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要:地理標志保護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決定了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國目前已擁有大量的地理標志商標、地理標志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并構建起以《民法總則》為基礎,以《商標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為支撐的地理標志保護法律體系,但仍存在地理標志保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應通過構建地理標志協同保護的新機制、加強品牌建設、推進平衡充分發展等舉措促進地理標志保護高質量發展,進而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生態和諧與文化傳承。
關? 鍵? 詞:地理標志保護;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經濟;品牌建設
中圖分類號:D923.4?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8207(2019)05-0077-09
收稿日期:2019-03-22
作者簡介:楊永(1971—),男,山東新泰人,菏澤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知識產權與經濟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山東省地理標志保護發展讀本”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8CKPJ14;山東省藝術學科重點研究項目“鄉村振興中的齊魯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利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806371;2018年度菏澤市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鄉村振興中的地理標志農產品高質量發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827。
一、地理標志保護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地理標志,又稱原產地標志(或名稱),盡管國內外對其定義不盡相同,但核心內涵都包括生態、文化、經濟這三個核心要素。[1]如《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協議)第二十二條第一款將地理標志定義為:“其標志出某商品來源于某成員地域內,或來源于該地域中的地區或某地方,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征主要與該地理來源相關聯。”我國《商標法》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前款所稱地理標志,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為因素所決定的標志。”其中,“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是地理標志經濟價值的基礎,產品以此吸引消費者,形成市場美譽度,獲得經濟收益。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地理標志的形成依賴于“自然”和“人文”兩大因素,這也是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顯著特點。地理標志保護從產地生態開始,以文化為紐帶,彰顯了經濟價值,形成了具有內生機制的產業價值鏈。[2]這個價值鏈發端于人們對于經濟利益的追求,在生產經營者發現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能夠帶來豐厚的收益后,就會主動保護產品賴以形成的基礎(即生態和文化)。產地生態和文化是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對其進行保護能夠進一步提高產品的質量,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處在優勢地位。可以說,地理標志保護契合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一)地理標志保護有利于生態保護
地理標志保護的生態價值是指通過地理標志保護這種制度安排來激發人們生態保護的積極性,主動維護生態。地理標志保護的生態價值源于地理因素在生產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地理因素決定著產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如庫爾勒香梨之所以香氣濃郁、爽口酥脆,就與產區內土壤所具有的有機質含量、速效鉀含量、水質等客觀環境密切相關;其他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如金鄉大蒜、膠州大白菜、煙臺蘋果、章丘大蔥等也是如此。這些產品因生產歷史悠久、市場美譽度高、消費者認可、能夠為生產經營者帶來較高的附加值而引起了生產經營者和地方政府的重視,將其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3]為保證地理標志產品能夠長期經營發展,從國家到地方乃至個人都加強了對產地生態的保護。從國家層面上來看,地理標志產品的生產具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地方標準,這些標準對生態環境有著可量化的要求;從地方層面來看,各地政府制定了具體的條例、細則、辦法,對生態保護劃出了底線和紅線;從生產者經營者來看,由于地理標志產品是其增收致富的“錢袋子”,因而對生態保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提高。可見,地理標志保護的生態價值之所以能夠實現,是因為其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之間存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
(二)地理標志保護有利于傳統文化傳承
