不可少的佳品。貴州酒文化主要由各少數民族絢麗多姿的酒禮、酒俗組成,包括“咂酒”、“姑娘酒”、“交杯酒”、“打印酒”、“討八字酒”、“栽花竹酒”、“攔路酒”等。貴州少數民族自孩子初降人世始,就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諸如三朝酒、百日酒等不勝枚舉2。這些酒禮酒俗富有地方特色,是擁有多民族背景的貴州文化寶貴的精神財富,飽含著貴州人民熱情好客、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淳樸民風。
“貴州婚戀酒具”基于“姑娘酒”民族婚俗,侗族和苗族在姑娘出生時煮一壇甜酒并窖在地下或埋在池塘底,待姑娘婚嫁之日開窖啟用,與江南地區的“女兒紅”有異曲同工川之妙。一壇“姑娘酒”歷經漫長時間釀制并在婚嫁之日啟壇,甘甜清冽蘊含著苗族姑娘青春歲月的積淀與對新婚的祝福之意,是女子婚前韶華歲月的見證以及長大成人新婚的象征。“貴州婚戀酒具”定位為有收藏價值的文創產品,可自用亦可作為新婚禮物贈送,考慮使用安全、材料選擇食品級925銀,以掐絲琺瑯作裝飾,具有特定文化內涵且能夠傳遞祝福。
3 貴州婚戀酒具的語構學研究
3.1 貴州婚戀酒具的文化要素
基于“姑娘酒”民族傳統婚俗的“貴州婚戀酒具”以四個酒杯象征四個人生階段,一個酒壺象征男女相愛、婚姻幸福,蘊含了結婚是將新娘的一生托付于新郎之意。造型元素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以及頭腦風暴,主要由苗族發飾以及貴州蠟染兩大文化元素構成。以苗族不同階段女性發飾、銀飾為造型象征女孩的成長歷程,并從苗族女性不同階段的發飾中提取線條作為酒杯杯口造型,結合酒文化習俗完成符號指示功能,實現飲酒與觀賞把玩時互動趣味性(圖2所示)。苗族頭飾多樣且不統一,但歸納總結后發現:兒童多留頭頂左、右兩撮扎梳成兩把,如古代漢人之“總角”;未婚女性多挽錐髻于頭頂;已婚女性多梳平髻于頭頂;老婦人多將頭發盤纏于頭頂。苗族女性獨特的發飾包含著豐富文化內涵與習俗,不僅能界定通婚范圍、還能識別婚否(3),展現了苗族女性不同人生階段與歲月的美好。貴州擁有歷史悠久的蠟染文化,貴州蠟染即“貴州蠟花”圖案主要由簡單抽象的幾何形與自然形象構成,多源自生活或傳說故事,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是廣為流傳、也最受歡迎的貴州藝術文化之一,具有一定社會認可度。結合酒具語義,選取蠟染紋樣中具有代表性的梨花紋、花草紋、石榴紋、桃子紋與魚鳥紋作為其外部裝飾圖案,蘊含祝福之意,同時也更彰顯貴州的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
3.2 酒具形態設計
3.2.1 酒杯形態設計
參照苗族不同階段女性的發飾、銀飾為造型,并從苗族女性不同階段的發飾中提取線條進行酒杯杯口形態設計,象征女孩成長的歷程(圖3所示)。
“女童”杯象征苗族女性的孩童階段,從女童發型中提取線條,經簡化后作為杯口造型。在苗族文化中,梨花象征著新生,梨花紋也是苗娃的吉祥圖案,故苗族婦女常將梨花紋樣繪制在孩童的衣服上,小孩穿梨花紋的蠟染衣裝,就可平安長大4。以梨花紋作為“女童”杯裝飾紋樣,緊扣“女童”主題,蘊含著對孩童健康成長的祝福。
