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CT對胃間質瘤的診斷價值。方法 搜集2016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并經病理證實為胃間質瘤的50例患者的病例資料及影像資料,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的CT平掃及增強的影像特點,分析CT對胃間質瘤的診斷價值。結果 經病理診斷惡性胃間質瘤為34例,良性胃間質瘤有26例;經CT診斷惡性胃間質瘤30例,診斷符合率為88.2%(30/34);診斷良性腫瘤20例,診斷符合率為76.9%(20/26)。結論 應用CT平掃及增強掃描觀察并診斷胃間質瘤,不僅可以對胃間質瘤進行定位及定性診斷,還能夠大大的提高臨床的確診率,幫助臨床診斷及確定治療方法,值得推廣應用于臨床。
【關鍵詞】CT;胃間質瘤;定位;定性
胃間質瘤,英文簡稱GIST,是消化系統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其可以發生于胃、小腸、食管、結直腸以及腸系膜、肝等部位。胃腸間質瘤的臨床癥狀表現多樣,其大小差異也明顯。因為胃間質瘤不具有特征性的臨床表現,給診斷帶來了困難[1]。因此,胃間質瘤可能是因為消化道癥狀表現經食管胃鏡檢出。CT檢查能夠幫助診斷胃間質瘤判斷其良惡性并進行影像分期診斷。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CT對胃間質瘤的診斷價值,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期間,我院收治并經病理證實為胃間質瘤的5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CT影像,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期間,我院收治并經病理證實為胃間質瘤的5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35~71歲,主訴為上腹部疼痛者24例,主訴發現上腹部包塊者12例,主訴上腹部不適者8例,因嘔血、黑便入院者6例。
1.2 方法
50例患者均進行CT平掃及增強掃描檢查,我院所用的CT儀器為飛利浦64排128層螺旋CT機。患者于CT檢查前6~8小時禁飲食,于檢查前除需口服800~1000 ml溫水或泛影葡胺,充分充盈胃腔外,還需對患者進行屏氣訓練。患者在檢查床上取仰臥位,CT的掃描參數條件設置為管電壓為120 Kv,層厚5~10 mm,重建后1~2 mm,層間距5 mm,重建后1~2 mm。掃描范圍為膈頂至雙側髂棘水平。完成CT平掃后,進行增強掃描操作,經患者的肘靜脈以高壓注射器針靜脈推注增強對比劑,于注射后的25~30 s定為動脈期,而65~75 s后的掃描期相為靜脈期,掃描參數分別為:動脈期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45 mAs;靜脈期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55 mAs。
2 結 果
2.1 胃間質瘤的大小、分布及病理結果
50例胃間質瘤患者中,21例位于胃底,15例位于胃體,10例位于胃竇部,4例位于胃賁門部。腫瘤的大小不等,大者截面約5.0×5.0厘米,最小的截面約0.8×0.8厘米。經病理診斷惡性胃間質瘤為34例,良性胃間質瘤有26例。34例惡性腫瘤中,32例病灶在中央有壞死征象,而26例良性腫瘤中僅有1例存在中心壞死。
2.2 胃間質瘤的CT表現
Ct平掃中,胃間質瘤大多表現為圓形或類圓形腫塊,邊緣較清,呈均勻等或低密度,部分中央可見低密度及點狀鈣化灶。增強CT中,呈均勻強化腫塊者27例,其中包括惡性腫瘤7例,良性腫瘤20例;病灶呈不均勻強化,中央見低密度無強化區,惡性腫瘤占7例,良性腫瘤3例;若病灶呈邊緣不規則形強化,則為惡性腫瘤的變現特點。本次研究,經CT診斷惡性胃間質瘤30例,診斷符合率為88.2%(30/34);診斷良性腫瘤20例,診斷符合率為76.9%(20/26)。
3 討 論
胃間質瘤大體標本表現為:腫瘤直徑2~20 cm不等,邊界清晰、質硬,切面呈灰白色或紅棕色,含有囊性或實性成分,也可伴有壞死及黏液變性。胃間質瘤一般多發于男性,男女比例約2∶1,以中老年人多見[2]。其常見的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上腹痛、貧血、腫塊與上胃腸道出血等。腫瘤胃間質瘤多好發胃壁肌層的兩端,沿胃壁的垂直方向生長多見,其生長特點為瘤體大但呈局限性生長,腫瘤多向胃腔內、胃腔外或腔內外同時生長,表面可形成潰瘍[3]。間質瘤是一種交界性腫瘤,一般分為低度惡性和高度惡性。
CT的成像特點是高組織分辨率及空間分辨率,以橫斷面平掃結合增強掃描,并進行MPR重建,可以對腫瘤進行有效的定位及基本的定性診斷。通過觀察腫瘤與鄰近結構的侵犯關系,可以對腫瘤做出分期診斷,幫助臨床確定診療方式。惡性胃間質瘤的直徑多在5 cm以上,一般同時向腔內外生長,腫塊的形態不規則,密度不均,常有出血、壞死及囊變,偶可見鈣化,腫瘤與周圍鄰近的結構組織分界不清,對周圍組織有浸潤。CT強化方式特點為均勻/不均勻強化,這是因為胃間質瘤的血供豐富。
總之,應用CT平掃及增強掃描觀察并診斷胃間質瘤,不僅可以對胃間質瘤進行定位及定性診斷,還能夠大大的提高臨床的確診率,幫助臨床診斷及確定治療方法,值得推廣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 劉勇玲.多排螺旋CT對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價值[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7,11(11):889-890.
[2] 多層螺旋CT對老年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的診斷價值[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7,16(7):512-515.
[3] 李江濤,靳素輝,劉尼軍.多層螺旋CT用于胃腸道間質瘤診斷的臨床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18,47(4):464-466.
[4] 史 琳,陳靜靜,陳霞霞,等.螺旋CT對胃間質瘤的診斷及危險度分級的評估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7,27(4):696-701.
[5] 陳斯信.16層螺旋CT對胃腸間質瘤的診斷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88):117-117.
[6] 姜功文.64排螺旋CT診斷胃腸道間質瘤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4):96-96.
[7] 馬少君,劉延梅,梁曉燕,等.胃間質瘤的CT表現及生物學評價相關性分析[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7,29(1):22-26.
[8] 龔劍英,雷光武.探討多層螺旋CT對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8(4):58-60.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