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敏 翁佩君
摘? ? ? 要:杭州著力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和城市數字化“三化融合”,爭創“數字經濟第一城”。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主線,以商事制度改革為重點,以互聯網法院為突破口,推動“數字政府”改革,營造國際一流的政務環境。通過加快各類開發區和特色平臺建設,探索“店小二”式雙創服務,優化數字平臺的創新創業生態。通過培育萬億級數字經濟產業集群,打造數字驅動產業變革示范地,建設“城市大腦”現代治理方案輸出地,率先推動“數字城市”轉型,營造國際一流的數字經濟發展環境。營造獨具特色的東方城市氣質和鼓勵創新的城市文化,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最佳的人文環境。
關? 鍵? 詞: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杭州實踐
中圖分類號:F062.3?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8207(2019)05-0062-08
收稿日期:2019-03-05
作者簡介:常敏(1975—),女,浙江瑞安人,中共杭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和公共經濟學;翁佩君(1973—),女,浙江寧波人,中共杭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浙江省行政學院)系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第二十批規劃課題“我國制造業集群數字化轉型的路徑及政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ZX20010。
伴隨著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興起,工業4.0的浪潮迅速推進,數字經濟正成為我國乃至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在數字中國的進程中,浙江杭州已成為數字經濟的先行者。2018年10—11月,杭州相繼出臺了《全面推進“三化融合”,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行動計劃(2018—2022年)》和《關于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實施意見》,旨在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驅動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率先建構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杭州全面高質量發展,打造展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窗口。杭州正以“數字政務、數字平臺、數字產業和數字城市”為主抓手,著力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和城市數字化“三化融合”,爭創“數字經濟第一城”。目前,國內關于外營商環境的理論研究多圍繞政府干預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及組織環境理論等展開,實踐研究主要包括地方政府的營商環境建構行為剖析、區域營商環境的評估、民營企業或服務業具體營商環境的分析等,而針對數字經濟發展的營商環境研究相對較少,鑒于杭州在這一領域的實踐探索和初步成效有目共睹,在此選取杭州驅動數字經濟的營商環境建構經驗展開重點剖析,以期豐富相關研究的視角、深化研究內容。
一、推動“數字政府”改革,營造一流政務環境的杭州實踐創新
為貫徹浙江省委省政府“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數字政府建設的重點決策及其戰略部署,杭州近年來不斷推動政府數字化轉型,有力地促進了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數字經濟發展營造了國際一流的政務環境。
一是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主線優化數字經濟的政務環境。2014年,杭州提出發展信息經濟“一號工程”,為激發新經濟活力,政府重點推進“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三年后又啟動“最多跑一次”改革,一步步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簡政放權、優化營商服務。[1]按照“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最多跑一次”的理念,杭州正逐步實現“最多跑一次”的全覆蓋,以此倒逼政府深化公共管理改革。杭州市各部門先后公布了“最多跑一次”的事項清單,重新梳理了辦事流程,細化明確了辦事指南;依托互聯網,不斷創新“網上辦、就近辦、移動辦”等便利形式,努力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大力深化不動產登記、商事登記等系列審批制度改革。