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禮美
摘? 要? 新媒體的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尤其是地方臺廣播電視新聞類節目。雖然地方臺廣播電視新聞類節目并不具備省市級別的大型廣播電視節目的實施條件,但我國各地文化積淀深厚,而且各具特色,這些都是我國地方臺廣播電視新聞類節目的優勢所在。文章首先闡述了地方臺新聞廣播節目要想生存就必須要創新的必要性,然后以常德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廣播節目為例,從新聞廣播節目內容、形式、風格、管理制度及人才培管等方面進一步闡述了發展探索歷程,以期對其他兄弟地方臺新聞廣播節目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地方臺;新聞廣播;創新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7-0104-03
1? 新媒體時代地方臺新聞廣播節目創新的必要性
相比于央媒、省媒,市縣地方臺由于覆蓋面比較狹窄,新聞資源不多,相比于同級報紙、電視,廣播的新聞資源占比也不高,因此,地方臺新聞廣播的節目的內容不溫不火。地方廣播臺所在城市人口又較少,可供地方臺選擇的新聞類節目素材、吸引受眾的題材也相應較少,所以地方臺新聞廣播在新聞性、權威性、影響力上打了折扣。而且地方臺受人力、物力、財力的制約,新聞廣播節目的創意、編排都難免受到影響,報道形式也比較單調,無法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吸引力。因此,地方臺新聞廣播必須要進行創新,才能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2? 地方電臺新聞廣播的創新與發展——以常德人民廣播電臺為例
2.1? 地方臺新聞廣播節目內容上的創新
無論什么級別的新聞媒體,新聞題材的創新都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從目前情況講,地方臺新聞廣播與中央廣播電臺和省廣播電臺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但不同級別廣播電臺都有各自的特點。
中央廣播電臺和省廣播電臺受眾人群廣,地方臺盡管受眾較少,但由于地方廣播電臺往往受眾都是農村,因此也就要求在對農村生活更多的報道,這樣就更容易的接近受眾,也更容易得到受眾的認可。另外,當地老百姓也會對發生在身邊的小事更加關心,此時地方廣播電臺就更應該重視這點,在平時的新聞廣播節目中多選取老百姓身邊的小事來作為新聞素材進行報道。這也就要求地方臺必須要深入老百姓中,多了解當地老百姓的生活瑣事,多聽聽老百姓的聲音,這樣才能在日常的廣播節目中抓住老百姓的心理需求,贏得更多的聽眾,這也就體現了地方廣播電臺新聞廣播節目的親民性和新聞性。
以常德臺為例,2018年3月,常德臺對“綜合廣播”和“交通廣播”兩個頻率的節目進行了改版,“綜合廣播”的定位是“綜合新聞﹢政務”,節目重點放在新聞播報及與相關部門聯辦上。以《市長熱線》《行風熱線》《常德新聞》《全民城管》《文明武陵》等重點欄目為主線,搭配其他的互動類、伴隨類欄目,使新聞廣播的內容更加豐富。
另外,“交通廣播”定位于“交通新聞﹢服務”,以人、車、路為核心關注點,從聽眾所需所想出發,整合好廣播的信息咨訊,為廣大聽眾提供優質服務。通過開辦《早晚高峰》《查牌時間》《大隊長面對面》等欄目,加大交通汽車類節目的時長和容量,并把路況信息貫穿在全天節目當中,交通特色更加明顯。從目前節目的運行情況來看,綜合廣播的收聽人數增至22 000多,交通廣播的收聽人數也從改版前的5 000多升至高峰值的47 000多。節目互動量和微信參與量相比改版前也有了明顯提升。
2.2? 地方臺新聞廣播節目傳播形式的創新
有了好的廣播內容,還需要對節目的編排和傳播手段進行創新,這樣才能確保收聽率,吸引更多的游離受眾,在移動收聽市場加速膨脹和新媒體層出不窮的外在環境下,新聞廣播也要跟隨時代的發展趨勢,借助媒體融合力量,豐富傳播形式,讓聽眾可以在任意的時間和某一特定的頻率上找到他們的需求。常德臺創新傳播形式,推出了可視廣播、應急廣播、隨行廣播、定頻廣播。
2.2.1? 可視廣播
廣播傳統的直播形式相比于電視、新媒體直播形式要簡單得多,一般的新聞都是采用通稿,受編輯能力的影響,播報的稿件往往不具備廣播的特色,雖是省工省事、節約成本,但這并不利于廣播新聞的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信息采集設備隨之而來,手機、攝像機、運動相機、無人機、移動直播車、監控等,通過采集端的實地視頻拍攝,并上傳至視頻云平臺或第三方云平臺,通過云平臺實現視頻轉碼存儲、播控管理和流媒體分發的處理,繼而在微信微博端同步播出。常德臺近些年辦起了“看得見的廣播”,這種可視廣播的直播活動,既讓新聞廣播“活”了起來,又讓新聞廣播“火”了起來。
例如,可視廣播在交通廣播頻率的直播有《全民城管》《大隊長面對面》,《全民城管》是常德臺聯合政府部門打造的一檔大型廣播直播訪談節目,在每周五9:00—10:00之間進行直播,節目圍繞“環境衛生”“城市租用式單車”“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等對當先最熱門的話題展開暢聊,自節目直播以來獲得了非常不錯的直播收視率和廣播收聽率;《大隊長面對面》是由交警大隊長或交通部門相關負責人來進行直播,主要是介紹交通管理措施、便民舉措,以及一些典型的案例,為市民做出交通安全提示。
2.2.2? 應急廣播
