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慧 劉敏捷
摘要:瓦當又稱“瓦頭”,指的是陶制筒瓦頂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屋頂上成排的筒瓦,上面的屋脊鋪至下面的屋檐處,在屋檐的筒瓦為了便于排水,不但把瓦頭挑伸在外,而且將瓦頭做成封閉狀,這種處于檐口部位的筒瓦便稱為瓦當。瓦當作為古建筑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物件,不僅是具有固定瓦件的作用,也能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同時也是磚雕屋頂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瓦當作為一種傳統民居的裝飾也可以運用到現代的環境設計當中去。關鍵詞:瓦當;建筑裝飾;環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3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5—0121—02
Abstract : Eaves tiles, also known as "tile", refers to a specific part of the top of the ceramic ti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there are rows of shingles on the roof, and the upper ridge is laid to the lower eaves. In order to fail it ate drain age, the shingles of the eaves not only extend the tile head, but also make the tile head closed. The tile in the mouth of the mouth becomes a tile. As the obstructing object at the front end of the old building shingle tile, eaves tiles not only has the function of fixing the tile, but also can beautify the building.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rick roof decoration, and the tiled as a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decoration. It can also be applied to modern environmental design.
Key Words : Eaves tiles;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Environmental design
1 瓦當的起源與發展
瓦當最早見于西周晚期。西周晚期經考古發現有素面瓦當和飾有重環紋的圖案瓦當兩種,形制均為半圓形,已具備了一定的形式美"。戰國時期的瓦和瓦當已經在普遍使用了。秦統一后,云紋也是主要紋飾,并且出現了介乎于云紋與動物紋之間的變形云紋瓦當。在漢晚期時,瓦當以動物裝飾,如“單于和親”等。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圓瓦當主要以云紋為主,西晉則是在云紋外圍增加一圈鋸齒紋,文字瓦當基本比較少見。唐代瓦當以蓮花紋最為常見,比南北朝時期的更為華麗。到了五代和宋初,蓮瓣紋變成了長條狀,形狀像菊花。宋遼時,龍鳳、花草、蓮瓣、獸頭等為瓦當的常用紋飾,文字瓦當少見。宋元時期獸面瓦當的獸面的紋理變得非常復雜。明清時期的瓦當比歷年更加豐富多樣,除了各時代遺留下來的傳統紋樣外還多采用了蟠龍紋飾。近現代的瓦當,更是將紋飾應用發揮到了極致。在繼承發揮和創造,常見的紋樣既有龍鳳、花草、蓮瓣、獸頭等古樸樣式,也有仙人、人面及喜、壽、福等文字紋樣日。
2 瓦當的藝術特征
2.1 瓦當的圖形美
