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開敏
汪女士今年41歲,2年前出現痛經,并有月經量增多和行經期延長的癥狀,尤其是經期第2~3天疼痛最為嚴重。她曾在當地醫院就診,給予消炎痛和中藥治療,效果不佳。我院婦科檢查發現,子宮略有增大,輕度壓痛:B超顯示子宮54毫米×43毫米大小。平日月經不規則,月經周期33~42天,行經期7-9天。臨床診斷為子宮腺肌病,給予布洛芬止痛,結合雌激素促進子宮縮小,改善月經周期。經過3個月治療,汪女士的痛經癥狀消失,月經基本正常。B超復查顯示,子宮體積縮小至44毫米×41毫米大小。
癥狀:痛經、月經異常
子宮腺肌病好發于30~50歲的育齡期女性。它是指子宮腺體內膜侵入子宮肌層,在肌層內出現了異位增生的內膜和腺體,并伴有周圍肌層細胞肥大和增生,使得子宮體積增大。子宮腺肌病曾被稱子宮內膜異位癥,其病因主要與多次妊娠、分娩時子宮壁創傷、慢性子宮內膜炎刺激等有關。這些因素可使子宮內膜過度生長,侵入子宮肌層而引起子宮腺肌病。
約有30%的子宮腺肌病患者無臨床癥狀。多數患者出現痛經癥狀,常伴有下腹部不適,墜脹、輕壓痛和月經異常。月經異常表現為經量增多,經期延遲,通常月經周期延遲8~12天,行經期延長2-4天。
當30-50歲的經產婦出現上述臨床表現,應及時去正規醫院檢查。婦科檢查如果發現子宮均勻性增大,B超檢查顯示子宮體積均勻性增大,或者提示因子宮肌層內種植內膜所致不規則回聲增強,即可明確診斷。
警惕:子宮腺肌病合并子宮肌瘤
雖然子宮腺肌病不是腫瘤,但需要警惕其合并子宮肌瘤。據統計,有近半數的子宮腺肌病與子宮肌瘤并存,婦科檢查時往往可觸及增大的子宮和局部性結節隆起,B超檢查可進一步明確診斷。對于子宮腺肌病合并子宮肌瘤,臨床以針對子宮肌腺病的治療為主。
治療:對癥治療+雌激素替代療法
子宮腺肌病是育齡期女性的常見病癥,不必過分擔心。但也不可掉以輕心,應當及時治療。治療方法主要是對癥治療與雌激素替代療法。
如果患者的痛經癥狀和下腹部疼痛顯著,給予布洛芬、消炎痛、萘普生等非甾體抗炎藥口服,可以有效減輕疼痛。
雌激素替代治療多選用雌三孕酮或達那唑。雌三孕酮于月經周期的第1天、第3天各服1次,每次服2.5毫克。以后每周隔3~4天服用1次,共2次,劑量同前,連續服用6個月為1個療程。達那唑于月經第1天開始口服,每日2次,每次200毫克。如無反應可增加劑量,最佳劑量為每日600毫克,療程為6-9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