新聞廣播可充分發揮廣播的優勢,在一些節假日交通高峰期或是惡劣天氣,開展應急直播。與傳統電臺聯動節目直播的應急廣播模式不同,移動互聯網時代,全媒體直播的呈現形式已經突破這一局限,“圖文音視”四位一體的形式正在實現應急直播的高效且全覆蓋傳播。
常德臺幾年前從網絡搭建、平臺建設以及節目直播方面建立了新聞應急廣播體系。2018年1月初常德受冰雪天氣的影響,應急新聞廣播推出了《同行風雪路》特別節目,為市民做全面的天氣報道。記者、主持人分布在常德各縣區及周邊地帶,聯合交警、氣象部門及時為市民反饋道路交通狀況,解決了市民的出行問題。
另外,節假日特別節目已成為了新聞廣播特色,人們往往會利用節假日的時間出去旅游,因此也造成節假日交通日常擁擠的現象,為了更好地方便人們的出行,常德臺廣播節目直接交通應急直播,對路況進行實時跟蹤報道,主持人和記者采用內外連線的形式,為市民朋友直播路況情況,引導人們的出行。每逢節假日,直播交通就成為連接交通部門和出行者的“互聯網+物聯網”,成為政府重視、群眾信賴的好幫手。
2.3? 地方臺新聞廣播節目風格的創新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媒體之間的競爭也尤其激烈,網絡媒體、自媒體都要更加的發展迅速,對傳統的地方臺新聞廣播媒體是十分艱巨的挑戰,一個有影響的新聞發布,立馬出現“病毒式”的傳播,地方臺參與的新聞播報完全淹沒在輿論的大潮之中,千篇一律,根本無法得到辨識。要提高地方臺廣播新聞節目的辨識度,地方臺廣播新聞節目一定得呈現出本地的風格與特色,一定得有地方味。
網絡媒體的發展使信息的來源渠道呈現多元化的發展,受眾人群的“信息消費”也呈現多樣化,受眾人群的“消費主張”公開化,理性的聽眾選擇有特色節目,感性的聽眾依賴有特征的節目。常德臺在新聞廣播節目的特色創造和特征打造上做文章,在新聞廣播節目的評論和互動上發力。
一是培育品牌欄目、打造名牌主播。《市長熱線》《行風熱線》《校園廣播網》《全民城管》《早晚高峰》《查牌時間》都是經過多年經營培育的品牌欄目,而且年年都在不斷優化,《繪聲繪色》《稀奇雜貨鋪》《美食美客》等欄目名稱里,嵌字諧用主播名字,強化主播標識。
二是嘉賓現場做客、受眾當面互動,請專家參與節目,就新聞事件、新聞形象發表評論,引導輿論,弘揚主旋律,同時暢通互動通道,觀眾、聽眾和主持人、嘉賓通過熱線電話、手機短信、微信視頻、圖文語音等在線交流。
上述舉措,讓新聞廣播節目和主持人在傳播中個性張揚、特色鮮明,既能“吸粉”,又能“固粉”。
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廣播節目僅僅在線上互動是不行的,線下互動尤為重要,要做到線上做節目,線下搞活動,節目活動化,活動節目化。常德臺新聞廣播線下互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品牌,如,“愛心助考”“廣播過大年·新年歡樂送”“《971朗讀者》國學朗誦”“少兒廣播故事大賽”“主播帶你游常德”等活動,還利用植樹節、三八婦女節、國家禁毒日等一些主題日,組織戶外活動,實行全程微直播和電臺直播,不僅豐富了節目內容,創新了節目形式,而且還進一步提升了宣傳效果。
2.4? 地方臺新聞廣播管理制度的創新
媒體融合發展,光有創新的觀念還不夠,先進的體制機制才是關鍵。地方臺要在融合發展上獲得突破,必須在體制機制上尋求突破,必須創新管理制度。
常德臺按照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要求,一是出臺《三審制及責任追究辦法》,狠抓節目三審制的落實。層層把控新聞節目政治關,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扎實推進采編經營“兩分開”,避免采編經營相互交叉給新聞報道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是出臺《宣傳管理制度》《播音員(主持人)管理辦法》,進一步加強新聞隊伍職業道德建設,規范新聞采編播人員行為,樹立新聞媒體良好形象。
三是建立《自辦節目質量抽查制度》《監聽監看管理制度》,媒體每周組織采編播人員對播出稿件(節目)進行點評、分析,大家一起學習、研討,交流心得;臺編委會每月對新聞節目進行優劣稿(節目)評比,激勵采編播人員提升業務本領,練就一身好把式、真功夫,打造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佳作。
2.5? 地方臺新聞廣播人才培管的創新
人才是決定一個單位生存和發展的命脈,人才是一個單位的核心競爭力。培育、儲備、使用、管理人才,是地方臺的戰略性課題。
新媒體時代,相比以往,媒體跨專業人才需求劇增,全靠引進不現實,崗位培訓、培養才是培育人才主要途徑。人才的培育、儲備、使用、管理就是從制度上給予保障、專業上給予指導、待遇上給予優厚、發展上給予空間。
常德臺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大力實施“名記名編名播帶動戰略”,出臺了《首席(優秀)記者(編輯播音)評聘管理辦法》,鼓勵從業人員做“專業化”“專家化”人才,引導專業人才向“全媒化”“復合型”媒體精英轉型。常德臺通過評聘首席記者(編輯播音)、優秀記者(編輯播音),激勵媒體從業人員比學趕幫,爭先創優,提升節目質量和業務水平。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地方臺新聞廣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發展,只有把握當前的媒體融合大勢,充分發揮自身“基因”優勢,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向麗明.簡議融媒體時代下廣播新聞編輯的創新意識培養[J].新聞研究導刊,2017(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