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學雙



【摘 要】 農業(yè)一直受到了世界上各個國家的關注與重視,美國和歐盟作為世界農產品貿易的兩大陣營,一直以來,農產品貿易摩擦不斷。本文搜集了2000-2015年美歐之間農產品貿易總額以及HS01-HS24分類農產品貿易額,運用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RCA指數、貿易互補性指數以及G-L指數對美歐之間農產品貿易總額及分類農產品貿易額進行比較優(yōu)勢分析,得到美歐之間貿易不均衡,美國處于逆差地位;兩個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均具有比較優(yōu)勢,歐盟的相對更強;美歐兩國在一些農產品貿易領域存在著較強的互補關系,且產業(yè)內貿易和產業(yè)間貿易兼具。
【關鍵詞】 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 貿易互補性指數 G-L指數
一、引言
農業(yè)是各個國家關注和重視的一個領域。美國和歐盟一直是世界上兩個農產品貿易大國,在兩個國家的貿易往來中,農產品的貿易摩擦一直不斷。豐富的自然資源、先進的技術以及完備的法律使得兩個國家一直爭執(zhí)不斷。對于美國而言,《農業(yè)調整法》、《農業(yè)協(xié)定》、《聯(lián)邦農業(yè)完善和改革法》等一系列法律政策的頒布和實施,表明美國的農業(yè)保護體系,是不斷加強和完善的。歐盟依靠共同農業(yè)政策使其一直在世界農產品貿易領域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法律體系的完善的確使得兩個國家的農業(yè)得到了較好的保護,目前世界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各國之間的貿易也越來越緊密,美歐兩個農產品貿易大國之間農產品貿易卻一直保持著緩慢的上升速度。
國內眾多學者對美國以及歐洲的農產品貿易進行研究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從美歐農產品的貿易摩擦來看,張世兵[1](1993)、張潤森[2](1999)等分析了美歐的政治環(huán)境,從而進一步分析政治對于貿易的影響。熊良福[3](1997)認為美歐農產品貿易不平衡,因此會造成貿易摩擦。有些學者研究了中美之間的農產品貿易,朱海霞、顧海英[4](2008);楊春艷,基建紅[5](2006) 和文熙安[6](2011)都通過實證分析,認為中美農產品之間貿易潛力巨大。有些學者分析了中歐之間的農產品貿易,王春妹[7](2006);李艷君[8](2017)指出一帶一路的背景下,中歐農產品貿易額正在逐漸增大。
國內很多學者針對美歐之間農產品的貿易摩擦進行分析研究,為美歐未來農產品貿易提供了歷史借鑒;同時部分學者運用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產業(yè)內貿易指數等指標對中美之間以及中歐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進行分析,為其他國家之間農產品貿易提供了參考。但是,很少有學者針對美歐之間的貿易進行研究,對美歐之間農產品貿易進行分析研究的更少,因此本文的研究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二、美國與歐盟的農產品貿易現(xiàn)狀及特點
(一)美國與歐盟農產品貿易現(xiàn)狀
美國和歐盟在農產品貿易中,扮演著彼此重要的伙伴國的身份,對于兩國來說,農產品貿易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美國一直是歐盟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市場,從美國出口到歐盟的農產品數額中可以看出,2000-2006年,美國出口到歐盟的農產品數額相對較為平穩(wěn),2004年有小幅度上升,達到了105.04億美元,但2005年又回到83.476億美元的出口貿易額;但是2007年有了突然地增加,由2006年的96.3億美元的出口貿易額增長到了2007年的133.433億美元,增長了近40億美元,并且2007年以后,美國對于歐盟的農產品出口貿易額相對比較穩(wěn)定,并且2000年到2015年,美國對于歐盟的農產品出口貿易額增長了接近一倍。通過分析美國出口到歐盟的農產品貿易額,歐盟出口到美國的農產品貿易額基本保持著平穩(wěn)的增長態(tài)勢,2000年歐盟出口到美國的農產品數額為93.846億美元,2009年歐盟出口到美國的農產品貿易額由2008年的177.863億美元下降為155.32億美元,但2010年又回到171.163億美元的出口貿易額,2015年歐盟出口到美國的出口貿易額為238.581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了近兩倍。
