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目前存在廣泛的失信問題,個人失信、企業失信以及政府失信頻發,對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具體可以分為對居民社會福利的影響、對企業的影響以及對政策效率的影響。如何有效解決失信問題,建設高效的信用體系對我國征信國家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 失信 政策效率 失信懲戒
一、前言
近年來,“長生生物疫苗造假”、“P2P爆雷”、“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等各個領域的失信行為已經對國內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顯著的負面作用。基于此,本文將運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分析失信問題對我國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的影響及產生的主要原因,為完善我國社會信用體系,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二、失信行為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影響
(一)個人失信對社會福利水平的影響
個人是社會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的經濟主體,個人信用是社會信用、政府信用以及企業信用的保障[1]。市場經濟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信用經濟,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個人失信率逐步升高,失信方式也逐漸增多。個人失信首先會損害授信者的效用。授信者或依據以往經驗測算違約概率和風險溢價并以此收取一定費用,或出于人情等其他社會因素考慮對個人進行授信,個人的違約行為會直接給授信人帶來經濟或其他方面的損失。個人違約行為的增加又會促使授信人提高風險預期并收取更多的費用以抵御可能的損失,個人獲得信用的成本亦增加。這樣兩方信用主體的效用都會因個人失信受到損失,并為了避免損失并獲得收益而進一步損害對方的利益,信用關系網絡受到破壞,全社會交易成本上升并導致市場效率降低和社會福利水平的下降。
(二)企業失信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1.企業貸款成本增加。銀行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經營的是“信用”,銀行資本高效、順利運作和周轉的條件是資金在空間上保持同時存在,而資本并存又依賴貸款主體的按時還款。大批量企業的短視行為和缺乏金融信用意識,最終迫使銀行提高相應的風險預期。對大量銀行的調查顯示,商業銀行對中小微型企業信譽記錄的要求比對大型國有企業信貸記錄的要求更為嚴苛,貸款謹慎程度也相應較高,信用記錄幾乎是中小微型企業融資和信貸的阻隔。又有統計顯示,黑龍江國有工業企業在“九五”期間的信貸增長率僅為2.5%,比往年同期平均水平下降10.5%,總額占比下降幅度也較大。由此可見國有企業雖背后隱含政府的信用,但因市場導向原則,多數商業銀行最終也會因國企違約率提升或信用降低而提高其貸款利率和其他成本[2]。
2.資金供給和融資渠道減少。金融市場資金實質上來源于有多余資金的部門或個人,通過利率機制或其他途徑轉移到資金需求部門,無論是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實質都是一種信用關系。企業失信將會直接導致資金供給方收益率降低,當資金供給方投資企業的收益率低于投資給其他部門的收益率時,在價格機制的作用下,原本提供給企業的資金將會迅速轉移到其他部門。這種現象的具體反應就是公司股票和債券發售、流通不暢,籌資困難,企業市值縮水,甚至導致整個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萎靡不振。
(三)政府失信對政策效率的影響
政府的信用是政策目標順利、有效實現的保證,政府信用的下降將會導致公眾的不信任,政策難以順利傳導,即使傳導到最后階段,也會因時滯、公眾反向預期、投機等因素使實際政策效果與預定目標之間產生較大的差距,使得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匯率政策甚至法律制度、行政治理的效果不佳。政府的不作為、低效率、不負責乃至貪污腐敗等失信行為也會損害營商環境,營商環境不好,經濟則難以發展,各項工作難以展開,最終損害包括政府政策效率在內的全社會的經濟效率。
三、對策與建議
筆者綜合考慮個人失信、企業失信、政府失信三個方面產生的根源以及三方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的機制,并參考借鑒美歐征信國家經驗,提出針對性建議。
(一)發揮政府部門在信用體系制度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相比擁有150多年征信歷史、300多家征信機構的市場主導的美國,我國的金融市場、相關法律法規、信用管理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照搬照抄美國的市場主導模式建設信用體系斷不可取。依據我國實際國情,政府在信用體系建設時發揮主導作用是客觀需要,一方面要在我國信用體系建設時宏觀把握,并通過立法、行政等手段建立健全信用信息采集機制、征信體系以及失信懲戒機制等重要信用體系部門,為我國征信國家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政府所處的特殊地位對政府信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誠信是首要條件,只有政府具有良好的信譽,各項政策才能有效貫徹實施。
(二)建立健全我國企業產權制度
企業產權是企業信用的前提,我國企業產權制度的不完善是企業失信的重要原因。由于企業產權的不完善導致企業管理人和所有者之間存在嚴重的代理問題,這就造成了我國企業普遍短視化行為,忽視長期信用建設的作用,失信現象頻發。完善企業產權制度有利于構建企業科學的治理結構和組織結構,化解企業管理人和所有者之間的代理問題,推動企業著眼長期發展戰略,注重維護自身的信譽[3]。
(三)完善失信懲戒機制
從收益-成本模型的角度來看,失信懲戒機制通過提高失信違約行為被發現的概率和被發現后的懲罰,使得經濟主體的期望失信總成本超過期望失信收益,從根源上破解普遍失信的問題。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合失信懲戒機制、提高失信懲戒執行率和懲罰力度對我國征信國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曉冉.我國個人失信懲罰的規范研究:類型、適用及其限制[J/OL].電子政務,2019(02):1-7[2019-02-03].
[2] 劉芬華.失信的社會成本分析[J].中州學刊,2002(04):201-203.
[3] 秦正國,譚春平.企業信用缺失及治理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11):186-187.
作者簡介:鄭博文(1997——)男,漢族,河南周口人,單位:河南大學經濟學院,2016級本科生,金融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