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瑩

【摘要】目的 探討中藥配合滴眼劑治療前葡萄膜炎的效果進行分析。方法 選取了2017年~2019年收治的患者44例,分為2組作為此次觀察研究的對象。結果 實驗組的治療的效果為21例95.45%,對照組患者的16例72.72%,其對比結果顯著,實驗組患者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P<0.05。結論 經研究顯示,中藥配合滴眼劑在治療前葡萄膜炎的效果良好,安全性較高,值得應用。
【關鍵詞】中藥;滴眼劑;前葡萄膜炎;療效觀察
前葡萄膜炎是葡萄膜炎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類型,可表現為急性、慢性、肉芽腫性和非肉芽腫性炎癥,主要是通過影響晶狀體代謝和房水流出,比較容易引起并發性白內障和繼發性青光眼等并發癥。常常表現為疼痛,畏光、流淚、視力減退以及睫狀充血等癥狀[1]。在中醫認為是“瞳神緊小”等范疇,發病比較急,導致患者突發眼珠疼痛或脹痛,畏光,流淚,視力下降等癥狀。目前臨床采用中藥配合滴眼劑治療前葡萄膜炎取得了比較好的療效,此次研究選取了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44例患者,進行分析中藥聯合西藥滴眼劑用于前葡萄炎的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醫院選取了2017年3月~2109年3月收治的44例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了實驗組患者22例,女14例,男8例,其年齡在29~5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12±5.04)歲,平均病程為(17.49±3.06)天;對照組的患者22例,男9例,女13例,年齡在33~5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03±4.86)歲,平均病程為(16.91±3.26)天。2組患者之間的基本資料的對比無明顯的差異,P>0.05,本次觀察均經過了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家屬同意下進行的。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針對此組患者應給以抗生素消除炎癥治療、擴瞳滴眼劑,典必殊眼膏,每日兩次,雙氯芬酸鈉滴眼液,每次一滴,每日四次,阿托品眼用凝膠,,每天一次,每次一滴。
1.2.2 實驗組:對于實驗組患者則是在滴眼劑的基礎上聯合中藥進行治療,養陰清熱明目湯,擬方為金銀花10 g、蒲公英10 g、天花粉10 g、黃芩9 g、桑白皮10 g、生地10 g、赤芍10 g、蔓荊子10 g、枳殼10 g、甘草5 g。根據患者全身情況隨證加減,如果患者眼痛加重可加荊芥12 g,防風12 g,口渴煩躁加生石膏15 g、知母10 g,前房纖滲出較多加夏枯草10 g,大便燥結加大黃5克,用水煎服,每天一劑,分早晚2次服用。
1.3 觀察指標
根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定,在治療后患者的畏光、流淚、疼痛等自覺癥狀消失,無充血,角膜后KP(-),房水清亮,丁道氏征(-)。治愈:視力恢復發病前的水平;顯效:眼部炎癥基本消退,畏光以及疼痛癥狀減輕;無效:眼部病變無好轉或加重。
1.4 統計學分析
選取了SPSS 20.0的數據軟件對本次研究的數據進行處理,2組之間對比產生的計數用x2檢驗,對比所產生的計數資料用%表示,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最終的對比結果用的是t檢驗,2組之間的對比結果應該已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在本次觀察治療后得出,實驗組的治療的效果為21例95.45%,對照組患者的16例72.72%,其對比結果顯著,實驗組患者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P<0.05,符合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 論
前葡萄膜炎其中包括虹膜炎、虹膜睫狀體炎和前部睫狀體炎3種類型。在患者的前房出現大量纖維蛋白滲出或反應性的黃斑水腫,可導致患者的視力下降。中醫認為其葡萄膜炎屬于瞳神疾病,主要歸納為肝經風熱或肝膽火邪循經上犯黃仁,黃仁腫脹,展而不縮發為本病,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外傷與勞倦等均可引起。其病機主要責于肺陰不足,津液缺少,肝火上乘,或肝胃實火上攻及脾胃失健,感受風熱,上攻于目所致。目前,臨床采用滴眼劑和中藥聯合治療前葡萄膜炎的效果,可較快控制前葡萄膜炎的炎癥反應,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和畏光癥狀,縮短病程,減少激素的應用時間。中藥的方劑為:金銀花、蒲公英、天花粉、黃芩、生地、甘草、蔓荊子,黃芩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生地具有養血益陰的功效;金銀花、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蔓荊子具有祛風清熱的功效;大黃具有通腑泄熱的功效;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天花粉具有清熱生津、消腫排膿的功效,諸藥合用可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通過筆者臨床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此病,比單純西醫治療更有優勢,不僅可以減少治療時間,同時降低激素應用的時間,從而減少激素的毒副作用,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在治療患者的前葡萄膜炎采用中藥配合滴眼劑的療效較好,具有臨床參考價值,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 欽,李秀巖,張宏達,周麗穎,馬建萍,徐 玲,何 偉.中西醫結合治療前葡萄膜炎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03):102-104.
[2] 李碧華.中西醫結合法治療前葡萄膜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2015,24(04):2476-2477.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