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習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更需要重視、研究、借鑒歷史。這對我們豐富頭腦、開闊眼界、提高修養、增強本領具有重要意義”。1935年南京政府為了應對美國白銀政策最終進行了幣制改革,這次法幣是近代中國人在國際金融一體化的過程中第一次成功運用經濟手段擺脫危機,不僅使中國統一了近代以來一直困擾中國社會經濟的混亂貨幣,并一舉踏入了世界管理通貨體系的行列。這是中國經濟現代化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篇章。在經濟制度上是一大進步,導致了國民政府時期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不言而喻,促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撐,深入研究這一重要舉措對我們今天促進我市乃至全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關鍵詞】 法幣政策 財政危機 白銀政策
一、法幣政策實施的背景
(一)美國白銀政策的實施。
美國是世界上的產銀大國,而且控制著世界銀產地,南美的銀礦,在金本位時代,白銀成為世界市場的普通商品,隨著世界白銀產量增長美國是世界產銀大國和白銀使用率的降低,銀價下跌,成為趨勢,這損害了美國銀礦業主的利益,世界經濟會議后,美國批準了《白銀協定》,羅斯福發表了公告,宣布了在協定有效期4年內,美國每年要購白銀2千4百多萬純盎司白銀。1933年12月21日,美國公布了銀購入法,收購了國內新產白銀。從而使美國國內銀價提升;1934年4月16日公布通過了《白銀購買法案》在國家貨幣儲蓄中白銀與黃金的比列要提高到白銀占四分之一為止,約合計11億多盎司。美國強市購買壓力下,到1935年8月9日,美國政府又宣布了白銀國有令,購全國現存白銀,從而使得世界銀價進一步上升。
(二)白銀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1.白銀政策影響下中國通貨緊縮物價慘跌。
銀價上漲則中國銀幣對各國通貨匯金上漲,各國通貨對中國銀幣的匯價相應低落,1931-1935年之間,在國際兌換中,中國銀元的價值增高了幾乎100%。本幣升值,嚴重影響了中國外貿出口的正常進行,也促使國內物價低落,通貨緊縮。
2.白銀政策影響下促使工農業衰敗。
1934年6月后,由于美國的白銀政策,世界銀價繼續騰漲僅7-10月,白銀就外流了約3億元,使得中國物價下降了21.7%,大批工商業者破產。批發物價在1928-1931年期間,曾因為白銀的貶值而上漲,但是從1932年至1934年的6.5%這種新的蕭條沖擊是不平衡的。它首先在農村地區內表現突出,農產品和農業原料價格低落,要比工業產品價格的跌落來得猛,加上天的不利,使得中國鄉村從1931年到1935年發生了經濟大衰敗,從1931到1934年間,中國生產總值農業產值下降了94.7%。
4.白銀政策影響下出現了金融信用危機錢莊銀行大量倒閉。
1935年的上海商業儲蓄額從上一年的15億元下降到約13億元,下降了近3千余萬元,下降幅度約為18%,1934年天津錢莊已經面臨倒閉額的風險,全市銀儲備從105.2百萬減到43.6百萬,25家錢莊在年底前倒閉餓,到1936年,京津兩地錢莊更由日本在冀東的特殊貿易而破產。
二、政策的實施
1934年8月,國民政府在上海已經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時才開始轉變對美國白銀政策的態度。孔祥熙與銀行家們開會時討論禁銀出口,并致電美國總統羅斯福,再一次強調中國政府是有條件簽訂倫敦白銀協定的,要求美國考慮中國的困境。
1935年9月,蔣介石在峨眉山軍官訓練團演講總理遺教指出,照社會進化之起勢,紙幣一定會取代金銀地位成為唯一的貨幣,暗示了政府幣改的意圖。1935年6月3日,財政部次長徐堪,拿出了自己的《法幣辦法六條》這個草案受到孔祥熙、宋子文以及蔣介石的重視。
1935年10月日本加緊在華北的分裂活動,并大量走私中國白銀出口直接導致了中國的金融危機,一時間中國貨幣將進一步貶值,中央、中國、交通及其他銀行出現擠兌狂潮,中國政府如果不采取措施,經濟將有崩潰之余,1935年11月3日下午,孔祥熙在上海財政部辦事處,召集銀行領袖透風幣改,第二天清晨,財政部派人到中央廣播電臺,向全國廣播實施法幣改革。
三.法幣政策的影響
(一)積極的影響