從美國對于歐盟的農產品出口貿易額的增長率來看,2001年、2005年、2009年、2012年、2014年、2015年出口貿易增長率為負值,2004年美國遭遇特大洪災農產品減產,使得2004年的出口貿易額下降了20.53%,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美國的農產品出口到歐盟的貿易額下降了30.14%;其他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2007年的農產品出口貿易額增長率最高,達到了38.56%。從歐盟對于美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額的增長率來看,2000年-2015年間基本保持著正向的增長率,由于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增長率下降了12.67%,總體來看,歐盟出口到美國的農產品貿易額的增長率基本比較穩(wěn)定,并沒有過大的波動。
(二)美國與歐盟農產品貿易特點
美國與歐盟的農產品貿易中,從2000年到2015年,美國一直保持著貿易逆差的狀況,這也是美歐之間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2000年-2006年逆差額逐年增加,2007年與2008年有所回落,2009年-2015年貿易逆差額繼續(xù)保持著上漲的趨勢,2000年美歐之間農產品貿易逆差額為6.309億美元,2015年美歐之間農產品貿易逆差額達到了88.374億美元,增長了近12倍。
從兩國農產品出口貿易額占兩國出口總額的比重來看,美國出口到歐盟的農產品貿易額占美國對歐盟出口總額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左右,歐盟出口到美國農產品貿易額占歐盟出口美國的貿易總額的比例也一直保持在5%左右,相對比較穩(wěn)定。綜合上述幾個指標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在美歐之間的農產品貿易中,美國和歐盟雙方的農產品貿易存在不平衡的特點,在雙方的交易中,歐盟處于優(yōu)勢地位,美國處于劣勢位置。
三、美國與歐盟農產品貿易結構特征
(一)美國與歐盟農產品的比較優(yōu)勢分析
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作為測度比較優(yōu)勢的一個重要指標。該指標的含義為:某個國家某種產品出口總額在該國出口總額中占得比例與世界上這種產品出口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例的比值。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測度了該國該種商品的出口競爭力程度,競爭力越強,則該數值越大。其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Xij表示j國的i類商品的出口額,Xj表示j國的出口總額,Xiw表示世界上i類商品的出口總額,Xw表示世界出口總額。
根據上述計算公式,本文通過計算美歐兩國2000年-2015年的農產品出口數據,計算得到兩國總體的RCA指數。2000-2015年,美國與歐盟的RCA指數均大于1,表明在農產品貿易生產上,美國和歐盟都具有較大的比較優(yōu)勢,美國一直是世界上農產品生產的最大的國家,歐盟作為一個在國際上農產品的生產和出口都具有極大地位的組織,二者在世界農產品的貿易中占據著不可估量的作用。2011-2015年,美國的農產品RCA指數均大于2.5,表示在這幾年間,美國在農產品上具有極強的比較優(yōu)勢,但是歐盟農業(yè)的RCA指數普遍大于美國農業(yè)的RCA指數,因此,歐盟與美國在農業(yè)的生產中均具有較強的比較優(yōu)勢,但是歐盟的比較優(yōu)勢更高于美國。
根據世界海關組織的HS編碼制度可知,農業(yè)的HS編碼為01-24,其中01-05表示活動物、動物產品,06-14表示植物產品,15表示動植物油、脂及其分解產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動植物臘,16-24表示食品、飲料、酒及醋、煙草及煙草替代品的制品。將HS編碼分類下個美國與歐盟的各章農產品進行比較分類,可以得到,美國在HS10、HS12的產品RCA指數均大于2.5,表示美國在這三章農產品上具有極強的比較優(yōu)勢,HS10章的農產品上,美國的RCA指數在2013和2014年有所滑落,2013年為1.91,2014年為1.86,但是2015年有上升為2.51;HS12的RCA指數較為平穩(wěn),均為3左右。
美國在HS02、HS08、HS21和HS23章產品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在HS05、HS13、HS20章的產品上具有中度競爭力;在HS01、HS03、HS04、HS06、HS07、HS09、HS11、HS15、HS16、HS17、HS18、HS24等章的產品上RCA指數均小于0.8,說明美國在這些章的農產品上的競爭力較弱;但其中HS03、HS04、HS07等章的農產品RCA指數正在不斷上升,表示在這些產品上美國正在不斷提高其競爭力。