地理標志保護的文化價值是指通過地理標志保護這種制度安排使與之相關的生產技藝、訣竅、方法、文化遺產等得以發掘和傳承。[4]地理標志保護的文化價值源于生產工藝、消費禮儀和飲食文化等方面。從世界范圍來看,地理標志保護在文化傳承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已經成為產品魅力的重要來源。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可以復制產品的品質,然而文化卻是無法復制的。因此,地理標志產品所具有的人文因素逐漸成為核心競爭力。如我國具有競爭優勢的地理標志產品——茶葉中的鐵觀音制作技藝、祁門紅茶制作技藝、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六安瓜片制作技藝、茉莉花茶制作技藝、碧螺春制作技藝、普洱茶制作技藝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了源遠流長的茶文化,令茶葉的品質與文化渾然一體。再如世界知名地理標志產品——法國香檳、墨西哥龍舌蘭酒、哥倫比亞咖啡等,與之相關的風土、廠房、酒窖、山坡已經陸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地理標志保護的文化價值與生態價值相結合,進一步催生了融旅游觀光、產品體驗、藝術活動等為一體的新業態的誕生。世界上許多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產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后,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如法國葡萄酒產區圣艾米倫區,法國香檳的酒窖、酒莊和葡萄園,我國張裕葡萄酒的博物館和酒莊等。可以說,產品是地理標志保護產地體驗式旅游的硬實力,文化則是其軟實力,這種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完美結合具有非凡的魅力,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不僅推動了與之相關的文化遺產的挖掘,而且將這種文化遺產轉化成生產力,亦使文化遺產更富有活力。
(三)地理標志保護有利于鄉村經濟發展
地理標志保護的經濟價值是指通過地理標志保護這種制度安排為生產經營者帶來長期、穩定的經濟收益。地理標志產品大多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產品,其生產歷史悠久、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較高,因而在同類產品中更具競爭力。這種競爭力既來自于生態環境造就的產品特質,也源于人文因素賦予產品的文化魅力。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升級,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強烈,對高質量產品的需求更加旺盛。地理標志產品作為有質量保證的特色產品,更容易獲得消費者青睞,消費者也愿意為其支付比同類產品更高的價格。根據農業部的跟蹤數據評估,地理標志產品獲得認證后平均價格有20%至30%的提升。[5]如馬家溝芹菜作為地理標志產品,價格一直穩定在每千克40元左右仍供不應求,每畝地的純收入達萬元以上。地理標志保護還可以推動地理標志產品形成更高級的業態——產品與美食的結合,生態、文化與旅游的結合,從而帶來更多的收入及就業機會。如賀蘭山東麓作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產地,對葡萄酒產業進行了詳細的規劃并與旅游產業有機結合起來,以此為依托形成了文化旅游長廊,吸引游客來這里品美食、飲美酒、觀美景,體會自然之美麗與文化之魅力。
二、國內外地理標志保護的實踐
(一)國外地理標志保護的實踐
歐盟地理標志保護主要服務于農業生產的現實需要,經歷了從關于保護農產品和食品地理標志以及原產地名稱的《歐洲聯盟理事會第2081/92號條例》到《歐洲聯盟理事會第510/2006條例》再到關于農產品和食品質量計劃的《歐洲聯盟理事會第1151/2012條例》等多次修改,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誕生出許多世界馳名的地理標志產品,[6]如法國的葡萄酒、意大利的火腿、希臘的橄欖油等。歐盟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的重要目標就是發展農村經濟、鞏固農村人口,避免農村人口在工業化進程中大量流失以及由此導致的農村蕭條。以法國為例,其作為歐盟中的重要一員,是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的發祥地,有著最為成熟的體系并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法國地理標志保護的主要產品是葡萄酒,并在2014年度成為全球葡萄酒生產第一大國:干邑、香檳酒每年的產值達幾百億法郎,不僅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而且創造了許多珍貴的國家文化遺產;波爾多、勃艮第等香檳產區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據統計,法國共有15萬多個葡萄酒生產商,絕大部分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作坊,共有約20萬農業從業者,每個法國葡萄酒種植園年均雇傭1.5個農業從業者。可以說,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在法國的鄉村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美國是農業大國,也是農業強國。農業在美國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且特殊,不但承擔著糧食等傳統農產品的供給,而且在就業及收入等方面的貢獻也不容忽視。納帕河谷葡萄酒、佛羅里達柑橘、華盛頓州蘋果等通過商標注冊獲得地理標志保護,既維護了農民的利益,也推動了鄉村經濟的穩定發展。
日本通常將地理標志等同于區域品牌,而區域品牌是由地理來源和產品名稱結合而成。日本消費者習慣于將農產品質量與其產品地理來源緊密相連,這使得地理名稱具有了重要的貿易價值。對消費者而言,含有特定地理來源信息的標識能夠展示出產品的特點和質量,[7]因此農產品的產地來源成為消費者選擇農產品時的一個重要參考標準。
墨西哥的龍舌蘭酒、印度的巴斯馬蒂香米、哥倫比亞的咖啡等地理標志產品都是本國重要的支柱型產業,既帶動了當地的農村經濟發展,也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經過深入發掘其蘊含的文化價值,這些地理標志產品已成為本國國際經貿交流的重要名片。
