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雪薇



摘要:傳統的家族團體居住模式在現代社會逐漸走向式微,現代青年群體更傾向于獨立的生活居住模式,單身公寓的出現適應了時代的需求,但傳統的單身公寓在本質上雖然保證了私密性,卻缺少了更多的共享性與靈活性。本文以新型居住模式——共享型社區為著眼點,通過對“400盒子的社區城市”的案例探索分析,闡述共享型社區住宅空間設計的優勢性與可行性,為未來住宅空間的設計提供一定理論基礎與參考借鑒。
關鍵詞:可移動住宅;共享社區;居住模式
中圖分類號:TB49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5—0136—02
Abstract : The traditional family group living mode is gradually declining in modern society. The modern youth group prefers the independent living and living mode. The appearance of single apartment adapts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but the traditional single apartment is essentially private, but it guarantees privacy. Lack of more sharing and flexibility .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ew residential mode shared community.Through the case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400-box community city” ,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dvantage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shared community residential space design, and provides a certain design for the future residential space design.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 Removable housing; Sharing community; Living model
1 傳統單身公寓與多樣化共享型住宅
傳統單身公寓是由小戶型構成面向單身居住者的一種集合住宅,盡管面積不大,但功能配備齊全,又保證了高度的私密性,因而受到單身青年群體的青睞。在房價居高不下的一線城市之中,單身公寓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青年群體的壓力,但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又有新的問題亟待解決。就目前單身居住青年群體而言,大部分是樂于娛樂社交以及分享生活的,這是人類本質的欲望之一。數百年前,我們的居住環境也不是完全封閉的形式,而是家族以外的人也可以頻繁出入、生活和勞作的開放空間。“作為家人私人空間的家”這種概念,實際上是從十八世紀中葉之后,工業革命時期把工資勞動從家庭之中分離之后才開始出現的,這種居住觀念是經過后來近現代住宅的商品化、工業化社會的飛速發展、城市的郊外化等相關產業、社會構造的變化而不斷強化形成的。
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傳統的大家族、大團體等體系在逐漸弱化并走向解體,現代人更傾向于個體化的生活方式,城市的構建對這種社會形態的轉變也產生了反應,由以傳統家庭為基礎構建的現代住宅逐漸轉變成適合于未來個體自由化的新型居住模式,這就是“多樣化共享型社區”興起的緣由。既需要共享又需要隱私青年單身群體,開始傾向于共享住宅這種新型居住模式,青年群體選擇共享住宅說明了人本質上依然對群體環境之中的人際關系有所期待,人們愿意參與到社區的活動之中,結交更多的陌生朋友,得到情感之歸屬,精神之安慰。人需要個人隱私空間,但人同時也是群體性動物。多樣化共享型住宅在這個時代作為新的群體居住形式,蘊藏著多種可能性,相比傳統單身公寓而言,更具有社交空間的豐富性與公共服務的多元化,這種新型居住模式將更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2 400盒子的共享社區
伴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傳統家庭生活模式的居住空間已然無法完全滿足社會的需要,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選擇獨立的生活,屬于個體的空間逐漸縮小,共有空間逐漸擴大,這種全新的共享居住生活模式正在滲入人們的生活之中。400盒子是陽光100對廣東省清遠市一棟空置的紡織工廠女工宿舍進行改造的一個項目,設計師為日本建筑師青山周平,他意將其打造成一個面向廣州及周邊城市單身青年居住的共享社區。
2.1 功能模塊化
傳統的單身公寓通常是用墻體將空間分隔開,從而劃分出不同的功能區域,每個區域都具有嚴格的界定,然后將家具放置于空間之中,形成較為固定的生活空間。新型共享社區則是打破墻體的界限,將不同功能的家具模塊化,以取代傳統功能空間的作用。