為了營造一流的投融資環境來刺激新經濟,杭州積極推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有效落實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和工程建設項目施工圖聯合圖審管理辦法等“1+9”配套制度,力爭實現一般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審批“最多100天”完成。如杭州國家高新區(濱江)政府牽頭將長河街道六個村社的三產用地改建商業商務用房,以解決數字經濟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2019年1月,這個極其復雜的“六村聯建”項目只用了98天就完成了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成為杭州首例跑進100天的審批項目,而在改革之前最少需要五個多月。為配套數字政府改革,杭州開創性成立正局級的數據資源管理局,有效推進了各類數據整合、歸集與共享。據2018年1月杭州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匯報》顯示,至2017年底,已累計歸集59個部門290.21億條數據,并建立了可信電子證照庫、人口綜合庫、法人綜合庫、“城市小腦”專題庫等4個大數據庫。在數據交換上,戶籍、社保、交通等個別領域數據共享通道已經打開,其中“城市小腦”累計交換數據達到253億多條,日均交換量0.84億條。數字的共建共享意味著跨部門事項的辦事效率大幅提升,因為數字政務系統會自動歸集和分發相關數據給各部門進行辦理,不需要用戶再奔波及重復填報資料。全力打造“移動辦事之城”的杭州,其政務服務數字化水平已全國領先。
二是以商事制度改革為重點優化數字經濟的營商環境。作為民營經濟大市,杭州營商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企業發展的主動性,決定著數字經濟的活躍程度,因此,商事制度改革一直是杭州行政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自2013年12月杭州國家高新區(濱江)率先試點注冊資本認繳制以來,杭州商事制度改革步伐始終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2015年5月,杭州正式出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新九條”,包括實行“多證合一”、推行“證照合一”、推進“就近登記”,下放取冠市名核準權、簡化取冠省名程序,簡化互聯網金融企業登記程序,允許商務秘書企業登記,試行企業簡易注銷等多項便利化內容。2017年5月,杭州又在全國首推“1+N”+X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即多證合一、證照聯辦改革,改變了原有執照碎片化辦理的方式,改進了申請流程,改善了市場經營者的體驗,簡化了市場進入準則,切實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針對大量“互聯網+”的電子商務企業,杭州出臺政策法規允許設立商務秘書企業,由商務秘書企業進行住所托管①,這意味著“不租商業房,也能開公司”的零門檻創業在杭州率先成為現實,大大降低了互聯網企業的經營成本。杭州還在全國率先啟動企業設立、變更、注銷、備案等所有商事登記事項“一網通辦”。為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杭州繼續壓縮企業開辦時間,減少申領發票時間,推行“住所登記申報承諾制”等,到2020年底,常態化企業開辦時間將壓縮到2個工作日、涉企經營許可從受理到領證將壓縮到7個工作日以內。同時,杭州正積極推動全面取消所有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打造全國第一個行政事業性“零收費”城市。
三是以互聯網法院為突破口優化數字經濟的法治環境。電子商務高度發展的杭州也集中了各類網絡消費問題,2016年,“國家工商總局電子商務12315投訴維權中心”和“網絡商品質量監測中心”相繼落戶杭州,杭州積極創新網絡消費維權工作,為互聯網經濟創設規范發展的市場環境。2017年,杭州互聯網法院正式成立,中國乃至世界首家互聯網法院落戶杭州。設立杭州互聯網法院是司法主動適應互聯網發展大趨勢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也是杭州提高司法審判質量與效率的大膽嘗試。杭州互聯網法院專門開發建立了一個融合當事人在線起訴、應訴、舉證、質證、參加庭審以及法官立案、分案、審理、評議、判決、執行等訴訟全流程功能模塊的網絡平臺,并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與審判、執行全流程的融合。技術條件的有效支撐與審判團隊的專業知識相結合,推動了訴訟鏈條全程網絡化創新。開庭時,原告、被告以及法官都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出席,通過在線交易記錄提取證據,調解、宣判也直接在網上進行。全程“在線進行”的互聯網法庭,既節省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也提高了審判效率。為進一步提升當事人訴訟服務體驗,杭州互聯網法院擴展在線審理的時空范圍,創設異步審理模式,讓審判在“異步時空”進行。[2]以設立互聯網法院為突破口,杭州繼續爭取設立知識產權法院,開展產權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審判試點,探索互聯網跨境知識產權保護新機制等,營造有利于數字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
二、建設“數字平臺”載體,營造一流科創環境的杭州經驗
