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何德英 廖盺悅
【摘要】目前西醫治療冠心病的常規手段包括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及冠脈搭橋,大多數患者經常規手段治療后癥狀得以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的癥狀未得到改善,且毒副作用大、有耐藥性和依從性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筆者導師何德英主任,從事中醫事業30年,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血管疾病,尤其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冠心病;氣虛血瘀;益氣活血法
冠心病,全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由于多種危險因素引起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導致血管腔狹窄或者阻塞,從而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引起的心臟病。近年來,冠心病的患病率、發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威脅到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目前西醫治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筆者導師何德英主任醫師,從事中醫事業20余年,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血管疾病,尤其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作為何教授的學生有幸跟師學習,受益頗多,現將導師治療冠心病氣虛血瘀證的一則病案進行分享。
如聶某,男,69歲,因“間斷胸悶痛、心悸1余年”,患者因感胸悶痛、心悸癥狀加重,時有肩部放射痛,分別于2015年6月、12月前往我院心內科住院,于右冠、前降支及回旋支共植入支架4枚,其后規律口服拜阿司匹林0.1 g qd、硫酸氫氯吡格雷片75 mg qd、瑞舒伐他汀鈣片10 mg qn、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膠囊40 mg qd,但胸悶痛、心悸、乏力的癥狀仍有反復發作,多在受累或情緒激動后出現,故要求中醫診治。中醫診斷:胸痹心痛(氣虛血瘀、兼陰虛證)。西醫治療方案不變;中醫治則: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方以生脈散加減,處方:生曬參10 g、麥冬15 g、五味子15 g、黃芪15 g、炒白術15 g、丹參15 g、當歸15 g、川芎15 g、瓜蔞皮30 g、薤白15 g、延胡索30 g、枳殼15 g、厚樸15 g、法半夏15 g、紫蘇梗15 g、酸棗仁30 g、柏子仁15 g、茯神15 g、菟絲子30 g;7劑,水煎服,日一劑,每日3次。
按:本例患者系冠心病支架植入術后,仍間斷出現活動后胸悶痛、心悸的表現,結合患者癥狀及舌脈,四診合參,中醫診斷為胸痹心痛,辨證為氣虛血瘀、兼陰虛證。方以生脈散加減,方中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活血通絡、養陰安神之效。此后上方加減服用1年余,患者活動后胸悶痛、心悸癥狀改善明顯。
2018年6月,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活動后偶有胸悶、心悸,復查冠脈造影提示支架植入術后,余未見明顯異常。刻診:偶有胸悶痛、心悸,睡眠差、易醒,食欲差、口干,二便可,舌淡紅,苔薄白少,脈細。辨證為氣虛血瘀、兼有陰虛。中醫治則:益氣活血、養陰安神。處方:生曬參10 g、黃芪15 g、麥冬15 g、茯苓15、降香15、丹參15 g、當歸15 g、川芎15 g、鱉甲15 g(先煎)、龜甲15 g(先煎)、生地15 g、杜仲15 g、山萸肉30 g、枳殼15 g、陳皮15 g、京半夏15 g、三七9 g(另包兌服)、酸棗仁30 g、柏子仁15 g、茯神15 g、浮小麥30 g、山楂30 g、麥芽30 g;5劑,水煎服。
按:患者此次復查冠脈造影未見明顯異常,感活動后偶有胸悶痛、心悸,睡眠差、易醒,食欲差、口干,二便可。舌淡紅,苔薄白少,脈細。結合患者癥狀及舌脈,四診合參,辨證為氣虛血瘀、兼有陰虛,治以益氣活血、養陰安神。在前方基礎上加減,加降香溫通行滯、三七活血祛瘀;因患者食欲差,故去五味子,加山楂、麥芽以及陳皮開胃消食;患者口干,故加鱉甲、龜甲滋養陰液,山萸肉、杜仲補益肝腎,生地養陰生津,浮小麥益氣養陰、兼以安神。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健脾開胃、活血通絡、養心安神之效。
通過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對于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應用益氣活血法治療能夠改善心功能、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變學[1]、保護血管內皮[2]、減輕炎癥反應[3]、調脂穩定斑塊、減輕氧化應激等作用,達到抗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和緩解冠脈痙攣,保護缺血心肌,預防和延緩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從而減少心絞痛發作頻率及程度、改善心電圖、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中醫中藥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時,注重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結合現代醫學的成果,數味中藥飲片結合進行多靶點、多途徑、多環節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確切,彌補了西醫治療的不足。
參考文獻
[1] 許鴻燕,張在勇.自擬益氣化瘀湯加味治療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氣虛血瘀證)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7,26(8):1479-1481.
[2] 王雪玲.益氣活血法對冠心病多重危險因素及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內皮功能影響的臨床探討[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24):9-10.
[3] 黃 璐.護心通絡方濃縮丸對穩定性心絞痛氣虛血瘀證患者血清OX-LDL、TNF-α、IL-6的影響[D].湖南中醫藥大學,2016.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