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寶亮 李林玉 李萍 吳丙達


【摘 要】 針對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的鄉村地區進行搬遷是國家提出的一項重大舉措。生態移民村在搬遷后發展中還面臨著許多問題。生態移民村該如何借助鄉村振興戰略更好的進行發展,本文以蘭大莊為例展開調查研究,從農戶和社區兩方面入手,尋找問題存在的原因,研究相關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鄉村振興 農村發展 生態移民村
一、引言
經過新農村建設,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有了明顯的增強。但總的來說鄉村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發展后勁不足。為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政府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來充分挖掘鄉村的發展潛力。現在正處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個五年,生態移民村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幫扶對象。更是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寧夏涇源縣位于南部山區,生態環境脆弱是國家級貧困縣,為此當地的很多村莊進行了搬遷。L村就是生態移民搬遷村的典型之一。本文從農戶發展和社區發展兩方面入手試圖找出制約當地發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戶為單位,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共發放問卷40份,收到有效問卷40份。
針對農戶發展設立了10個指標,分別是收入狀況、和諧狀況、用電狀況、用水狀況、能源狀況、社區發展、衛生狀況、居住環境、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針對社區發展設立了14項指標,分別是生產環境、交通環境、就業環境、教育環境、金融環境、生態環境、生態環境、特色產業、政策環境、農戶發展、干群關系。對這些指標所反應內容用量表的形式從高到低表示非常好到非常不好分別賦值為5、4、3、2、1。
二、農戶對村莊發展認知
1.農戶對家庭發展的認知
如表1所示,農戶對家庭發展指標反映內容的重視度最高,其次是滿意度,最后是發展度。平均重視度和平均滿意度之間的差距是平均滿意度和平均發展度的五倍多。整體來看當地居民已經認識到了指標內容的重要性。但在發展的滿意度和發展度上還有提高空間。
將以上指標分為三類,第一類指標為重視度和滿意度大于4。共有6個指標,分別是和諧狀況、用電狀況、用水狀況、居住環境、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農戶家庭的和諧狀況是家庭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良好的家庭和諧有利于促進家庭發展。政府給移民村居民修建了良好的居住場所,用電狀況、用水狀況和居住環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在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方面,國家給予了較大的補貼,農戶直接受益,滿意程度高。第二類指標為重視度和滿意度的差距小于1。共有三個指標,分別是能源狀況、社區狀況和衛生狀況。由于傳統高耗能型能源價格低,當地主要使用這種能源。同時也伴隨著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不利于當地經濟的長久發展。當地社區帶動能力弱,農戶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生活。享受到的社區的幫助較少。由于當地以戶為單位發展養殖業,造成農戶院子干凈度低,衛生狀況差。第三類為重視度和滿意度的差距大于1。只有一個指標為收入狀況。影響農戶生產生活條件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收入的高低。當地居民在搬遷后,失去了原來的收入來源,對于新的生存技能掌握較少。現在主要依靠國家補貼和外出打工來維持生活。如何穩定搬遷居民的收入是仍是發展中定要面對的重點和難點。
2.農戶對社區發展的認知
如表2所示,居民對社區發展指標反映內容的重視度最高,其次是滿意度,最低的是發展度。平均重視度和平均滿意度之間的差距是平均滿意度和平均發展度的五倍多。總體得出社區發展已經引起了農戶一定的重視,但農戶對社區的發展滿意度和發展度還可以進一步提高。
