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堯
【摘要】目的 分析探討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特點以及有效的治療方法。方法 選擇本院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共50例,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患者疾病臨床特點的總結,同時對患者隨機分組,25例使用曲美他嗪進行治療,作為對照組,25例采取曲美他嗪聯合阿托伐他汀的治療方案,作為研究組,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心肌功能改善情況。結果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方面,研究組為96.0%,對照組為80.0%,組間差異顯著(P<0.05);在心肌功能改善效果方面,研究組也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缺血性心肌病是發生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會導致心室重構,對患者健康危害很大。而聯合使用曲美他嗪和阿托伐他汀能夠使患者的心肌功能得到有效改善,獲得較好的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臨床特點;治療方法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6..01
缺血性心肌病是冠心病的特殊類型,近年來,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冠心病患者逐年增多,而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人數也隨之增長,極大影響患者的健康安全。此類疾病會導致患者發生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肌病發病早期進展緩慢,而在發生心力衰竭之后,病情會迅速進展,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有勞力性呼吸困難、端坐呼吸、疲乏、虛弱等[1]。患病后應當積極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本研究對治療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治療方法進行了分析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入選的患者來自于2018年4月~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共入選患者50例,按照隨機原則將患者分成如下兩組:(1)研究組共入選患者25例,其中男性患者人數共為14例,女性患者共有11例,年齡最大的患者為80歲,年齡最小的患者為60歲,均值為(68.92±2.31)歲;(2)對照組共入選患者25例,其中男性患者人數共為15例,女性患者共有10例,年齡最大的患者為79歲,年齡最小的患者為61歲,均值為(68.73±2.58)歲。兩組患者的各項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有較好的可比較性。患者均簽署治療方案的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性治療,如降血壓、降血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擴張血管(給予的藥物有單硝酸異山梨酯、利尿劑、呋塞米、螺內酯)等。心律失常患者給予口服酒石酸美托洛爾、胺碘酮等藥物。在此基礎上應用以下藥物:
1.2.1 對照組
該組患者使用曲美他嗪進行治療,方法如下:口服曲美他嗪,20 mg/次,3次/d。
1.2.2 研究組
該組患者在以上治療措施的基礎上使用阿托伐他汀,曲美他嗪的用藥方法、劑量等與對照組相同,同時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次,每天1次。必要情況下給患者口服地高辛,急癥時靜脈注射西地蘭。兩組患者的治療時間均為3個月。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的療效:治療后患者心肌功能改善2級以上為顯效,改善1級以上為有效,心肌功能分級無變化甚至惡化為無效。(2)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心肌功能,評價指標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左室收縮末期容積(LVESV)、6 min步行實驗。
1.4 統計學方法
將各項研究數據使用SPSS 18.0軟件進行處理,P<0.05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的療效對比
研究組顯效、有效、無效患者人數分別為17例、7例、1例,總有效率96.0%,對照組總有效率僅為80.0%(顯效和有效患者均為10例,無效患者5例),組間差異明顯(P<0.05)。
2.2 兩組心肌功能對比
治療之前,兩組患者各項心肌功能評價指標差異均很小,均P>0.05;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心肌功能均比治療前更好,但是研究組患者獲得了更好的改善效果,組間差異顯著(P<0.05)。
3 討 論
缺血性心肌病是導致心力衰竭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心力衰竭也是缺血性心肌病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表現,在胸痛發作、心肌梗死早期,患者便會出現心力衰竭表現,勞力性呼吸困難為最常見癥狀,而嚴重的情況下會有端坐呼吸、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等左室功能不全的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生命安全[2,3]。本研究對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聯合使用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治療,結果顯示患者獲得了較顯著的治療效果,心肌功能得到明顯改善,因此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宋發亮,李軍朋.尼可地爾治療慢性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及對再住院率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9,4(30):56-58.
[2] 徐文云,鐘 俊,胡國仕,等.曲美他嗪在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治療中的有效性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84):194,211.
[3] 鄧詩武,王秋林.射血分數中間范圍值與射血分數降低的心力衰竭并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臨床特征及預后的對比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9,27(04):8-12.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