模塊化設計是將復雜的建筑問題簡單化,每個模塊具有獨立的功能與結構,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功能模塊組合,以滿足自身的個性化需求。建筑空間的模塊化設計注重對設計過程的優化,以合理的手段對建筑進行通用化、定制化設計,從而達到降低經濟成本,減少設計周期的效果。在當前社會發展趨勢的作用下,住宅設計應具備強大的兼容性,這一點變得越來越重要,模塊化組合設計使得空間功能靈活多變,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400盒子的共享社區是由,上百個可移動的盒子組成,而每個單人房間有兩種要素組成一包含單人床的盒子(寬1.8米x長2.4米x高2.4米),以及盒子外面可以自由安裝的家具(圖1)。每個居住空間都需要滿足居住者一定的生活需求,例如基本的居住單元、工作、儲物、休閑等需求,設計師將每種功能需求設計成了不同模塊,每個模塊以300毫米為模數,統一房間尺寸模數實現相互功能的演變,以適應于不同空間類型。功能模塊化的優勢便在于可以將空間類型多樣化,大大提升了居住者選擇的自由度。這種功能模塊化的設計方式適用于微型住宅空間的設計,簡潔高效,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
2.2 選擇多樣化
400盒子共享社區的家具組合包括書架、衣柜、工作臺等,住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組成不同類型的空間,例如愛書者之家,工作狂之家等等,這也是模塊化住宅設計的優勢一靈活性較強(圖2)。居住單元是作為私人隱蔽性的存在,但功能模塊則是向外翻出,形成了空間的外立面,廚房、洗手間、淋浴室等需要連接供水和排水管的功能區域則全部共用,集中配置在樓層的中心。家具的組合展現出每個居住者不同的性格特點,有相同性格特點的人自然而然地會聚集到一起,形成了各自的群體,產生了社交。
家具的組合在設計師手里變成了傳遞信息的一種媒介,每個人都會渴望溝通與交流,渴望找到志同道合之人,但完全封閉的居住空間往往讓我們無法了解彼此的性格特點。設計師通過家具多樣化組合以外露的形式,讓居住空間成為居住者的個性展示平臺,也為社區居住者之間的共享與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契機。不同的家具組合還可以用來形成不同的店鋪,用以發展自己的事業以及小型活動核心來組織各類娛樂活動等。人們可以將工作與生活相結合在一起,這種自由化讓每個居住者享有更豐富的生活場景,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就會越來越密切,這些都是在傳統的單身公寓中無法達成的。
2.3 空間可移動
傳統的建筑體作為聳立于大地上之上的固定人造物,似乎與“移動”無關,但隨著建造技術與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建筑之中可移動的要素逐漸增加,人們對于固定性的依賴在逐漸減弱,建筑設計也需要趨利避害,以適應環境與自然的變化,使建筑本身變得更具有可持續。相對于不可移動建筑,可移動建筑本身具備靈活性、生態性、適應性、經濟性等優勢,所以未來住宅空間的可移動性將越來越多地被考慮到設計之中。
400盒子的社區城市每個盒子都具備可移動性,每個居住單元盒子下方都有安裝滾輪,方便居住者的自由移動,空間可以不斷地組合與流動,一方面為相同愛好的人組合到一起提供了便捷,另一方面也為多種多樣的空間需求提供了可能(圖3)。盒子的自由移動性可以滿足社區生活的臨時需要,例如大型聚會場地的需求,盒子與盒子之間的空隙可以用來放置沙發、書架以及健身器具等,供人們休息與交往。在共享社區之中,住戶之間的私人物品可積極共享,并利用IC標記管理個人所有物以及利用先進技術管理公共設備,以提高共享生活的舒適性。
住宅空間與家具相互交織在一起,家具成為了“可移動的住宅”。400盒子的共享社區通過家具設計實現室內空間設計的可調整性,讓家具變成了住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住宅也由此具備像家具一樣可移動、可組合、可變化的特性,實現了對空間的高效利用。
3 未來共享型住宅設計發展趨勢
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商業化住宅的大量出現,使得人與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淡漠,感情也較為疏遠,而共享則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發生聯系的最好方式。柯布西耶所提倡的城市概念是,理想城市就是可以對居住、勞動、游憩和交通等城市功能進行合理分配并使之正常運行,共享型社區的出現意味著“城市”與“家”之間將逐漸融合成一個整體。共享型社區居住模式模糊了“私享”與“共享”的邊界,將城市所具備的各種功能形態融合于“家”中,打破私人生活與公共空間的界限,拉近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距離,將更多共享方式投射到城市生活的場景之中。
未來共享型住宅空間設計在保證具備私人空間的前提下,將可能提供更為豐富的公共場景與共享空間。作為一種新型居住模式,共享社區目前主要針對的人群是單身青年群體,但隨著共享社區發展的逐漸成熟,未來也許會針對不同的群體出現更多樣化的共享社區。例如有共同愛好的人或者有共同處境的人,尤其是對于特殊群體在生活以及情感上的歸屬,共享社區則能夠更好地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佳.可移動建筑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5.
[2](日)蓧原聰子.共享住宅——擺脫孤立的居住方式[J].城市建筑,2016(02).
[3]隰曉宇.基于共享生活模式的高層住宅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7.
[4]張煒,朱忠業,李文霞.創造宜人的住區環境[J].山西建筑,2007(03).
[5]王華.居住社區中的“鄰里交往”與空間環境[J].建筑知識,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