將上述指標分為三類,第一類為重視度和滿意度大于4。共五個指標,分別是交通環境、生態環境、政策環境、治安環境和鄰里關系。一方面,隨著國家進一步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另一方面,國家對搬遷村的大力支持使當地的交通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順利邁出了“要想富”的第一步。十八大以來,國家在進一步強調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繼續完成扶貧工作。生態移民正是為實現環境保護和脫貧的雙重目標而實施的。第二類為重視度和滿意度的差距小于1。共八個指標,分別是生產環境、就業環境、教育環境、金融環境、特色產業、農戶發展、干群關系和衛生環境。進行搬遷當地所面臨的生產環境都是全新的,需要當地農戶重新去構建,由于農戶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進行規劃就需要政府幫忙去構造。就業情況直接與農戶收入掛鉤,改善農戶就業狀況是增加農戶收入行之有效的方法。當地教育環境還比較落后,農戶受教育程度都比較低,文盲占總人口的50%以上,村內上學地方少,且教育資源差。好在農戶們對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再加上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的執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教育狀況一定能夠得到改善。當地產業結構單一,產業主要集中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涉及較少。缺乏有帶動作用的特色產業,社區發展對農戶發展起的積極作用仍發揮不完全。干群關系的滿意度是最低的,一方面由于當地農戶文化水平低不能完全理解政策落實與實施的原因,另一方面,干部在管理與實施時應該更加公正公開,接受群眾的監督,謹防貪污腐敗等現象的出現。第三類指標為重視度和滿意度差距大于1。只有一個指標為醫療環境。由于常年勞作,生活質量差等原因當地大部分居民身體狀況不好,需要經常吃藥。所以一個好的醫療環境對他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由于當地經濟落后,村子里只有一個衛生院,而且衛生院的醫護人員水平與設施也需要得到提高。
總體來看,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情況好,生態移民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制約家庭發展的主要因素就是農戶收入、社區狀況、能源狀況和衛生狀況。制約社區發展的主要因素是醫療環境、生產環境、就業環境、教育環境、金融環境、特色產業、農戶發展、干群關系和衛生環境。由于這些因素相互影響,本文把這些因素分為五類。第一類與農戶收入有關的有就業環境、教育環境。第二類與產業狀況有關的有生產環境、特色產業、能源狀況、衛生狀況和衛生環境。第三類與政策帶動有關為社區狀況和干群關系。第四類為醫療環境。
三、阻礙經濟發展的因素分析
1.農戶自身能力有待提高
當地教育條件落后導致居民受教育水平低,使農戶在就業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只能選擇文化水平要求低以大量勞動力為主的職業,但通常這些職業穩定性差,報酬低,可替代性強。同時,大量的政府補貼正常人使大量居民出現了依賴心理,只想依賴政府補助。但是,政府補助只能作為一個臨時最低的保障,靠自己的力量進行發展才是長久之策。
2.當地產業布局不合理
移民搬遷后農戶手中的土地減少,所以當地現在產業主要是以戶為單位的養殖業。主要養殖牛和蜜蜂,當地并沒有提供專門場地供農戶養殖,所以農戶只能將牛和蜜蜂養在家中,形成人畜混住現象,這直接導致了農戶居住場所不干凈,周邊空氣味道不好。一方面,長期的混住不利于農戶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對周邊沒有進行養殖的住戶產生影響,不利于鄰里和諧相處。并且由于當地缺乏草料和水資源,所需的草料都需要從外地運輸,加大了養殖成本。當地條件不太適合養殖業發展。急需具有當地特色的龍頭產業帶領當地經濟的發展。
3.政策帶動能力弱
現在政府提供了一系列非常有用的政策來幫助當地發展經濟,但是總體上投入高,效率低,鄉村發展還有待提高。當地村委會和農戶沒有形成非常好的合作關系,沒有調動農村的主體農戶積極參與到發展建設中。干群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政策在進行帶動的時候,有時候由于對政策理解不到位以及對投入資金的領域不了解,當地并不能很快的尋找到適合發展的道路,造成部分資金的浪費。這是尋找適合當地經濟發展方式的正常現象。但也存在部分政策落實不到位,貪污受賄等現象。