(二)國內地理標志保護的實踐
我國于1985年成為《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成員國后,開始嘗試對地理標志進行保護。2000年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修改了《商標法》,增加了有關地理標志商標的條款;2005年頒布了部門規章《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2007年頒布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形成了由農產品地理標志、地理標志產品、地理標志商標共同組成的保護體系;2017年10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民法總則》在第一百二十三條中將地理標志列為知識產權的重要客體,這既是我國知識產權保護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在三十多年的實踐中取得的重要成就。
我國的地理標志保護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地理標志保護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為主,聚焦于增加農民收入。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中發[2004]1號)提出要推行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增加農民收入。2004年8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關于運用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促進農民增收的意見的報告》上批示:“運用商標和地理標志來促進農民增收這是個好辦法。”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中發[2005]1號)要求加快推行地理標志保護等制度,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競爭力。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號)提出以地理標志保護推進“一村一品”,實現增值增效。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7]1號)提出依法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大力發展特色農業。2008年,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大農產品注冊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第二個階段以地理標志保護推動鄉村經濟與自然生態和諧發展為主,注重人與自然的平衡。2008年,國務院《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國發[2008]18號)提出要建立健全地理標志的技術標準體系、質量保證體系與檢測體系。2009年,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發布的《關于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 大力推進商標戰略實施的意見》要求運用地理標志大力推進有機農產品、環境友好型農產品商標注冊。2010年,原農業部發布的《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綱要》要求以改善環境和強化服務為重點,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工作。2015年,原農業部發布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要求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等認證,支持遺產地發展休閑農業、建設美麗鄉村和美麗田園等。2016年9月1日至6日,“提升地理標志運用水平助力貧困地區綠色發展高級研修班”在原國家工商總局行政學院正式開班。第三個階段將地理標志這一知識產權打造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品牌,形成了地理標志保護推動鄉村經濟、生態、文化全面發展的新理念。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國辦發[2016]44號)要求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大力發展地理標志農產品。2017年,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與商標評審委員會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商標品牌戰略年度發展報告》提出運用地理標志以扶持優質農產品品牌和區域優勢品牌,實現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發布的《關于深入實施商標品牌戰略推進中國品牌建設的意見》(工商標字[2017]81號)提出健全地理標志商標品牌建設工作機制,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的通知》(國質檢科[2017]181號)指出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在傳承傳統文化、發展民族品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產品地理標志現由農業農村部下屬的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負責審核登記,從登記的產品來看,只涉及國內生產的初級農產品,不受理外國產品。截止到2017年12月底,全國共有農產品地理標志2242件,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分布,山東以313件農產品地理標志領跑全國(見表1);地理標志產品現由國家知識產權局負責,地理標志產品主要保護農產品,同時也保護手工藝品、輕工業產品等,并受理外國產品。截止2017年12月底,全國共有地理標志產品2247件,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分布(見表2);地理標志商標現由國家知識產權局負責,地理標志商標不限于農產品,也受理外國申請。截止2017年12月底,全國共有地理標志商標3906件,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分布(見表3)。
