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包冬冬 趙苡萱
合肥市作為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制造業基地和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近五年來,飛速發展,主要經濟指標進入全國省會城市前十左右。快速發展需要安全發展,安全發展更需要科技支撐。
流淌千年的南淝河,孕育了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安徽省合肥市。今日的古城經過千年的洗禮,已經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借助“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智能化執法終端等科技手段助力合肥進入城市安全發展的快車道。近日,本刊記者走進合肥市及其下轄的廬陽區、肥西縣、三孝口街道、方興社區,實地感受科技給安全發展帶來的變化。
合肥市是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制造業基地和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近5年來,合肥市飛速發展,主要經濟指標進入全國省會城市前十左右,被有關機構評為改革開放40年經濟發展最成功城市之一、過去5年中國發展最快城市之一。是什么樣的力量促使合肥走上科技支撐下的安全發展之路呢?
在創建安全發展城市方面,合肥市一直走在前面。目前,合肥市已建成的“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一期試點項目,在線實時監測全市5座公路橋梁、2.5 km燃氣管網、24.9 km供水管網以及5.9萬部電梯,于2016年12月正式運行。這個項目是合肥市與清華大學合作共建的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研發、創建和應用的。
談起對“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的最初設想,與2014年發生在合肥的一件事息息相關。2014年的一天早晨,一位退休工程師在晨練時,用肉眼看到了合肥市最早建設的五里墩立交橋的最高處橋墩發生了位移,他非常熱心,馬上進行了報告,政府第一時間對立交橋進行了緊急交通封鎖……這次的事件雖然沒有造成事故,但是卻把時任合肥市委書記吳存榮(現任重慶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黨組副書記)嚇出了一身冷汗,因為如果上層的橋墩發生了重大位移,上層的橋梁就極有可能倒塌,最高處的橋梁倒塌,就會引起下面的三層橋梁也倒塌;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故,就不只是交通的問題,還會造成巨大的經濟、人員傷亡損失。
事后,吳存榮找到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執行院長袁宏永商量,是否能利用科技的手段對重要橋梁進行監控……
求助加速促成了“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一期——5座公路橋梁、2.5 km燃氣管網、24.9 km供水管網在2016年12月正式上馬。數以千計的視頻監控攝像頭時刻“嚴防死守”公路橋梁、燃氣管網、供水管網的關鍵節點,每天實時采集與分析30多億條回傳的數據信息,并累計發現燃氣泄漏事件20起、供水爆管風險預警15起、超載預警車輛1 572起……成效顯著,也讓合肥市政府下定決心,部署運營二期項目。據介紹,二期項目擬覆蓋合肥市高風險項目,包括46座橋梁,老舊城區的燃氣、熱力、排水、供水管網、電梯等。目前,二期運營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

合肥市城市生命線工程沙盤圖
合肥市始終堅持,能夠解決城市安全發展問題的,不是靠人守,不是靠政府出制度、搞行政的手段去管,最終的解決方案就是用科技的手段支撐城市的安全產業發展。如果能夠將“城市生命線”的覆蓋面廣泛部署,就能夠引導城市安全發展科技先行。如今,看到合肥市取得的顯著成效,全國二十多個城市紛紛動起來,讓“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落戶。先行一步的廣東佛山、湖北武漢、江蘇徐州、安徽淮北一期工程即將于今年下半年結束,“合肥模式”已經在全國復制推廣開來。