法幣政策的實施,統一了全國的貨幣發行權,結束了貨幣流通混亂的局面,從而擴大了商品貨幣流通的范圍,由于法幣與銀價脫鉤,這就使中國貨幣值擺脫了世界銀價波動的影響,從而使幣值得以穩定有力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從呈上升起勢,具體表現為外匯平穩,物價回升,金融安定,工農也生產水平有所上升,外貿入超相對減少等等,1936年初。對外貿出現幾十年未有的順差。1937年上半年達到1935年同期的2倍左右,貿易赤子迅速縮減,1936年除少數省份受災減少外。全國農業空前豐收,據中國銀行的估計,1936年農業總產值亦比1935年增產5.9%這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中國抵抗日本的力量。
(二)消極影響
1.法幣政策有利于英美帝國主義對中國金融控制
實行法幣政策后,國民政府放棄了銀本位制,但法幣政策規定含金量而是通過英鎊的匯率來表示自己的幣值,引起了美國的不滿,美國使用停止收購白銀壓低銀價等手段,迫使國民政府與其在1936年5月簽訂了《中美白銀協定》,同時確定法幣與美元的匯率作為法幣100元等于美元30元,從此法幣又與美元掛上夠,便于英美從中國的經濟命脈,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等,加強經濟,英美還從實施法幣政策中,收購了中國大量的白銀,集中了大量的存款,積累了更多的貨幣資本,這一時期,國民政府在倫敦所存的法幣準備金約2500萬英鎊,在紐約所存的法幣準備約1.2億美元。
2法幣政策實施促使官僚資本壟斷金融形成
這次改革是蔣宋孔陳利用整理金融統一貨幣機制吞并以后發展官僚買辦金融壟斷事業的手段,改革規定有硬幣通貨及生銀、黃金、禁止再作流通手段,二要兌換本身無價值的紙幣,法幣這一實際是集全國的黃金于三家大銀行手中,以達到控制全國金融統一貨幣。國民黨金融壟斷形成主要通過建立和控制和一些地方金融機構來實現,隨著法幣政策使這種壟斷得以完成和加強,到1936年政府控制的四大家銀行已經占全國銀行資產的5%,各項存款額的5%發行兌換率的7%。實施資本的42%,純收益的44%,而許多間接控制銀行尚未計算在內,
3.法幣政策為通貨膨脹埋下了禍根。
法幣是一種法定的不兌現的紙幣,擁有強迫性的無限法嘗資格,任何都不能拒絕使用,法幣這種特性,為國民政府實施通貨膨脹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和基本條件。
習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歷史記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敗,重視、研究、借鑒歷史,了解歷史上治亂興衰規律,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啟示”。充分研究南京政府1935年法幣政策與實施對新時代下,我國推進經濟向更高質量增長提供重要啟示,進而為我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雄厚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 郭秀清、楊曉冬.對1935年國民黨幣制改革的反思[J].學海,2002年第2期,第131頁
[2] 戴建兵.白銀與近代中國經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3] 朱漢國、楊群.中華民國史(第一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 賀水金.論國民政府的法幣政策[J].檔案與史學,1999年第6期,第43-44頁
[5] 郭欣析.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施的法幣政策[J].江西社會科學,1986年第6期,第77頁
[6] 陳新余.南京國民政府的法幣政策述評[J].中國錢幣,2002年第2期,第6頁
[7] 王松.孔祥熙傳[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8] 王松.宋子文傳[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作者簡介:納東琴(1989-)女,傈僳族,云南武定人,本科學歷,現任職于昭通市博物館,研究方向: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