三、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地理標志保護發展不平衡
我國地理標志保護的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地域之間發展不平衡,主要是由于資源挖掘不充分、經濟保障不到位、保護意識缺乏造成的。目前,山東、四川、江蘇、浙江、福建、湖北、重慶等地理標志數量較多,其中山東一省累計數量就超過千件,而海南、寧夏、青海、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理標志數量較少,各區域累計數量不過百件。二是產品種類之間發展不平衡,主要是由產品自身特點和消費習慣決定的,如瓜、果、菜等易栽培且消費量大,故發展較多。目前,蔬菜、水果、肉類、糧食等占比均超過10%,而茶葉、中藥材相對于其在我國的發展歷史、消費群體而言占比偏低,僅在5%左右,食用菌、油料、花卉、香料等占比更少。三是部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主要是受申報渠道的影響而在長期的申報工作中形成了路徑依賴所導致的。地理標志商標、地理標志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分別由不同部門負責,從數量上來看,地理標志商標3906件,地理標志產品2247件,農產品地理標志2242件,差距較大。
(二)地理標志保護發展不充分
我國地理標志保護的發展不充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些地理標志資源豐富的省份申報的數量較少,還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如貴州、云南、寧夏、甘肅等省份,特色資源較多,但地理標志數量不多。[8]地理標志大省山東也同樣存在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濟寧、濰坊、煙臺、臨沂等地的地理標志資源多,申報的數量也多,而菏澤、棗莊、濱州等地盡管特色資源也不少,但地理標志數量不多。總體來看,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發展意識不強,沒有充分認識到發展地理標志的意義。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地理標志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應該抓住這個有利機會,充分挖掘特色資源,將其轉化為生產力。二是我國富有人文傳統的優勢產品還不夠強大,競爭優勢不明顯,[9]如茶葉、中草藥材、葡萄酒等。葡萄酒是地理標志保護的主要產品,也是世界上給予最嚴格保護的產品。我國雖然是葡萄酒生產和消費大國,但是葡萄酒產品地理標志保護不僅與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葡萄酒生產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即便與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南非等新興葡萄酒生產國家相比也有所不如。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發展時間短和制度供給不充分。我國自1985年才展開有關地理標志保護的嘗試,直到1999年才有了第一個有關地理標志保護的規范性文件——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從制度供給上來看,目前我國的法律體系內并沒有形成地理標志統一的概念,各相關法律、規章、部門在地理標志保護上還存在分歧。
四、促進地理標志保護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構建地理標志協同保護新機制
2018年以來的國家機構改革,將地理標志和原產地保護職責賦予新組建的國家知識產權局,這是一大進步,但是問題并沒有得到完全解決。新組建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只解決了地理標志商標、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問題,農產品地理標志還是由農業農村部下屬的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負責,地理標志保護的雙軌制現象依然存在。對此,筆者認為,地理標志協同保護新機制的建立應從法律協調、統一標準兩個方面來進行。就法律協調而言,以《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的地理標志為統領,彌合《商標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中有關地理標志定義的分歧,以解決地理標志商標、地理標志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各立門戶”所造成的重復保護、標準不一、產品混雜等問題。就統一標準而言,以統一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為依據,實現相同產品同等標準。目前,只有地理標志產品具有相對完善的標準體系,地理標志商標的標準體系尚未建立起來,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標準體系也只有質量控制技術規范。地理標志作為一項法律制度,應構建相同的行為規范,以發揮指引、評價功能。只有這樣,才能在運行中協調有序地推動品牌建設。
(二)加強地理標志品牌建設