杭州注重數字經濟發展的空間規劃與布局,通過建設數字經濟發展平臺,營造國際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杭州的“數字平臺”既包括城西科創大走廊、國家高新區、國家級省級經濟開發區、特色小鎮等科技創新和數字產業發展的大平臺,也包括大創園、孵化器、眾創空間等針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所需的微空間、小平臺。
一是加快各類開發區建設,構建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大空間。各類經濟開發區、科技園區和產業功能區是杭州數字經濟的重要基地,各級政府通過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數字經濟的集聚和輻射功能,提高對高新技術產業和優勢信息產業的承載能力。如新世紀之初,作為信息經濟策源地的杭州國家高新區面臨著發展空間不足的短板,為此,杭州市委市政府創造性地提出跨江發展戰略,并將高新區與濱江新區合并,成立高新(濱江)區,使杭州高新區從錢塘江北區塊12平方公里一舉拓展為錢塘江南區塊76平方公里,為高新區謀劃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更順的行政管理體制,也使杭州高新區(濱江)發展進入了快車道,繼而成為綜合排名第三的國家高新區。①從“十一五”時期到“十三五”時期,杭州高水平謀劃了“兩廊”建設,在2007年開始建設的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和大江東產業集聚區兩個省級產業集聚區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起城西科創大走廊和城東智造大走廊,進一步形成網絡創新的空間格局。[3]其中,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規劃面積302平方公里,下轄浙江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和浙江杭州青山湖科技城,已經吸引了阿里巴巴、淘寶網、三維通訊等一批高端數字企業入駐,并建立了之江實驗室、阿里達摩院、香港浙江科學技術研究院等高端研發機構,布局了人工智能小鎮、微納小鎮、5G創新園等創新空間。
二是著力培育特色新型平臺,創設數字經濟發展的微空間。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再度掀起創新創業浪潮,此時的杭州也集聚了一大批懷揣創業夢想的歸國留學生和大學生,加快了“互聯網+”創新創業中心建設步伐。在政府與市場的共同作用下,各類“雙創”發展所需的微空間不斷建立起來,城北空置的國企舊廠房、運河畔的舊糧倉、市內市郊的專業市場和工業園區等空間不斷被翻新改造成海創園、眾創空間、特色園區、特色小鎮等數字經濟新平臺,努力營造極富魅力、充滿生機的雙創環境,激發年輕人的創新活力。2015年,杭州出臺了《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要求在全市大力發展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眾創空間,并對認定為國家、省、市級的眾創空間給予眾多扶持政策,如在加大財政和融資扶持力度方面,給予國家、省、市級各眾創空間30萬元、25萬元、20萬元的資助;在積極引導眾創空間健康發展方面,扶持杭州眾創空間聯盟,每年給予不超過50萬元的資助,開展全市性的創業活動,最高不超過100萬元;等等。2018年,杭州又出臺了《關于加強眾創空間建設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2018年1號文件),進一步推進眾創空間孵化體系建設;出臺《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實施意見》,努力創建省、市、區(縣)三級特色小鎮100多個。夢想小鎮、云棲小鎮、物聯網小鎮、人工智能小鎮、基金小鎮、機器人小鎮等特色小鎮已經成為新經濟的重要載體,實現了數字經濟的快速集聚發展。
三是探索“店小二”式服務,優化數字平臺的創新創業生態。杭州各政府部門都樹立起對企業和人才提供“店小二”式服務的理念,各個平臺利用貼近人才、企業的優勢,不斷提升自身服務能力和績效,爭創國內外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一方面,認真落實企業服務代辦員制度,為每家大規模企業和重點招引企業至少配備一名服務專員,為企業提供“有求必應,隨叫隨應”的“保姆式”服務。完善領導聯系企業(招引項目)機制,強化全市產業投資促進“一把手”工程,建立全方位和個性化的“一對一”重點企業服務機制。著力提升政府公職人員專業服務能力,強化“窗口”服務人員的配備、培訓和考核。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定期召開政企聯席會、對話會,幫助分析和研判宏觀經濟形勢,提振企業信心。另一方面,各屬地政府和平臺還推出一批人才“店小二”,配合落實杭州人才新政27條、若干意見22條、國際化意見等系列人才政策。各平臺還專門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政策,加碼高層次人才補助,高學歷畢業生生活補貼和住房保障、創業資助等方面的配套服務,使杭州成為全國人才流入率最高的城市。同時,各區各平臺都在全力引入國內外“名校名所名院”,提升自主培育人才的能力,以此推動“數字經濟第一城”建設。此外,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積極培育引導平臺內發展一批批創新服務市場機構,如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風險投資機構、金融服務機構、人才服務機構等,以更加專業的市場服務打造數字經濟發展的一流生態。
