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深入推進教學改革、實施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上努力引導學生學會主動探求知識,讓物理課堂的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學問題,組織好課堂提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本文對物理課堂問答的形式進行了闡述,重點分析了物理課堂問答的設計方法,最后對物理課堂教學的創新點和局限性做了一個總結,旨在為新課程背景下物理課堂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堂問答;物理;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6-009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6.080
一、物理課堂問答的形式
課堂問答,即授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關于問題進行的交流,其交流的主要形式是口頭交流。根據問題的目的,問題可分為關聯式提問、交流式提問、層遞式提問和分割式提問。物理學科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很多物理現象以及物理知識都能夠在自然界中有所體現。因此,教師課前構思問題時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直觀感受出發,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快速進入情境。
(一)關聯式提問
關聯提問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一些對學生學習有提高作用的懸念,主要應用于新課導入。例如,質量與重力哪個可以更好地描述慣性大小?
(二)交流式提問
交流式提問主要體現在小組教學模式中,通過小組成員之間或者小組之間的互問互答,實現互動教學。
(三)層遞式提問
層遞式提問旨在將問題抽絲剝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展現給學生。這種提問方式十分適合復雜知識結構的學習,在循序漸進的問答過程中引導思維發展。例如,尋找向心力時,先受力分析,再通過對圓周運動物體的位置與速度的判斷,由向心力公式計算求解。在每個環節緊扣問題,這樣有助于學生對向心力的理解。
(四)分割式提問
分割式提問的主要形式是將問題化整為零,由一個整體問題分成若干個小問題,但這又有別于層遞式提問。分割式提問主要是獲得一些平行或獨立的小問題,旨在于使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整體問題。例如,輕繩與輕桿上的拉力,它們有哪些異同點?
二、物理課堂問答的設計方法
(一)教師提問
教師提問靈活多變,其形式盡量做到不拘一格,但其大體流程由提問對象的確定、提問方式的調整和思維過程的追問構成。首先,提問對象的確定是一個由群體到個體,再由個體到群體的過程。提問并不是簡單的向學生群體發問,應該強調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群體的認知會推動個體對問題的思考,同時個體的創造性觀點亦會引領群體的認知方向。總之,提問對象確定會更好地讓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爭取大多數學生能夠參與教學過程。其次,提問方式的調整環節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重要體現。教師對問題的設計盡量做到精益求精、簡明扼要。然而課堂不能完全局限于備課的設計,教師應根據問題的中心內容和學生問答的反饋信息進行調整。最后是思維過程的追問。有些問題難以回答,教師可以適當地進行分解和歸納。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和回答并不能一步到位,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體作用,清除學生的思考障礙,引導學生正確去思考問題,從而得到正確答案。
(二)學生提問
新課程標準提出重點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而培養的重點在于提高學生主動提問意識和提問的能力。教師需要營造一個相對輕松的課堂氛圍,減輕提問的心理壓力,激發學生提問的動力。為了引導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問題,教師課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認識能力與生活經驗,精心設計每個問題的出現位置,引導學生獨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后提出問題。在提出問題環節,教導學生仔細分析問題的重點所在,如何運用恰當的語言直接突出問題的關鍵點,避免提問的問題空洞、泛泛、缺乏研究與思考。
(三)問題的回答
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綜合評價。評價可以從多角度出發,培養發散思維。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公平公正,讓學生有機會提問,發表不同的見解,營造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
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及時矯正學生的認識缺陷,從不同的角度強調知識的觀點并列舉實例,使表達更加清晰,總結學生回答的要點,評論學生的答案,展示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出新的問題。教師要讓學生深刻理解知識,深入思考問題,并及時對有錯誤傾向、知識模糊的回答,給予評價、糾正和擴展。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圓周運動”時,教師在測定學生理解能力方面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如何分析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火車轉彎的向心力是由哪些力提供的?”
三、結語
課堂上的一問一答,給予了學生仔細準備、活躍思考能力、謹慎回答的機會,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同時,此模式也具有一些局限性:受課時的影響,每節課安排在問答上的時間有限,不會短時間內產生效果;對教師的物理素養也要求很高,需要教師有時代的前言發展眼光和最新的知識領悟能力。
參考文獻:
[1]胡鵬程.如何培養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提問能力[J].文理導航,2014(17).
[2]程軍.談物理教師應具備的素質結構[J].現代農村科技,2016(14).
[責任編輯 杜建立]
作者簡介: 楊璐(1986.7— ),男,漢族,河北獻縣人,中學二級,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