“少女”杯象征苗族女性少女階段,從未婚少女發型中提取線條,經簡化后作為杯口造型。苗族女性鐘情于山間花草植物的美感,將其提煉為簡潔曲線形圖案,在蠟染中描繪出極富生命活力和山野情趣的圖案。故苗族蠟染的花草植物圖案是女性天真爛漫、富有青春活力的象征。以花草紋作為“少女”杯裝飾紋樣,緊扣“少女”主題,象征著苗族少女的青春活力與純真美好。
“妻子”杯象征苗族女性妻子階段,從已婚女性發型中提取線條,經簡化后作為杯口造型。石榴紋樣在丹寨蠟染中較常見的外來紋樣,石榴多子與苗族的生殖崇拜不謀而合,是子孫滿堂、人丁興旺的象征14。在苗族傳統習俗中,常在新娘嫁妝床單、苗族盛裝蠟染裙上飾以石榴紋作為裝飾。以石榴紋作為“妻子”杯裝飾紋樣,緊扣“妻子”主題,寓意多子多福,同時也是苗族生殖崇拜的象征。
“母親杯”象征苗族女性母親階段,從中老年女性發型中提取線條,經簡化后作為杯口造型。在貴州苗族蠟染作品中,桃子圖案象征長壽,尤其是桃子圖案多與銅錢圖案組合出現,每個桃子里鑲嵌一個銅錢,寓意吉祥富貴。以桃子紋作為“母親”杯裝飾紋樣,緊扣“母親”主題,表現對母親富貴長壽的祝福。
3.2.2 酒壺形態設計
酒壺(圖3所示)象征男女相戀并走入婚姻。壺口造型不采用復雜曲線,簡單圓形象征婚姻圓滿。苗族認為“有衣無銀不成盛裝”,尤其是在盛大的傳統節日或婚慶場合著盛裝必配以銀飾5。苗族重視胸頸部位裝飾,銀項圈制作考究,主要分為鏈型和圈型兩種,將銀項圈形態高度抽象后,融于酒壺頸部造型,展現苗族獨特的銀飾文化。裝飾圖案采用蠟染中頻繁出現一種魚紋組合體,如長著魚身的飛鳥。苗人認為鳥是男性的象征,魚是女性的象征,所以魚鳥的復合體則代表了夫妻恩愛、多子多福。以魚鳥紋作為酒壺的裝飾紋樣,緊扣“相戀”主題,表現對新婚夫妻的祝福。
4 貴州婚戀酒具的語用學研究
4.1 中國傳統酒禮
酒行為禮節,簡稱酒禮,體現酒行為中的貴賤、尊卑、長幼乃至各種不同場合的禮儀規范,其禮樂和政治色彩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中國飲酒禮儀自古有之,從西周初成,先人們將其概括為4個字:時、序、效、令,要求人們飲酒要遵循嚴格的時令;飲酒時遵守先天、地、鬼、神,后長、幼、尊、卑的順序;在飲時不可發狂,三爵即止,適可而止;在酒筵上要服從酒官意志,不能隨心所欲,爭強斗狠。這簡單的四個字,是有“度”、有“節制”的中式哲學完美展現。在《禮記·鄉飲酒義》里規定:“盟洗揚觶,所以致潔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尊讓潔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飲酒禮儀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尊重禮讓與謙遜品格的體現。從傳統酒禮出發,通過分析飲酒的斟酒、端酒、碰杯及飲用過程中用戶與酒具間的交互關系,使酒具與傳統飲酒禮儀匹配,凸顯中式哲學與傳統飲酒文化,使飲酒過程變為一種禮儀互動行為。
4.2 酒具形態的符號指示功能
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在形態設計中兼顧酒具交互指示設計,使酒具的使用會不僅有趣、而且有利于禮儀傳承。
4.2.1“斟酒的符號交互指示功能
飲酒禮儀中,主人需先為客人斟酒。斟酒方式主要分為桌斟和捧斟,中式宴席主要采用桌斟,即客人酒杯置于桌上,由主人起身并走到客人身邊,持酒壺斟酒。在斟酒時,酒瓶與酒杯最好成45度角,瓶口置于杯口上方2厘米左右,既衛生又避免聲響或酒水濺出(圖4a),因此酒具酒杯皆在最低處采用弧形杯口設計,倒酒時可不沾杯口。為避免酒滴在臺面上,主人倒完一杯酒后,多會順時針方向輕輕轉動瓶口,因此酒壺壺口設計為齊口且便于轉動的圓形,同時也象征婚姻圓滿(圖4b)。
