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仲華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雙腿是身體重要的支柱,當一個人開始衰老時,全身肌肉漸漸松弛,彈性和收縮力減弱,骨質疏松悄悄襲來,骨頭變得脆弱,關節(jié)開始僵硬,心肺功能減弱,所以不少老年人行走緩慢、步履艱難,呈現出特有的老年步態(tài)。于是,腿腳是否靈活成了一個人是否衰老的標志之一。
但是,腿腳不靈活不僅僅是衰老的特征。當老年人雙下肢逐漸無力,特別是行走幾百米都很費力,或伴有疼痛、麻木等癥狀時,不要認為是自然衰老或骨質疏松而放松警惕。有時可能是某些疾病正在侵蝕著身體健康,影響著你的生活質量。
膝關節(jié)骨質增生又稱膝骨性關節(jié)炎,是最為常見的影響中老年行走活動的“罪魁禍首”,此病先是關節(jié)軟骨緩慢變性退化,進而在人體修復過程中伴有骨質增生形成骨刺。發(fā)病原因較多,目前認為主要與年齡、性別、體質等有關。多發(fā)生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有資料顯示,60歲以上人群中女性發(fā)病率為25%,男性為5%。由于個體差異大,有些人發(fā)病,而有些人卻“獨善其身”。體質肥胖者多見,膝蓋長期慢性勞損者多見。中醫(yī)認為是由于肝腎虧虛、筋骨失養(yǎng)所致。主要癥狀為膝關節(jié)變形、輕度腫脹、疼痛,雙下肢無力,上下樓及蹲下起來困難,不能走遠路,活動關節(jié)能聽到“嘎巴”響聲。拍X線片可以確診。治療以中西醫(yī)結合綜合療法為主,少數嚴重者需行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
預防措施主要是避免超負荷的各種活動,如劇烈健身體育運動、暴走或過度行走活動;避免膝蓋受力動作,如爬高樓梯、登山、反復下蹲或做下跪屈膝動作;避免風寒濕邪侵襲;等。經常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和直腿抬高鍛煉,可增強股四頭肌張力,從而增加關節(jié)穩(wěn)定性,改善其功能。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性閉塞 是血管病變引起下肢供血不足所致。患者動脈血管內膜損傷、平滑肌細胞增殖、脂質侵潤與積聚,形成粥樣硬化斑塊,致使動脈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引起下肢動脈缺血的一系列癥狀。發(fā)病年齡多在45歲以上,主要累及下肢大、中動脈血管。癥狀與缺血嚴重程度相關。早期患肢麻木、發(fā)涼、蒼白,足背動脈搏動減弱,臀部、大腿、小腿可感覺夾擠樣或鉗夾樣疼痛;逐漸出現間歇性跛行,即走上幾百米就出現跛行,休息一會兒又能走一段路。晚期伴有靜息痛,即在安靜狀態(tài)下不活動也出現疼痛;還可發(fā)生肢體遠端潰瘍;等。如果一個人有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又愛吸煙,是導致本病的高危因素。當中老年人不能走遠路,或走一段路就要停下歇息才能慢慢行走,要當心此病,必要時到醫(yī)院檢查血管彩超,了解血管功能情況。該病早期治療需要控制相關疾病及高危因素,選用血管擴張、抑制血小板凝集藥物及中醫(yī)辨證施治,配合高壓氧艙治療,以提高患肢血氧量,改善癥狀。嚴重者需要手術治療,重建動脈通路。
腰椎管狹窄 此病既有先天發(fā)育的原因,也有后天產生的多種因素。最重要的是與腰椎退化、椎間盤突出有很大關系。此病起病緩慢,多發(fā)生于50歲以后。由于腰椎小關節(jié)退化增生,加之椎間盤突出,椎管內黃韌帶增厚,可造成椎管狹窄,從而壓迫脊髓和神經根,引起相關癥狀。腰部后伸時因為椎間盤向后突出及黃韌帶突入椎管,使癥狀加重;當腰部前彎時,椎管內突人物減少,癥狀減輕。此外還有典型的間歇性跛行,走不了遠路,只有腰椎前屈、下蹲或休息后,才又能走路?;颊唠m然走路困難,但騎自行車走遠點卻沒什么問題。此病雖然主要表現為雙下肢疼痛無力,但病根卻在腰椎,腰椎CT檢查顯示腰椎管狹窄即可確診。治療方面急性期宜臥床休息、小重量牽引治療、針灸、理療、手法治療、硬膜外封閉。中藥治療治宜補益肝腎、舒筋活絡,方用獨活寄生湯加減。經保守治療無效者可采用手術方法減壓擴大椎管,效果較好。如果任其發(fā)展,可導致雙下肢癱瘓。
頸椎病 頸椎病雖然看似與雙下肢無力無關,其典型癥狀多發(fā)生在頸肩部;但是有一種比較少見的類型,醫(yī)學上稱之為脊髓型頸椎病,除了頸肩痛胳膊麻木外,還可出現雙腿行走笨拙,甚至不能站立與行走,雙足感覺異常,有踩棉花感。X線片表現頸椎曲度變直或反曲,退化增生,間隙變窄,韌帶鈣化。核磁檢查可以清楚地顯示出頸脊髓受壓部位及嚴重程度。因此,當一個人患上頸椎病,病程較長,又突然出現雙下肢走路不穩(wěn),感覺異常時,須及時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做核磁檢查,以確定是否患上了脊髓型頸椎病。此病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明確診斷者應盡量爭取早期手術治療。