三、推動“數字城市”轉型,營造一流發展環境的杭州路徑探索
數字經濟“三化融合”發展是基于大數據共建共享原則,凸顯人產城、數產城深度融合的杭州特色道路。通過“三化融合”,杭州將實現城市和產業的同步數字化轉型,將建成共生共榮的“數字家園”,創設國際一流的數字經濟發展環境。
一是堅持不懈抓數字產業化,培育萬億級數字經濟產業集群。2014年,從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信息經濟“一號工程”以來,杭州不斷推動“六個中心”建設及十二個核心產業的蓬勃發展。截止2017年,杭州信息經濟實現增加值3216億元,增長21.8%,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5.6%,對杭州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4]新時代杭州正充分發揮信息經濟先發優勢,形成了以大數據采集、整理、存儲、分享、挖掘和應用為核心的網絡型數字經濟,逐步推動信息經濟向數字經濟的升級變化。首先,著重鞏固提升云計算大數據、電子商務、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數字安防、軟件信息和金融科技等優勢產業,加快集成電路等基礎產業突破發展,大力發展虛擬現實、區塊鏈、量子技術等未來產業,加快培育形成萬億級數字經濟產業集群,融入長三角數字經濟產業集聚區。其次,全力扶持阿里、網易和海康威視、大華等企業做強做大,推動杭州成為數字經濟龍頭企業和高端人才集聚地。再次,扶持浙江大學、西湖高等研究院、之江實驗室、北航創新研究院、阿里達摩院等創新平臺,在高端芯片、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柔性顯示等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增加科技源頭供給和成果轉化,成為數字經濟核心技術策源地。據《杭州市全面推進“三化融合”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行動計劃(2018—2022年)》顯示,2018年,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約3320億元,占浙江省數字經濟比重超過了50%。2022年,杭州力爭數字經濟總量達到1.2萬億元以上,數字經濟領域新增核心發明專利申請8000項以上,發揮了全國數字經濟領頭雁的作用。
二是集中攻堅抓產業數字化,打造數字驅動產業變革示范地。在開展信息經濟“一號工程”過程中,杭州前瞻性地提出發展工廠物聯網,把制造領域的物聯網技術運用作為杭州智能制造的突破口。從2015年開始,杭州從全市層面發力工廠物聯網,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等網絡基礎技術的逐步成熟,再度提升推廣工業互聯網,重點在研發設計協同化、生產過程智能化、能源管控集成化、服務模式延展化、個性化定制五個方面開展試點、示范工作。[5]全市已有成百上千家企業實施了工廠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的改造,為制造領域的大數據運用創設了有利條件。當前,為推動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杭州持續深化“互聯網+”“大數據+”“機器人+”、企業上云等專項行動,堅定不移提振實體經濟,推進數字技術在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應用,推進質量強市、標準強市和品牌強市建設。市數字資源管理局、經信委、科創委等多部門聯手出臺系列政策,扶持工業創新中心,加快“1+N”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建設和應用,推動杭州成為數字驅動產業變革示范地。2018年,杭州出臺了《杭州市工業與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市經信委積極組織企業數字化轉型核心技術骨干訓練營,針對算法工程師、數據挖掘工程師、大數據開發工程師、大數據架構師、大數據分析師等人才定期開展專題高級培訓班。同時,杭州積極培育數字化、網絡化的現代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數字農業園區、農產品大數據平臺、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等建設。[6]杭州市政府出臺優化營商環境政策,從資金、技術、人才、土地、社保、能源、公共服務等方面大力提升對實體經濟的扶持程度,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
