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法治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在全面依法治國過程中,應從中國傳統法治人手,通過德治和法治相結合,樹立法律的權威性,順應時勢變化,完善賞罰制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一、法家思想的發展歷程及主要思想
(一)法家思想的發展歷程
法家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主要提倡以法治為核心思想。其思想源頭可追溯到春秋,當時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管仲、子產。到戰國時得到了李俚、吳起、 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的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其中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提出法、術、勢相結合,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隨著儒家逐步成為中國古代的統治思想,法家成為了被忽視的一部分。到中國近代由于受到西方思想的沖擊,梁啟超、胡適等人開始對法家進行深入研究,以圖完善中國近代法治。在當代,全面依法治國的理念的提出,使得法家再次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二)法家思想的主要思想
法家是先秦代表新興地主階級激進派利益的學派,維護的是地主階級的統治。它強調中央集權,維護皇權。法家的主要思想有:法家提倡以法治國,認為法律不僅要做到懲罰犯罪,更要做到預防犯罪;主張“刑無等級”,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崇尚法律的至上性,十分重視法律的權威,認為法律是判斷人們功過是非的唯一標準;認為人性本惡,實行道德會擾亂社會秩序,不提倡德治;提倡不法古不循今,認為法律不能一成不變,因循守舊,要隨歷史的發展而變化。商鞅變法時過度注重刑罰,使法家走向了重刑主義,引起了當時各階層的不滿,這也是后來法家走向沒落的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法家雖然注重法律、倡導依法治國,但是其認為君主不受法律的約束,法律也正是為了維護君主的權利而存在的。
二、法家思想對中國法治的啟示
(一)在中國法治建設中應堅持德治和法治相結合
大多數的法家思想家都認為人性本惡、主張法治,忽略德治。德治是人的內在規定對人們的行為進行約束,法治是一種外在強制性的約束力。光靠以外在的法律去約束人們的行為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是靠人們的自我約束。德治和法治都是治理國家的主要手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內在要求。
德治和法治相結合主要體現在立法、教育和黨的領導這三方面。第一、在立法方面要充分引入道德價值標準,法律的制定要以絕大多數人的道德水平作為立法的依據,這樣制定出來的法律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遵守。第二、要加強對人們的法治和德治這兩方面的教育。一方面、大多數人都沒有受過專業的法律教育在法律方面的知識都很欠缺,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權益。另一方面、由于經濟的飛速發展導致人們在道德方面的缺失,近年來出現了許多的食品安全事件、公交車讓座事件以及最近的紅黃藍事件等。所以對人們加強法治和德治教育是非常的有必要。第三、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風建設。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黨的領導是我國法治建設的核心,所以要進一步加強黨的各級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設。在法治上各級干部要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在道德上,抓好干部的道德情操,以及人格的培養,為民樹立榜樣,做精神文明的模范。這樣才能把法治和德治真正的落到實處。
(三)在中國法治建設中要順應時勢變化
法家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歷史觀。所有的法律和制定都必須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是逆行也不是老式的。慎到認為“守法而不變則衰”。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過程中法律也不能一成不變,例如近年來由于電子商務和共享經濟等新興市場的興起和發展,為避免因法律的缺失而導致市場混亂,在立法方面就應該迅速地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和制定。這也警示我國立法機關人員要隨時關注社會和國家的發展,在法律方面及時做出相應的回應。
(四)在中國法治建設中要完善賞罰制度
法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的觀點是注重懲罰制度,認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八經》)。通過獎罰這兩種辦法來保障法律的有效實施,是法家的基本思想。但是法家是典型的重刑主義,法家認為在人們將要犯罪而尚未構成犯罪時,就應處以刑罰.這種重刑過刑還混淆了罪與非罪的界限,同時也阻礙了法律的執行。
對于怎么進行懲罰制度,法家認為“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故明主施賞不遷,行誅無赦,譽輔其賞,毀隨其罰,則賢、不肖俱盡力矣”(《五蠹》),獎勵要和人民的需求一致,懲罰要人人民感到害怕。所以在我國法治建設過程中,要完善獎勵制度加大獎勵,同時也要加大處罰制度。例如對于食品問題,我認為就應該加強懲罰力度。中國食品問題泛濫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缺乏懲罰力度,使得人們無所畏懼,為提高銷售過度添加各種有害物質以及出現各種假冒偽劣產品。對于食品方面泰國在法律方面的要求就是相當嚴格,對情節嚴重的甚至判死刑,正因為如此使得泰國很少出現食品問題。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過程中也應防止重罰主義,合理分配賞罰。
【參考文獻】
[1] 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中國古代法家思想對我國當前法治建設的借鑒意義[D]. 朱世英.河北科技大學 2012
[3] 法家思想與法家精神[M].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武樹臣, 1998
[4] 論法家思想對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啟示[J]. 葉佳琪.? 經營管理者. 2017(22)
作者簡介:段宇竹(1994-),女,漢族,在讀碩士研究生,重慶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