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徐晶



摘要∶東固傳統造像是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東固鎮的一項以儒釋道神袛及地方神為主要題材的造像技藝,其表現形式多集中于繪畫、雕塑及開光儀式,起到極為重要的精神傳承效果,是當地文化的藝術縮影,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因此,本項目將從東固傳統造像美學研究入手,對東固傳統造像的裝飾語言、裝飾紋樣及裝飾色彩展開分析,并通過簡化、變形、融合的手法提取其裝飾元素融入東固鎮環境設施設計中,對東固傳統造像的傳承和延續具有極大的價值,同時為旅游行業開拓出一條良性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東固;造像;裝飾;環境設施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5—0095—03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statue of Donggu is an imagery technique based on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and local gods in Donggu ToWn,Qingyuan District,Ji'an City,Jiangxi Province.Its expressions are mostly concentrated in painting,sculpture and opening ceremony.The important spiritual inheritance effect is the microcosm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has a high artistic value.Therefore,this project will start with the study of Donggu traditional imagery aesthetics,analyze the decorative language,decorative patterns and decorative colors of Donggu traditional statues,and extract their decorative elements into Donggu Town 's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through simplification,de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In the design,it has great valu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continuation of Donggu traditional statues,and at the same time develops a benign development path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Donggu;Statue;Decoration;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1 東固傳統造像裝飾藝術的研究背景
江西是發展禪宗文化的圣地,而東固鎮的地理位置恰處漢、鄱兩族地區,所保留的兩族宗教文化、地方文化十分濃厚。2014年11月,東固傳統造像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1]。據史書記載,東固鎮的宗教文化遠可追溯到三國時期向本地傳入佛道開始,就出現了宗教、民間信仰及氏族傳統的交互影響。直到明中期文化交織更為緊密,宗教文化逐漸世俗化,而民間信仰也融合了各派神明,以此形成了多元交織的信仰體系,東固傳統造像技藝由此產生。由劉家祖傳手抄本《開光科請神》記載得知,劉氏是御用雕鑾匠,由此反映出劉氏雕藝之精湛。明初時期因生存問題遷至東固鎮,也因此將這項技藝帶到當地并傳播至今,為東固本地保留了極具特色的宗教藝術文化[2]。東固傳統造像作為一項極為重要且蘊含獨特地域文化內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集團或個人的創造,面向該集團并世代流傳,它反映了這個團體的期望,是代表這個團體文化和社會個性的恰當的表達形式”[3]。可以說,東固傳統造像是當地歷史文化的標志性象征,其藝術體系可謂獨樹一幟。
2 東固傳統造像的題材內容及裝飾表現形式
2.1 造像題材