三是全面系統抓城市數字化,建設“城市大腦”現代治理方案輸出地。2016年,杭州率先提出“城市數據大腦”,采用阿里云的ET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城市進行全局實時分析,自動調配公共資源,解決城市運行的問題。為了讓杭州真正成為能夠自主采集數據、自我決策、自我調節的智慧城市,杭州率先成立數據資源局及全國首個數據資源開發協會,即由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阿里云、華為等企業作為會長單位發起組建的杭州市數據資源開發協會。杭州數字資源管理局負責管理數據資源、電子政務、城市數據大腦相關工作,杭州市數據資源開發協會是公益性社會組織,目前已有會員單位100多家,積極參與 “城市數據大腦”建設和大數據產業發展。目前,杭州正抓住建設全國首批5G試點城市的契機,深化國家互聯網骨干直聯點、互聯網國際通道建設,不斷強化信息安全保障,建設國內外一流的網絡基礎設施。在完善功能設施的基礎上,杭州各界共同推進“城市數據大腦”在城市治理中的全面應用,從交通治堵開始,逐步擴展到城建城管、政務服務、民生服務、生態環保、亞運籌辦等多個領域,如醫保、社保、停車、身份證明都將運用大數據顯著提升公共服務效能。杭州正著力構建數字化引領、大數據支撐的城市治理現代化體系,努力成為數字治理系統解決方案的輸出地。杭州的“城市數據大腦”將從根本上顛覆城市治理模式,實現整個城市的數字化轉型,同時以這種轉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政府組織機構改革,實現數字經濟和數字政府的同步轉型。
四、營造一流營商環境,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杭州經驗啟示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來臨,數字中國建設正走向深化期,國家大數據戰略已經全面鋪開。據不完全統計,國家和省、市層面的大數據政策和文件已超過300多項,全國各地都積極創新,不僅運用大數據推動新經濟發展和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同時還運用大數據改變政府管理服務模式和社會治理范式。各地在數字經濟發展中基于自身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條件會形成各具特色的路徑、經驗和做法,彼此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但也有眾多的相通之處。先行先試,大膽探索,杭州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各種做法經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全國各地做出示范,提供啟示。
一是發展數字經濟需要用創新思維優化營商環境。大數據時代,營商環境不僅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土壤,更是數字經濟培育的森林體系,兩者之間是融合一體而非割裂分離。一方面,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經濟、政治、生態和文化等各領域的環境土壤;另一方面,數字經濟發展強化地方大數據運用,可以提升政府效能、市場效率和社會協同力,必然可以優化營商環境。在優化營商環境,驅動數字經濟的過程中,杭州不管是數字政務改革、數字平臺建設,還是“三化融合”路徑都體現了這種因果互為一體、兩者互利共促的新思路。
二是發展數字經濟需要用系統思維創設國際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全國各地應促進政府、企業和社會同向發力、共建共享,培育完善根植力強大、生命力旺盛的創新創業生態,讓數字經濟在良好的生態系統中健康持續發展。如杭州通過推動創新網絡化治理,構建“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聯動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通過引導全體社會成員重視數字經濟、了解數字經濟、支持數字經濟、呵護數字經濟,積極營造鼓勵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使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具有濃厚氛圍;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五位一體”的戰略要求推動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建設。在數字經濟浪潮中,中國與全球同步競爭,因此,數字中國建設必需匹配國際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
三是發展數字經濟需要用融合思維推動人產城、數產城高度協調發展。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既是關鍵生產要素,也是城市管理的基石、人們生活工作的必需品。由此,新時代的城市發展,需要創新“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的發展路徑,需要豐富“產城融合”的發展內涵。杭州在打造“數字經濟第一城”的過程中提出了人產城、數產城深度融合的道路方向,但還需要結合實際不斷探索這種融合發展的實現途徑。各地在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中,同樣要在人、產、城、數多個要素之間創設互促共贏的融合模式,以實現全域高質量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3][4]李宗開等編著.特色發展道路的成功探索——杭州改革開放40年研究[M].寧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2]全球首創“異步時空”庭審案件 杭州互聯網法院做到了[EB/OL].法制網,http://www.fawan.com/2018/04/02/1076772t185.html?kuaixun.
[5][6]黎曉春.運用工業大數據促進杭州智能制造發展研究[J].杭州學刊,2017,(2).
(責任編輯:劉?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