瓦當作為實用性物品,同時又極具藝術性特征。瓦當的圖形美是由于在瓦當上所刻制的圖案與文字。瓦當的圖形十分豐富,有文字圖形、動物圖形,植物圖形、吉祥圖形和象征圖形。其中動物圖形、植物圖形等都極具美感,造型生動、樣式多樣而且構圖完美,在圖形上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抽象紋樣與象形圖形形式復雜,具有很強的韻律性,圖形之間有同向旋轉、中心對稱等構圖形式,使圖像很有節奏感。而文字瓦當在字數搭配上、字的排列上也頗有講究,讓人能體會到構圖的美感。而且在字體上有鳥蟲篆、小篆、隸書、真書等,用筆時而溫和,時而粗獷,在瓦當上運用本身就屬于中國傳統藝術的書法藝術,更是將瓦當的圖形美發揮到了極致。
2.2 瓦當的造型美
瓦當的造型美是指瓦當本身的弧線以及瓦當上的圖飾的造型。瓦當一般是圓形、半圓形與大半圓形。對于圓形,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就已從數學研究中發現和諧之美,稱一切立體圖形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舊。瓦當本身的圓弧形體,就給人帶來了美的感受,是一種充滿動感與和諧的造型,作為繪制圖案的基地與陪襯,更能夠使圖案的美得以發揮,讓整個瓦當的造型呈現相宜之美。而且,漢代以后的瓦當因為制作工藝的進步,在造型上更加考究。漢代以后的瓦當因為一次成型,造型更加流暢自然。瓦當圖案本身的造型美更是既能生動活潑又能豪放粗獷,圖案各式的造型與組合,充分體現了瓦當的造型美。瓦當的布局也有四分界式、二區式、對角十字式、輻射式等等,組合的韻律更增加了瓦當的造型美。
2.3 瓦當的文化美
瓦當藝術的文化美,主要體現在瓦當的圖形上,無論是畫當還是字當,其圖案都富含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圖案的繪制都是中國傳統紋樣,動物、植物、還是山水等自然紋樣都表達出中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者統治者的政治愿望與意志”。而瓦當上的文字更,是直接表達了其心愿,有表達紀念的、表達建筑名類的、有記事類的、更有吉祥類的,這些詞直接吐露了他們的愿景,充滿文化之美。
3 瓦當藝術在現代環境設計中的運用
3.1 瓦當藝術在現代環境設計中運用現存的問題在當今世界的文化發展大潮流中,“拿來主義”、“模仿主義”已經在現代環境設計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各個項目都盲目地“學習”與“模仿”,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毫無特色,地區文化傳承的力量無法與文化入侵、現代化機械化發展相抗衡。而各地區傳統民居裝飾元素在世界大發展中也即將瀕臨消逝,瓦當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民居裝飾元素同樣面臨這個問題。
究其根本,瓦當藝術在現代環境設計中的運用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設計師的設計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認同感。對于瓦當藝術來說,無論是提及建筑設計還是傳統民居裝飾很少有設計師能夠有認同感,在當代比較優秀的建筑設計中也沒有找到某一裝飾元素的特定形式與具有強烈代表性的作品,對于瓦當藝術的代表作品更是沒有。其次,中國傳統裝飾元素在運用中缺乏地域性特征,梁思成先生曾經說過:“建筑之始,產生于實際需要,受制于自然,非著意于創新形式,更無所謂派別。其結構之系統及形制之派別,乃至材料環境所形成”出。建筑最初建造功能都只是為了實際的需要而產生,而在歷史長河中之所以出現了干差萬別的形式是由于地區差異性,瓦當的產生也與實際結構環境與人文環境的不同。我國地大物博,南北的跨度差異較大,各地區的自然條件相差甚遠,雖然瓦當只是建筑裝飾上的一個小構件,但是在不同的環境中還是呈現了不同地域特色,然而我們的設計師在運用中卻絲毫不考究地域差異性,為了“傳統”而“傳統”,對于不尊重環境與人文科學的傳統文化的發揚是毫無意義的。最后,就是傳統民居裝飾元素在現代環境設計中運用的視角單一傳統民居裝飾在運用上、方式上出現了平面化、大批量和形式化等問題。中國在近現代以前傳統手工藝一直占有主導地位,但是現代機械化使之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在手工藝階段,建筑裝飾更多的是三維的裝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木雕、石雕、陶瓦藝術,然而現代裝飾逐漸的被面磚所代替,簡單的圖像的拼接便能讓一個舊墻面煥然一新,可是面磚的平面化、簡單化的特色使人們忘記了中國的瓦當藝術在三維形態上的魅力以及其光影所創造出的豐富變化。還有現代制造的大批量,使瓦當藝術的創造力大大降低,人們幾乎快要忘記什么是四大神獸、什么是吉祥紋、什么是祈福紋,然而人們都知道什么叫波普,什么叫簡約。所以現代的大批量制作是人們忘記了追求生活的格調,失去了瓦當藝術的本質意味,忽視了其本身的文化性與藝術性。而瓦當藝術在建筑上的運用也同樣出現了形式化的問題,瓦當的形式、圖案有對自然的順應,有對自然的崇拜,也有對生活的期許,但是現在設計師對瓦當的運用只注意形式性,忽視了其精神內涵。
