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婭楠

【摘要】目的 觀察對侵襲性牙周炎患者采取牙周基礎治療的效果。方法 實驗開展時間范圍是2017年6月~2019年6月,該階段我院共計收治侵襲性牙周炎患者72例,均予以采取牙周基礎治療,比較治療前、后患者牙齒松動度、出血指數等療效數據。結果 經治療,患者菌斑指數、出血指數、牙周探診深度和臨床附著喪失皆要較之于治療前有明顯好轉,差異值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侵襲性牙周炎患者采取牙周基礎治療方法有利于消除菌斑附著、改善牙周組織狀況,有積極的治療價值。
【關鍵詞】侵襲性牙周炎;牙周基礎治療;牙齒松動度
侵襲性牙周炎是臨床多見的一種口腔病癥,存在著致病菌特殊、病情發展速度快、牙周組織損傷重等疾病特點,通常患者就診時已經有牙齒松動、牙齒移位甚至是牙齒脫落等癥狀發生[1]。因此,積極采取牙周治療方法至關重要。
1 資料和方法
1.1 研究資料
實驗開展時間范圍是2017年6月~2019年6月,該階段我院共計收治侵襲性牙周炎患者72例,其中廣泛型50例、局限型22例。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年齡階段在22歲~59歲、年齡均值41.2±3.3歲;剔出標準:有嚴重慢性疾病者;近1個月內有抗生素使用史者;半年內有牙周治療史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皆予以牙周基礎治療:①控制急性炎癥:對癥使用甲硝唑、維生素C、阿莫西林等治療,使用3%過氧化氫做局部沖洗,鹽酸米諾環素做牙周袋內治療;②清除致病因子:待炎性炎癥得到控制,借助診療手段與有關儀器對牙周狀況進行檢查,綜合評估,并實施齦上潔治、齦下刮治和根面平整術等綜合療法;③固定松動的牙齒:使用夾板固定舌側,前三個月每個月1次,之后每三個月進行1次復查,綜合評估牙周情況及矯治效果。
1.3 觀察指標
菌斑指數、出血指數、牙周探診深度以及臨床附著喪失。
1.4 統計檢驗
數據資料使用SPSS 25.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經治療,患者菌斑指數、出血指數、牙周探診深度和臨床附著喪失皆要較之于治療前有明顯好轉,差異值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侵襲性牙周炎是一種會對牙齦、牙周組織造成嚴重侵犯的炎癥性反應,該類疾病患者常伴隨有牙齒松動、牙齒移位亦或是牙齒脫落等癥狀表現。該病病癥機理比較復雜,致病因素尚未得到明確,主要有研究認為是由特定細菌感染造成,使得機體防御能力喪失、誘發侵襲性牙周炎。因牙齦下的微生態環境比較特殊,存在著很多毒力很大的致病菌,像是中間類桿菌、螺旋體和牙齦類桿菌等,這些毒力強大的致病菌長時間附著在牙齦下的菌斑上,會加重牙齦的炎癥進展[2]。考慮到侵襲性牙周炎疾病有致病菌特殊的這個特點,會導致病情發展極速、牙周組織發生嚴重損傷,造成不良預后,因此,施以有效的治療非常必要。
于口腔疾病診治當中,牙周疾病的盡早診斷、及早介入治療至關重要,并且著重強調在基于對牙周癥狀良好控制的基礎上展開后續治療。對侵襲性牙周炎的治療,臨床主張通過牙周基礎治療來完成,牙周基礎治療屬于是牙周系統性治療的關鍵一步,其作用在于徹底消除致病因素、有效控制牙齦炎癥[3]。本次實驗當中對72例患者皆采取牙周基礎治療的方法,結果表明:經治療,患者菌斑指數、出血指數、牙周探診深度和臨床附著喪失皆要較之于治療前有明顯好轉,差異值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通過牙周基礎治療,有利于控制牙齦的炎癥、徹底消滅致病菌、牙石和病變牙骨質,防止菌斑的再次附著,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從而實現良好治療的目的。另外注意,對于廣泛型牙周炎患者來說,牙周組織的破壞會比較嚴重,一定要予以細致檢查,治療后隔3個月定期復查1次,及時清除牙石與菌斑,避免再次感染。
因此來看,對侵襲性牙周炎患者采取牙周基礎治療方法有利于消除菌斑附著、改善牙周組織狀況,有積極的治療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海亮,蘇智勇,裴玉巖,等.甲硝唑聯合羥氨芐青霉素對侵襲性牙周炎患者齦溝液中MMP-1、MMP-8和TIMP-1水平的影響[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6,32(2):285-288.
[2] 于麗楠,駱奇峰.米諾環素聯合甲硝唑治療廣泛型侵襲性牙周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9,35(8):731-733.
[3] 李聞博,張 瓊,呂志軍,等.牙周聯合正畸治療侵襲性牙周炎患者的療效及對牙周臨床指數和牙周功能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9,18(10):1113-1116.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