2018年1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意見》(以下稱《意見》)。《意見》出臺之后,為合肥市推進城市安全發展再添動力。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于2018年年底,在開展專題研究的基礎上,組織起草了《合肥市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稱《實施意見》),并以市委市政府辦公廳文件出臺,結合合肥實際,進一步細化推進方案,加強頂層設計,全面部署推進安全發展城市建設工作。
合肥市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和市長任組長的數據資源工作領導小組,率先組建數據資源局,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統籌全市電子政務、智慧城市和數字經濟建設。編制啟動了智慧合肥建設規劃,實施了整體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全力推進包括智能運營基礎平臺、生態環境應用、城市安全應用、交通優化應用、城市部件及事件管理應用等在內的智能運營工程。
下一步,合肥市將以“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為基礎,整合特種設備監測系統、安全生產監管信息系統、應急救援系統等監管數據,形成城市安全態勢“一張圖”,實現城市安全發展的科技含量和智慧水平的全面提升。
廬陽區位于合肥市城區中北部。全區限額以上商貿企業近36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9家。廬陽區現有涉及危險化學品經營、使用、儲存單位53家,三級重大危險源2處,上海鐵路局合肥貨運北站危險化學品轉運倉庫1處;煙花爆竹批發零售企業78戶;廬陽區商貿企業外其他人員密集場所眾多。
面對監管任務繁重卻人手緊缺、專業基礎薄弱的矛盾,怎么辦?廬陽區想到了用高效便捷的智能化裝備解決這一難題,并探索出了一條智能化安全執法之路。
2014年11月,原廬陽區安監局為區局機關、鄉鎮街道所有安全監管人員統一配備移動執法裝備,并于11月18日開出了全省首張安全檢查電子執法文書,提前3年完成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2015〕20號)中提出的“2017年底,所有執法人員配備使用便攜式移動執法終端”的目標要求。目前,全區所有的安全監管執法檢查全部使用移動執法終端。
便攜式移動執法終端就像百寶箱,將以往檢查時需攜帶的照相機、檢查文書、工具書“三合一”,可以隨時隨地查詢,引用法律法規、規章、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作執法文書,查詢特種作業人員證書,還可以定位現場取證照片、明晰檢查日期,固化了執法檢查的程序內容,提升了執法檢查的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截至2019年4月,廬陽區移動執法信息平臺累計錄入3 620家企業信息臺賬,使用移動執法終端開展執法檢查14 758家次;排查出一般隱患21 895項、重大隱患68項;下發各類執法文書16 368份。
目前,廬陽區除實現了安全生產執法檢查信息化管理外,還將轄區部分重點企業隱患自查自報管理與移動執法終端進行了整合應用開發,實現了企業隱患排查與政府監管聯網互通。更值得關注的是,行政處罰案件也上了信息平臺化管理,從立案、調查、處理呈批、結案審批到歸檔,均可根據辦理進程隨時查詢,案件審批表、行政處罰文書也可后臺打印。

安徽省安全生產移動執法終端系統
下一步,廬陽區將加強與信息技術支撐單位溝通,計劃利用現有的監管執法終端系統,完善年度執法計劃的量化分配、進度記錄、任務提醒、定期統計等功能;在更新完善企業安全生產信息的基礎上,通過記錄安全標準化達標情況、重點工作信息填報情況、日常執法檢查隱患整改情況及行政處罰、事故發生等情況,對企業安全生產績效實施軟件自動分析、評估、定級,推行紅、黃、藍牌差異化監管,實現企業分類分級管理信息化、自動化。
位于合肥市西南部、與市區相毗鄰的肥西縣,曾經榮獲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等稱號。近年來,隨著全縣經濟迅速騰飛,城鎮規模不斷擴大,人口日益增多,城市運行系統日漸復雜,影響城市的不安全因素也逐漸暴露出來。
為此,肥西縣借助安全生產監管數據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之力,依托“六項機制”(風險查找、研判、預警、防范、處置、責任)建設,為肥西安全發展保駕護航。
從2017年7月開始,肥西縣開始創建安全生產網格化監管體系,以村民組和生產經營單位為基本單位劃分安全生產網格,截止到2018年10月,已經建成270個村居安全監管網格,完善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縣安全生產風險管控網絡體系。