東固傳統造像作為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傳統技藝,其藝術題材也尤為豐富,主要以儒釋道三教神袛及地方神組成,其中佛教以如來、菩薩、彌勒、觀音、十八羅漢等為代表,道教以葛天師、雷神八部、關羽許真君等為代表,儒教以孔子為代表,地方信仰以蕭公菩薩、菩薩康王、太子菩薩等為代表,是東固傳統造像的主要題材。不同神像的形像特點均不相同,例如,道家鐘馗唯一的萬應之神,據《唐鐘馗傳略》記載中的鐘馗“豹頭環眼,鐵面虬鬢”,“剛正不阿,不懼邪祟”,“待人正直,肝膽相照”,并被皇上封賜“福鎮宅圣君”,其正直的形象與當地百姓祈求平安幸福的期盼相符合,因此被塑造為身著紅色武官袍,充滿剛烈正義的形象,以此起到鎮宅賜福,保家安康的作用。而儒家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形象特征,與當地老百姓崇尚儒學,尊崇孔子的思想相符,因此被創作為身穿寬衣博帶、面貌溫文爾雅的老夫子的形象,具有大成至圣,萬世師表的神格特征。總而言之,丹青先生通過借助繪畫、雕刻、民間信仰儀式的藝術形式將各類題材非常直觀、生動的塑造出來并呈現給老百姓,其豐富的創作題材為設計提供了絕好的靈感。
2.2 造像形式及表現手法
繪畫、雕像和開光是東固傳統造像依托的三種主要藝術形式,尤其是繪畫和雕塑部分集中展現了傳統造像的藝術風格和特征,因此,對于傳統造像紋飾的分析將主要從繪畫和雕塑兩種藝術形式展開。
2.2.1 繪畫
東固傳統造像的繪畫藝術,主要是借助毛邊紙、墨水、毛筆等傳統繪畫工具,通過白描稿的形式將不同題材神袛以平面化的方式展現出來,該藝術形式是雕塑的基本環節,也是展現東固造像美學的二維表現手法,更是該技藝早先尤為重要的環節。其線條十分講究節奏、韻律及虛實關系,丹青先生憑借不同形式的線條以此表達不同神祗的形體部位,線條的粗細用以區分造像服飾、法器等質感的表現,并且在組合神祗的繪畫中能夠更生動的表現前后關系,而線條疏密的區分則是為了表現服飾細部及面部五官的塑造。豐富靈活的線條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經營神袛形象,使復雜的形象特征能夠以一種有秩序、有條理、有層次的方式展現,并起到加強畫面的對比關系及節奏韻律的作用[4]。從畫面的整體風格來看,“中庸”是東固造像繪畫藝術的獨特之處,筆法風格不偏不倚,每一筆都恰到好處,其陰陽頓挫都表現得收放自如。可以說,丹青先生正是通過這些簡單的、傳統的工具及巧妙、樸實的繪畫手法,與各神袛連接起來并生動的將創作靈感呈現出來。
2.2.2 雕像
通過白描稿對各神袛形體結構塑造的基礎上,丹青先生通過遵循美學、力學等原理,巧妙地將神袛形象由平面圖形轉化為立體雕像,整個雕塑的過程從元素的采用到形式的轉化,再到最終的創作,都是十分講究的,不論是造像的形體結構還是衣著外觀都具備著豐富的藝術性,既生動地展現了各神祗的形象特征,同時精湛的雕藝讓倛奉者對各神袛宗教屬性能夠清晰的辨別。另外,在雕塑中最為關鍵的環節當屬神像面相的塑造,面相塑造的好壞是影響神像是否成功的決定因素,劉節明先生曾說:塑造的神味太過濃重,人的心理難于親近;但若人性過滿,將會損失宗教的神秘感。唯有將神像權衡于人神之間,方易為普通百姓所接受。丹青先生憑借嫻熟的技藝,一尊尊形象生動、獨具特色的神像被塑造的淋漓盡致。此外,夸張和抽象的手法,使整個神像構圖飽滿而富有裝飾性,并從雕像中折射岀了人們對神明迫切的追求與期盼。
2.3 造像色彩
正如本文起初所提,東固傳統造像是一種地方的集體文化、集體創作,它反映了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和人文風情。因此,造像中很多元素都是和當地的歷史文脈密切相關的,造像顏色的選取就是一個典例。總的來看,金、紅、藍、綠、黑五色是東固傳統造像的主要用色,其靈感來源于百姓日常食用的五谷顏色,同時五種顏色還象征著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代表著“造像”所需的五種屬性。在這五種用色當中,金色擁有著矚目、輝煌的特質,不僅是調和各種顏色使其均衡的重要角色,更是彰顯雕像神秘感、神圣感的必要條件,在雕像中是使用率最高的顏色。造像顏色的選取往往也在傳達人們對神明的祈求,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的祈求當中也逐漸伴隨一定的功利性,例如土地神的形象被塑造為和善的老者,衣著金色員外服,其金色的選用就帶有土地生黃金之意。總之,東固傳統造像顏色的選取可以說是當地文化、信仰傳統、審美觀念疊加的產物。
3 東固傳統造像裝飾元素在環境設施設計中的運用原則
3.1 存其“形”
形”宏觀意義上可以分為“有形”和“無形”,那么繪畫和雕塑則是在東固傳統造像中作為“有形”存在的兩種藝術形式,開光則作為傳統造像中“無形”的藝術扮演者,這些都可以為東固鎮環境設施設計提供珍貴的素材。對于“形”的提取并不是單純的復制粘貼,而是靈活多變的應用,取其形而不受制于形,才是最好的形,通過對這些獨具地域特色的造型元素加以提煉,在遵循形式美法則的前提下,賦予這些元素以新的視覺形象展示,使之呼應時代特征[6];或是在當地環境設施設計中融入傳統造像的工藝手法及表現形式,以突出設計理念,展現傳統造像的藝術美感,同時也是對東固本土文化更加直觀、形象的表達與傳遞。
3.2 留其“意”
離開形無從談及美,但僅依靠形也不能成為美,形是意的載體,以形達意是現代設計結合傳統文化的精髓。意境是東固傳統造像的核心,亦是人們崇尚其造型的關鍵,無論是古時還是現在,人們對美好的事物都是心向往之的,因此,東固傳統造像背后所蘊含的“意”同樣適用于東固環境設施設計,通過挖掘東固傳統造像所蘊藏的宗教藝術、地方文化等,將其文化符號進行加工提煉,繼而與現代設施設計達成契合點,以此達到形神兼具的效果,使東固傳統造像文化意蘊在當地環境設施設計中得到更好的傳承,不僅展現了當地宗教及民俗文化特色,且實現了設施設計藝術魅力的提升,也是對東固傳統造像意境的更高層次的傳承和應用。
3.3 傳其“神
東固傳統造像“形”與“意”在當地環境設施設計中的傳承,可以說是對東固傳統造像文化一種基本層次的沿用與提升,最為重要的應當是在此基礎上需要傳達出的“神”韻。設計是否能與當地歷史文化產生共鳴其關鍵因素便是“神”的傳遞,處理好形神之間的關系,使設計與造像藝術之間達成神似的效果,設計才能更好的傳遞當地文化與宗教藝術,因此,在東固環境設施設計中應當注重“形”與“神”的巧妙結合,從造像文化及民俗民風中汲取靈感,以此達到一種以形寫神的效果[7]。