中國文化提倡茶半酒滿,斟酒時滿即是8—9分滿,主要避免主人與客人喝酒碰杯時將酒灑在手或桌子上,因此酒杯杯口造型曲線起伏維持在酒杯總高度的8—9分,符合克制與收斂的中式哲學。客人迎接主人斟酒時,為防止撞到酒壺或酒水灑出,一般不將酒杯拿在手中,僅起身或躬身、手扶酒杯或做欲扶狀表示尊敬。酒杯造型采用上大下小,增加握持面積,以便客人抓握或扶杯(圖4c)。
4.2.2 敬酒的符號交互指示功能
敬酒時,中式白酒杯不能用整只手環繞拿杯子,而用拇指和食指捏緊杯身一半高度的地方,將杯身卡在虎口的部位,其余三指自然放松。碰杯時,出于禮儀不能用力過猛、非聽到響聲不可,稍微象征性地與對方碰一下酒杯即可,避免酒水灑出。出于尊敬,可使自己酒杯低于對方,晚輩酒杯最好在長輩酒杯1/3處碰杯。基于此握持與碰杯方式,這套酒具杯口曲線型造型在傳統握持與碰杯方式上,(圖5a)能夠實現明顯的指示作用,為用戶提供一種新的使用模式:杯口低處朝向自己,從而保證飲酒不撒;杯口高處朝客人,以便與客人碰杯時保證衛生(圖5b)。
4.2.3 酒具的容量設計
古人飲酒倡導“溫克”,儒家亦有言:“唯酒無量,不及亂”。飲酒時雖可多飲,但必須做到能自持、不失禮,要保證不失言、不失態,懂得三爵為限的禮儀,這里的“三爵”指的是適量,量足為止。禮記《玉藻》有云,“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則坐。”這是筵席上禮節的分寸,若是酒過三巡仍然不止,難免失態。因此,酒具設計為“六錢杯”(圖6),容量為30g(30ml),經杯門造型后,僅容8-9成,即25ml左右;酒壺容量為25x4x3=300ml,最多可容四個酒杯,每杯三杯的酒量,可作為分酒器使用,以此強調節飲與禮飲,體現適量的禮儀。
5 結語
本文立足于“姑娘酒”設計主題,利用符號學設計原理,充分挖掘貴州酒文化、蠟染文化及不同階段的女性裝飾文化,從中提取文化符號并進行借用和重建,從酒具的符號文化觀念、產品表現形式以及使用交互方式上實現創新與突破,為基于傳統民俗文化的文創產品設計提供設計參考。
本文系中國農業大學2018年教改資助項目:基于“命題式設計”的“微合作課堂”教學模式研究(gxyjg201825);中國農業大學2016年校級招標類教改項目:工學院大學本科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模式研究。
參考文獻
[1]胡飛,楊瑞.設計符號與產品語意一理論、方法及應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1+8.
[2]酒文化的千年畫卷一貴州少數民族酒禮酒俗[J].當代貴州,2011,(24):42—43.
[3]周瑩.貴州西江苗族女子便裝頭飾文化調查[J].裝飾,2013(4):110.
[4]汪美諭.苗族蠟染紋樣藝術研究——以丹寨苗族地區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34.
[5]丹增.苗族的銀飾J].中華文化畫報,2013(11):73.
[6]吳慧穎,張秀軍,張曉.對中國酒文化的內涵、形態與特點的探討[J].學理論,20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