從歐盟的RCA指數來看,歐盟在HS05上的競爭力極強,既有極強的比較優(yōu)勢;在HS08、HS09、HS11、HS14、HS20、HS23等章的產品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其RCA指數均大于1.25;歐盟僅在HS12和HS17上的RCA指數較低,表示歐盟在HS12和HS17上的競爭力較弱,從整體來看,歐盟的RCA指數整體偏大,基本都大于1。
綜上可知,從整體來看,在農產品的生產上,美國和歐盟都具有比較優(yōu)勢,但是歐盟的比較優(yōu)勢更強于美國;從HS編碼下各章農產品來看,美國在一些農產品的貿易上的比較優(yōu)勢較強,而對于另外一些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yōu)勢較差,兩極分化比較嚴重;而歐盟整體比較穩(wěn)定,其大部分產品具有比較優(yōu)勢,只有少數產品不具備比較優(yōu)勢。
(二)美國與歐盟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分析
根據大衛(wèi)·李嘉圖的比較優(yōu)勢理論,一個國家會充分利用其國內的資源,生產并且出口該國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產品,對于該國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往往采用進口的方式。所以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產品都會采取出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都會采用出口。如果兩個國家的產品貿易結構比較類似,那這兩個國家之間會存在較大的貿易潛力。在模型中,我們往往會使用貿易互補性指數測度出口結構和進口結構的相關程度,計算方法如下:
式中RXSiK表示i國在k類商品上的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RCA),所反映的是一國某個產品出口是否具有比較優(yōu)勢問題;RMSjk的結構與RXSik相同,所反映的是某一個國家對該類產品的進口強度,也就是針對于相關產品,進口國的比較劣勢程度。當一個國家的主要出口產品類別與另一個國家的主要進口產品類別互補時,兩個國家之間的互補性指數就比較大,相反如果一國的進口產品類別和另一個國家的出口產品類別不相吻合,那么這兩個國家的互補性指數就比較小。如果兩國在農產品上的貿易互補性較強,那么互補性指數就會越大,反之就越小。
分別以美國和歐盟作為出口國,以2013年為例,根據美歐兩個國家2013年的農產品貿易數據,計算兩國在農產品貿易上的互補性指數。 2013年美國與歐盟的在HS編碼下貿易互補性指數,根據貿易互補性指數的性質可知,貿易互補性指數越高,表示該國在該類產品上越具有比較優(yōu)勢。美國出口的農產品中,在HS09、HS12、HS15、HS16、HS17章的農產品上具有較強的優(yōu)勢,也即具有比較優(yōu)勢,則美國在這些商品上的貿易互補性指數較高,說明歐盟在這些產品上具有相對的劣勢,兩個國家的貿易互補性較高。當以歐盟作為出口國時,歐盟在HS02、HS03、HS05、HS07、HS10、HS11、HS16、HS17、HS19等章的產品上具有比較優(yōu)勢,與美國的貿易互補性指數較高,美國與歐盟在這些產品上的貿易往來也較為頻繁。
綜上可以看出,針對于上述農產品而言,美國和歐盟的貿易互補性較弱,貿易互補性指數較小,但是相比之下,HS12、HS13、HS17等章的農產品,貿易互補性指數較大,農產品的貿易具有較大互補性,美國出口到歐盟的HS12章的農產品貿易互補性指數達到了11.66,表明兩個國家在HS12章產品的貿易往來相對更加頻繁,貿易數額更大。
(三)美國與歐盟農產品貿易產業(yè)內貿易分析
在對美國與歐盟的產業(yè)內貿易進行分析時,運用Grubel和Lloyd的產業(yè)內貿易指數(G-L指數),該指數作為測度產業(yè)內貿易水平的一種方式,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GLi代表i產業(yè)或者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指數,Xi、Mi分別表示第i類產業(yè)或者產品的出口值和進口值。G-L指數變動的范圍為0-1,當G-L指數為0時,代表的是完全產業(yè)間貿易,當指數為1時,代表完全產業(yè)內貿易。如果G-L指數在0.5以上,產業(yè)內貿易占優(yōu)勢,反之則代表產業(yè)間貿易占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