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萬 高式英
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內容枯燥,模式單一,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都比較低,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育成果。當今新媒體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對學生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方式產生著重要影響,因此,基于新媒體環境下開展高校思政教育是解決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中難題的必要途徑。
改變信息的傳播方式,相比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用戶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制作者與發布者,新媒體時代下,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因此也是信息的傳播者。當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擁有較多的用戶,成為社會熱點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新媒體為越來越多的人提供了表達意見和想法的平臺,使信息傳播更加快速便捷。
信息的表現形式呈現多樣化。傳統的平面媒體只能利用文字或者圖像來進行信息的傳播,而新媒體可以將不同的傳播形式進行綜合,同時調動受眾的視覺與聽覺感受[1]。以微信公眾號為例,一篇推文中可以同時出現文字、圖片、音樂、視屏等不同元素,可以有效吸引讀者的進行觀看或閱讀。
信息傳播速度快。智能手機作為新媒體的一個重要載體,在信息的傳播上不受時間與空間的制約。就微博的“熱搜”功能來說,熱點信息可以在瞬時間出現爆炸式的傳播與擴散,傳播速度非常快。傳統傳播媒體在信息的傳播時效上有24小時的黃金時期,而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更加實時更加快速。
第一,豐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多是圍繞班會談論的形式進行開展,然而,班會討論這一形式比較單一,而且受時間、空間等因素制約,難以保證思政的教育質量[2]。在新媒體環境下,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不同信息交流平臺的優勢,加強學生與思政教育者之間的溝通交流,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可隨時隨地實現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
第二,實現思政教育的平等性。高校利用新媒體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打破了傳統教育方式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有效避免了學生與教師面對面交流時產生的尷尬,有利于消除師生間存在的距離與身份障礙,形成平等的師生關系,使教育環境更加輕松和諧,令學生更容易敞開心懷,將內心困惑訴諸于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思政教育工作,同時也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效率。
第三,思政教育更加靈活。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只能對學生開展階段性的教育,教師難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與思想變化,思政教育工作便失去了時效性。而利用新媒體可靈活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不僅可以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及時、全面的掌握,而且可以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思想問題,給予幫助。
第四,提高學生主動性。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教育,無權進行主動選擇,這種單向灌輸的方式令學生對思政教育產生厭倦的心理。新媒體下的思政教育更著重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更加直觀、形象。新媒體環境下的師生溝通,實現從教育到反饋再到教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果。
第一,削弱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權威性。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學生利用網絡計算機廣泛地獲取信息,因此,教師的權威性在學生心中會被削弱,缺少對教師的崇拜,思政教育工作便難以有序、有效的進行。此外,學生的個性在新媒體環境下不斷得到強化,追求張揚個性不受管制,極大影響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權威性開展[3]。
第二,降低思政教育的引導力。新媒體以其特有的優勢迅速地融入到大學的生活之中,然而,新媒體環境卻容易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響。一方面,學生在網絡環境中缺少道德觀念以及法律觀念的制約,因此學生對自己的要求就會比較放松,不利于責任感的培養。另一方面,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社交,致使其不愿與現實群體進行交流,長此以往,不僅影響了學生的溝通能力,更容易令學生產生孤僻心理,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既產生了積極作用又帶來了消極影響,因此,高校應當趨利避害,科學利用新媒體實現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提高教育質量。
充分利用社會熱點話題。新媒體的運用打破了以往思政教育中時間、空間限制,但是對于學生而言,接受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依舊是在教室課堂。因此,教師應當認識到大學思政教育所遇到的瓶頸與挑戰,與時俱進,促進思政教育的發展[4]。思政教育不應是簡單灌輸基本原理和概念,而是要對社會熱點進行及時捕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貼合。在思政教育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社會熱點來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鼓勵學生進行交流討論,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此外,教師理當通過對社會熱點的分析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盡量避免新媒體對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
利用新媒體構建思政教育平臺。新媒體環境令高校思政教育處于比較復雜的狀態,如果只是改變單一的教育方式,那么思政教育的成果就不會很高。當今高校的思政教育平臺基本以教室、課堂為主,沒有專門的網絡教育平臺,因此,高校應當利用新媒體,構建專門的思政教育平臺,使思政教育可以全面地融入到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高校可以建立相關的網站,為思政教育的課外開展創造有利條件,為實現網站學習資源的最優化利用,學校方面要加強宣傳力度,將思政教育內容以活潑的形式呈現于網站上,提高學生的網站點擊率。除了建設網站以外,當今微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使用,也深受引導大學生的喜愛,因此高校可以利用微信成立專門的思政教育公眾號,利用公眾號發布與思想政治相關的推文,推文內容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興趣愛好,對學生有足夠的吸引力,才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
健全新媒體的管理體制。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學生的思想呈現多元化,高校的思政教育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就目前而言,高校思政教育部門對新媒體的管理效率比較低,主要體現在對新媒體的監管方式和管理制度上的認識不足。因此高校要健全有效的監管機制,加強監管隊伍和監管制度的建設[5]。在健全監管機制的時候,高校要從自身實際出發,遵守法律法規,制定合理有效的信息審查制度,避免不良信息的傳播。新媒體環境下加強對思政教育隊伍的思想建設,提高政治修養,建立優良的道德品質,以發揮對學生的榜樣作用。除此之外,在對新媒體的管理上,思政教師應當嚴格根據管理制度開展工作,與其他部門積極開展溝通協調,明確分工與職責,組織開展形式各異的文化活動,對輿論進行正確的指引,提升大學的思政修養。
加強師生對新媒體的使用能力。一方面,教師應當不斷學習新媒體的使用技術,提高自身綜合水平。與此同時,高校也要加強校園的網絡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新媒體交流軟件,建立專門的思政教育網絡交流平臺,促進師生間的溝通,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政觀念。另一方面,在新媒體下,面對巨大的信息量,對于信息的真偽,學生往往難以分辨,因此,教師對學生進行網絡素質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通過對真實案例的講解分析,教會學生正確分辨信息真偽的技巧。在此基礎上,高校也可以設置與之相關的網絡課程,讓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學到新的知識,使高校的思政教育更具時效性。
總而言之,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面臨著重要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存在著嚴峻的挑戰。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高校的思政教育勢必離不開新媒體工具的輔助,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把握這一機遇,及時調整教育手段,趨利避害,將新媒體更好地運用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上,提高學生的思政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1.湖南中醫藥大學黨委辦公室;2.湖南中醫藥大學體育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