我國的地理標志資源豐富,產品眾多,應利用優勢加強地理標志品牌建設,使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10]當前,我國地理標志產品累計近萬件,名列世界第一,其中包括煙臺蘋果、章丘大蔥、金鄉大蒜、庫爾勒香梨、馬家溝芹菜等著名品牌。然而總體上看,地理標志保護發揮的作用并不突出,許多著名地理標志品牌的榮譽來源于馳名商標、老字號,如對茅臺的地理標志保護始于2001年,但在這以前茅臺已有800多年的生產歷史,獲得了無數的榮譽。地理標志作為親農性知識產權,有獨立塑造品牌能力。[11]法國葡萄酒在世界范圍內取得的輝煌成績就是地理標志保護的結果,波爾多、香檳、干邑、勃艮第等地理標志保護的歷史已逾百年,各葡萄酒保護委員會以地理標志為武器在世界范圍頻頻進行侵權訴訟。如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迎來香檳發展的高潮,產品風靡一時,對此法國香檳酒委員會及相關部門多次發函強調對香檳的保護。1997年原青島市工商局對張裕香檳酒公司非法使用“香檳”生產經營的行為進行了嚴厲處罰,自此國產香檳在市場上銷聲匿跡。由此可見,地理標志品牌建設依賴于完善的法律制度、有力的執法手段、敏銳的保護意識。盡管地理標志品牌建設投資大、周期長,但是回報也是豐厚的。[12]我國地理標志保護也應在茶葉、中藥材、白酒等生產領域加大品牌建設力度。這些領域與地理標志保護關系緊密,生產歷史久遠,人文內涵豐富,產業優勢明顯,極有可能發展出集文化、旅游、產品銷售、生態保護于一體的新型業態。
(三)推進平衡充分發展
地理標志平衡充分發展能夠發揮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的優勢,將更多的自然和人文資源轉化為生產力。因此,應強化組織保障,因地制宜地優化區域地理標志產業布局,實現“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平衡充分發展。如山東省是地理標志保護大省,產品數量多、分布廣、種類豐富,具有發展地理標志的強烈動力。[13]《山東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推進“三品一標”示范縣、鎮、村創建,到2022年,“三品一標”產地認定面積占種植業食用產品產地面積比例達到60%以上。菏澤市地理標志資源豐富,但地理標志保護并不充分。對此,山東省政府根據其資源特色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了《山東省牡丹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2015年,菏澤牡丹注冊成為地理標志商標。2018年,菏澤市政府制定了《菏澤市牡丹產業發展總體規劃(2018-2022年)》。目前,菏澤牡丹已經發展成為集牡丹園旅游、牡丹文化,牡丹籽油等為一體的大產業。即便是在地理標志保護不平衡不充分的區域,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加強省級統籌,建立完善地理標志區域布局優化機制,也能發展出有競爭力的地理標志。[14]如寧夏自治區地理標志商標只有20件,農產品地理標志59件,地理標志產品12件,但其也發展出了“寧夏枸杞”“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等著名地理標志品牌。再以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在地理標志保護過程中總結推廣的寧德經驗為例:寧德市位于福建省東北部,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曾指出:“閩東主要靠農業吃飯,我們‘窮在農上,也只能‘富在農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因此,寧德市始終把加快農業發展、擺脫貧困放在重要位置,用地理標志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惠及人口近300萬。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為地理標志保護平衡充分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各地應結合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統籌地方特色自然與人文資源,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大對地理標志發展的扶持力度,以促進地理標志保護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永.基于農業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研究[J].甘肅理論學刊,2017,(2):124-127.
[2]魯春曉.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研究[J].東岳論叢,2015,(7):78-82.
[3]魯釗陽.農產品地理標志在農產品電商中的增收脫貧效應[J].中國流通經濟,2018,(3):16-26.
[4]楊永.地理標志的文化價值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215-216.
[5]劉新錄.“十三五”我國無公害農產品及農產品地理標志發展目標及路徑分析[J].農產品質量安全,2016,(2):7.
[6]馮術杰.論地理標志的法律性質、功能與侵權認定[J].知識產權,2017,(8):3-10.
[7]王笑冰.關聯性要素與地理標志法的構造[J].法學研究,2015,(3):82-101.
[8]劉艷蓉,宋健坤.基于資源稟賦視角的地理標志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提升策略[J].北方園藝,2017,(14):191-196.
[9]鄭輝,李誠.傳統知識的地理標志保護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45-50.
[10]王文龍.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競爭力提升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6,(8):80-86.
[11]孫葆春.中國地理標志產品發展運行機制與完善[J].社會科學戰線,2017,(2):262-266.
[12]楊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特色蔬菜產業的發展:以蔬菜地理標志保護為例[J].中國蔬菜,2017,(4):12-17.
[13]董夢琳,趙增鋒,白璐.山東省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現狀研究[J].北方園藝,2014,(11):195-198.
[14]羅永樂.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的動力機制分析[J].理論導刊.2015,(3):74-76.
(責任編輯:苗政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