4.醫療條件差
當地對醫療的需求和供給很明顯的不成比例。由于之前當居民飲用的水質量較差,再加上常年的辛苦勞作使得居民的身體不好,很多人都常年有病,吃藥在家庭支出中占據了非常大的比重,而且不同居民所需要的藥的種類也不盡相同,當地的衛生院不能很好的滿足居民的需求。而且,衛生院的醫護人員,治療能力都很有限。衛生院的基礎設施、醫療器械建設較差。同時醫護人員在服務態度上也需要獲得改善。
四、解決措施
1.提高農戶的發展能力
提高農戶的發展能力主要需要提高當地農戶的文化水平和技能,讓農戶放棄投機取巧的心理,沉下心來踏踏實實根據政策的指引進行發展。首先,最重要的是扭轉農戶的心態,居委會可以加大宣傳力度,通過開講座,觀看網絡視頻等方式,讓農戶在進一步充分了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目的和意義的同時認識到發展要靠自己,政府只能給予一定的幫助,而且這個幫助不可能是持久的。對于文化水平和技能的提高,當地學校可以利用網絡尋找其他名師的講課視頻,結合學生的基礎和老師教學能力制定一套以老師講課為主網絡講堂為輔的教學體系。村莊里可以建立小型圖書館并定期開設學習交流會,鼓勵農戶多讀書。加強村里的學習氛圍。政府現在已經在開展相關技能培訓班,但農戶學習意識弱積極性低。部分農戶對政府開辦技能培訓班里所教技能不喜歡,還有居民認為技能學習無用。政府可以加大農戶的選擇范圍,并聯系相關用人單位提供農戶進行實習。以此來改變農戶技能無用的想法。
2.調整產業布局
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是構建并全力發展特色產業,最終形成特色產業帶頭,養殖業跟隨的發展模式。對于當地的特色產業,可以開展試點觀察。看各種產業的收益情況,尋找收益最高的產業進行發展并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做有文化內涵的龍頭產業。對于養殖業,當地可以將農戶家的牛聚集起來,聘請專業的養殖人員教授農戶專業的養殖方法。提高養殖的質量和效率。并和龍頭企業結合起來,形成相關產業鏈。
3.落實政策,加強政策的執行力度
落實政策首先要加深村委會成員和農戶對政策的理解。使他們明白自己的職責和任務。要加強對村委會班子成員的能力培養和監管力度。提高他們為群眾服務的意識,培養他們對工作的認真負責的態度。可以定期開展思想交流大會,寫思想匯報。在落實政策方面,村委會成員可以去其他發展好的村莊學習。監管力度方面可以開設匿名舉報群,群里成員可以對一些不作為或亂作為的官員進行舉報。
4.加強醫療環境建設
改善當地的醫療環境,首先要加強當地衛生院醫護人員的服務意識,提高他們的治療水平和能力。也可以利用網絡的先進性,和鎮上的醫院形成合作。當遇到一些無法處理的疑難雜癥時,可以及時求助于鎮上的醫院,做一些簡單的處理措施。加大當地衛生院的基礎設施,適當的添加一些常用的醫療設備和急救設備。
總 結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不僅為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做了保障,更為農村可持續和現代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這是一項長久的工程,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建設鄉村的決心和毅力。在這種良好的大背景下,經濟發展弱的農村地區,特別是進行移民搬遷的村莊更要借此機會放開手腳努力尋找發展的突破口,以此達到永久脫貧的目標。農戶更應該拒絕依賴心理,加強自身實力,借助良好的政策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社區發展中一方面要完善基礎設施,另一反面要提高自身的帶動能力。農戶和社區之間要形成一個農戶發展促進社區發展,社區發展進一步促進農戶發展的良好循環。
【參考文獻】
[1] 陳龍. 新時代中國特色鄉村振興戰略探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18-3
[2] 韓長賦.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人民日報, 2017 -12 -11
作者簡介:何寶亮(1998.09)男 漢族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人
基金項目:北方民族大學國家級創新項目《民族地區農村居民全面小康實現度調查研究》。項目編號:201811407008,指導老師:范建榮,項目負責人:李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