工作組在全面調查摸底、辨識的基礎上,按照分類分級原則,將全縣安全風險點細致劃分為工業風險、人員密集場所、城市公共設施和其他風險4大單元,36小類。對其中的工業風險、人員密集場所和城市公共設施單元進行風險分級(分類別、分區域),明確風險管控方案落實的重點對象、重點區域。據悉,2018年,工作組共排查出不同風險級別風險點1 936處,其中極高風險1處,高風險74處,中風險589處,低風險1 272處。
對于評估出的極高、高風險點,工作組制定了有針性的風險防控措施,對中、低風險點管控也提出了明確的管控要求,并針對行業地域特點和重點時段要求,積極開展全縣安全生產檢查督查活動,持續排查治理生產安全隱患。完善隱患整治掛牌督辦和“三項”清單(問題清單、責任清單、整改清單)工作機制,突出抓好重大安全隱患的整治。
下一步,肥西縣應急局將深入實施“互聯網+安全生產”行動計劃,加快信息技術與安全生產的深度融合,全面推進安全生產風險管控“六項機制”工作。
2018年12月,對于合肥市三孝口街道是個令人激動的日子,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安全社區合作促進中心總干事古爾邦·司瓊博格先生蒞臨三孝口街道,并現場反饋,三孝口街道通過認證,成為國際安全社區大家族中的一員。三孝口街道也成為安徽省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街道。
地處合肥市廬陽區中心的三孝口街道,因紀念張梅、張祝、張松三孝子而得名,更是合肥市的發源地。身處老城區,轄區面積2.92 km2,居民小區密布、商貿企業、九小經營戶縱模交錯,是這個街道的特點,更因為轄區內人口多、單位多、安全風險多,成為三孝口創建國際安全社區需要面對的難題。
“要不要創建?要!”肯定的回答堅定了三孝口人創建國際安全社區的步伐,他們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讓老舊街道面貌一新。例如,針對轄區學校下午4:30左右放學后部分學生無人照看的現狀,街道策劃了社區城市生活e站項目,搭建了社區小課堂、小蝸牛愛心屋等面向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安全托管項目,為轄區兒童搭建起安全健康成長的家園。
針對空巢、獨居老人安全應對能力弱,易發生各類傷害事件的問題,街道策劃實施了空巢老人、獨居老人安全干預項目,為首批1 000名獨居老人的家庭安裝扶手和防滑墊,更換家庭電線帶,安裝家庭燃氣報警器等,及時消除老人家居安全隱患。
三孝口街道的諸多創建項目中,必須一提的是安全教育體驗館。作為安徽省首家安全教育體驗館,它“科技味兒”十足。體驗館面積460 m2,分為序廳、公共安全、生產安全、逃生安全、出行安全、影院6大功能區,融合了消防、交通、生產、急救、逃生等各類安全知識。場館內共設置20余項安全互動體驗項目,例如公交車火災逃生VR互動體驗系統,是通過VR技術設置一個公交車起火場景,體驗者可身臨其境地感受公交車起火時應采取哪些正確的逃生措施;在生產施工安全VR互動體驗項目中,有多個施工場景,利用VR的真實性,把體驗者帶入真實場景,“切身實地”感受施工中不穿戴個體防護用品的后果。體驗館采用“情景式+體驗式”的教育模式,趣味性強、感受深刻,大大提升了轄區居民群眾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

三孝口街道安全教育體驗館中車輛安全帶碰撞體驗
安全教育體驗館自2019年1月正式開放以來,共免費接待120批次約2 800名參觀人員,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地”。
在合肥市,除了三孝口街道,在包河區還有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方興社區。方興社區于2015年5月正式掛牌成立,被列為合肥市國資委首批“智慧社區”建設單位。為什么方興社區能夠成為“智慧社區”?
那是因為方興社區在社區監管上,打通數據通道,建立“四庫+一庫”(四庫是人口庫、法人庫、地理空間庫和城市部件庫,一庫是感知應用庫),實現了平臺自動感知分流,為創新監管手段提供了有利支撐。
在創新監管手段方面,方興社區一是整合各類視頻資源,強化管控,通過整合轄區居民區、幼兒園、交警等538個監控視頻納入社區指揮中心,開展“探頭站崗,鼠標巡查”,加強道路交通、校園、公共場館居民區等重點領域、場所、部位線上管控。二是配備手持終端,實時上報各類問題。對巡查單位、巡查時段、巡查頻率、巡查標準進行自由組合派單掃碼,綜管隊員、網格信息員通過手持終端,分級分類向平臺實時報送摸排的道路交通、市政設施、消防安全等各類隱患,平臺根據信息的類別、級別,迅速響應處置。實行全時空、全方位、全覆蓋巡查,實現信息化與網格化有機融合。三是設置二維碼,實施常態巡查機制。在轄區重點行業領域居民區、建筑工地、市政設施、加油站、網吧、KTV等人員密集場所設置二維碼,將檢查情況上傳至平臺,做到“線下有檢查,線上有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