4 東固傳統造像裝飾元素在環境設施設計中的運用方法
4.1 造型上化繁為簡
傳統圖形元素往往比較繁復、寫實,且主要以曲線的形式表達,而現代設計則更崇尚簡約之美,兩者存在不相契合之處[8]。因此,在當地環境設施設計中,既要傳承傳統造像藝術之神韻,也要結合現代設計手法對設計進行適當的簡化,使得東固造像文化精髓在環境設施設計中得以再現,實現其應有的價值,努力與現代設計達成契合點。本方案將選取三教畫像作為設計題材,具體來說,其簡化造型方法為∶在保留傳統造像圖形意蘊的基礎上,選取畫像其中一位神袛,由于繪畫手法較為復雜且線條組合多樣,因此選取需簡化至局部,減少重復和細節描寫,以此提取出設計裝飾元素。另外,在設計中需遵循均衡、統一、對比等形式美法則,并結合分解、重組、取舍等現代設計手法,使當地環境設施設計能夠在不失傳統意味的條件下,以較為簡潔、單純并符合現代審美標準的形象展現與實施(如表1所示)。
4.2 形式上融合東西
在東固傳統造像圖形藝術語言中,描繪的側重點在于本土濃厚的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更多的是在強調一種文化意味。相比之下,西方圖形藝術則更側重圖形與圖形之間的組合規律及表現技法,其表現過程非常理性并十分講究設計創意。因此,東固傳統造像圖形藝術要在當地環境設施設計中得以傳承和創新,就需要適當的借鑒西方圖形藝術的表現手法及理念[9]。其運用到本方案的具體方法為(以垃圾桶、路燈設計為例):在保留東固造像藝術、宗教藝術意蘊及傳統圖形美感的基礎上,借助西方圖形藝術的設計觀念、表達手法及技巧,提取三教畫像中的部分裝飾元素,作為本設計的基本圖形,憑借模仿、變形、旋轉等設計手法將基本圖形進行重新組合,使東固造像圖形藝術元素能夠在設施設計中以一種新的形式展現,并找到傳統圖形藝術元素與現代設計的契合點,以此實現東固傳統造像藝術更長遠的價值和魅力(如表2所示)。
4.3 顏色上推陳出新
在東固傳統造像顏色選擇上,金、綠、藍、紅、黑五色為主要用色,且色彩純度較為飽和,對比鮮明,展現了本土樸實的文化內涵。然而,純度過高的顏色若運用到現代設計當中,不免有些濃重,且視覺感受有些陳舊。因此,東固造像文化運用到當地環境設施設計中時,不能一成不變地沿用造像本身的色彩搭配體系,應當參照色彩學原理、色彩心理學,結合當前社會較為流行的色彩體系,賦予色彩新的內涵[10]。在本設計方案中,將保留傳統的五種主要用色,但將綜合新的設計元素,賦予當地設施設計新的色相、飽和度,并適當降低對比度,在視覺感受上既呈現出傳統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簡潔明快,同時將選用金色對設計進行勾邊,以調和整體色彩且起到呼應當地文化意蘊的作用,可以說,統一而不失對比是本設計方案的主要配色規律(如圖1、圖2及表3所示)。
5 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硏究東固傳統造像藝術題材、表現形式及手法,從中提取部分裝飾藝術元素,在遵循形式美法則的基礎上,借助簡化變形、融合等現代設計手法,靈活地運用到當地環境設施設計當中,不僅是對東固傳統造像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當地環境設施設計的改善,同時對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也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
本文系南昌航空大學第十三屆大學生“三小”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18ZD063)。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國發[2014]59號,2014,11,11.
[2]劉卷.東固傳統造像的制作工藝與儀式過程及其文化功能闡釋[J].裝飾,2015:87-89.
[3]王健,章芳芳,廖黎明.東固傳統造像技藝及對區域社會文化的影響[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15-20.
[4]周夏,王增.東固傳統造像工藝流程研究[J].老區建設,2017:70-73.
[5]黃凌玉,周夏,王增.東固傳統造像藝術體系研究[J].高校研究,2017:14.
[6]張偉.唐朝吉祥圖案在當代家紡圖案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研究[D].東華大學,2014.
[7]錢宇,彭紅.鄂西“非遺”資源在旅游紀念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百家,2012:211-213.
[8]蔣煒.佛教圖形符號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原則和方法[J].美術大觀,2010:115.
[9]程亮,孫紅陽.傳統圖形元素在圖形創意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50-154.
[10]范祎珂.鞏義石窟寺裝飾圖案及藝術研究[D].中原工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