3.2 瓦當藝術在現代環境設計中運用的原則
針對瓦當藝術在現代環境設計中運用的問題,現提出瓦當藝術在現代環境設計中運用的原則,即對瓦當藝術進行深入的了解,增加時代認同感;要在設計時注重地域性特征;從形態、內涵、三維光影等方面考慮效果,堅持適用性與美觀性原則5。
首先,傳統元素的運用應建立在設計師對其產生的認同感上,而對于瓦當在設計中的使用,也同樣是要建立起認同感。瓦當藝術的形成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一個不斷生長變化的生命體,在發展的過程中,自然環境的變化、朝代的更替、戰爭的影響與思想信念的變化都會使之變化,不斷地產生新的符合時代特征的元素。因此,瓦當的每一段發展都有它的歷史淵源,設計師要對瓦當藝術進行深入地研究,總結不同時期特有的特征,結合現代環境設計的特色,形成具有獨特性的、藝術性的瓦當運用,在社會形成時代認同感之上,設計師的作品才是具有代表性的。其次,即要符合地域性特征,這意味著瓦當的運用不僅是為了運用而運用,要真正地為設計所服務,無論從實際用途上、審美價值上都要與設計本體、設計環境相符合。比如,在東北地區的設計應該配合高麗瓦當,在陜西等地區則更應該使用漢瓦當等,設計中如果建筑是簡約中式型,則瓦當的選擇可以更多地選擇幾何紋樣形式等等。瓦當的選擇要符合當地的傳統文脈,比如,武漢的荊楚文化、上海的吳越文化、北京的燕京文化、呼和浩特的草原文化等都需要不同的圖樣來表示,而且傳統的繼承也不僅僅是對傳統紋樣的簡單運用,也應該結合現在的社會文化,進行紋樣、形式的再創造,讓瓦當在設計中是真的遵循了地域性原則的,科學的、有文化的運用。最后,要從多方面考慮,并堅持瓦當藝術在現代環境設計中運用時的適用性與美觀性原則。應避免設計的平面化與公式化,將瓦當當做設計中的構建與組成,而不是平面化的裝飾品,注重瓦當為建筑帶來的光影、三維效果,要考慮瓦當對四維空間的影響,將時間、形狀、尺度、比例等因素都考慮進去;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講究所用物品表達出的含義,所以對于各式各樣的瓦當都表達了什么樣的內容與含義要有詳細地了解,要理解其精神內涵,取符合設計的含義,尊重地域歷史文化的習慣思維在建筑中找到恰當的表現位置與姿態,切不可隨意濫用。
4 結語
瓦當是中國傳統民居裝飾中極具特色一部分,無論是造型、圖案還是內涵都表達出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瓦當的歷史相當悠久,其本身又極具實用性與美觀性原則,我們應該注重對其以及歷史的研究,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瓦當藝術。瓦當作為中國傳統建筑裝飾構件,在提倡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今天,我們不應該將它埋沒,亦不應該“簡單的”、“不負責任的”隨意使用,我們應該喚起人們與設計師的時代認同感,堅持地域性、適用性與美觀性原則,將其在現代環境設計中更好地運用。而且單從裝飾性上來說,瓦當不僅僅適合在建筑上的使用,其體量、圖案與內涵也可在房間內部作為裝飾品、日常擺件來使用。相信通過設計者的傳承與創新,加上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瓦當這門藝術一定可以更好地保存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尚潔.中國磚雕.第一版[J].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7—11.
[2]樓慶西.中國古代建筑裝飾四——磚雕石刻(第一版)[J].臺北市龍圖騰文化有限公司,2012:23—29.
[3]朱文麗.瓦當之美——中國建筑獨特的“藝術語言”[J].磚瓦,2012(11):142—144.
[4]王小斌,周桂琳.傳統聚落營造的裝飾藝術研究(第一版)[J].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1—71.
[5]王鐵.湖南民居印象(第一版)[J].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16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